姚林志,吳以倫,李傲東,文 斌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長沙 41012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整體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受制于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響,湘西州傳統村落多位于山谷或山頂臺地之上。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湘西州傳統村落形成風格各異的空間組織形態。湘西州傳統村落空間多臨水而建,沿著等高線合理組織村落空間。吉首市矮寨鎮德夯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獨特的聚落形態格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下,德夯村經歷了從農業為主到旅游開發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在人地關系驅動的影響下,其鄉土聚落空間也隨著發生了改變。
人地關系是指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是基于一定生產和社會背景下的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的關系[1,2]。人地關系隨著時間發展動態變化,具體體現在3 個方面,生產作用促進力、土地承載力和生產生活組織力[3,4],3 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從農業擴張期(1986 年前)、市場拓展期(1986—2001 年)、旅游開發期(2001—2009 年)、旅游成型期(2009—2022 年)4 個階段分別闡述在人地關系驅動影響下德夯村聚落空間的演變過程,可為同類型旅游村落的空間形態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德夯村位于吉首市西北部(圖1),地處武陵山脈中心腹地,海拔約300 m,有一條連通矮寨鎮的公路通行,全村面積約3.8 km2,144 戶586 人,是一個苗族聚居地,主要農作物有糧食、煙葉、蔬菜、油菜等。21 世紀后,德夯村開始培植名木花卉,但規模較小。整個村落位于峽谷之中,四周皆為山脈環繞,地勢外高內低,最高海拔700 m,最低海拔150 m(圖2)。村落西北處由流沙瀑布形成的九龍潭水域是村落周邊最大的水域。當地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約92%。古時村民取材于當地的竹子和木材作為建筑材料,建造了一定規模的竹編房、茅草房和吊腳樓木房,1972 年由于一場大火,大部分房屋被燒毀,現有住房大多為新居吊腳樓和磚房,少量為傳統木屋(圖3)。德夯村環境優美,同時擁有優秀民族文化,于2014 年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名錄,并于2016年被評為國家5A級文化旅游景區[4]。

圖2 2018 年德夯村衛星拍攝

圖3 德夯村整體聚落航拍
德夯村原名歹夯村,“歹夯”是“小山溝”的意思,村落所在的德夯大峽谷中有九龍溪、玉泉溪、夯峽溪等河流流經,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該村在1972 年一場大火后更名為德夯村,寓意為美麗的大峽谷。德夯村擁有悠久的鼓文化,當地居民擅長苗鼓,所以德夯村又被稱為“天下鼓鄉”,至今該村中依然保留著擊鼓的風俗習慣。
人地關系具有動態性和復雜性2 個特點,生產作用促進力、土地承載力和生產生活組織力構成了人地關系核心推動力。這3 個動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為德夯村鄉村空間格局的發展提供內生動力,推動鄉村聚落空間格局不斷演變發展[3]。
生產作用促進力是在德夯村中,土壤肥力和生產技術等因素成為生產作用促進力的集中體現,并在農業擴張期和市場拓展期發揮重要作用。
土地承載力是德夯村中峽谷地形和梯田地貌等因素對人作業空間的限制,是人地關系最直觀的表現,貫穿于德夯村空間聚落的發展歷史中。
生產生活組織力是德夯村中宗族制度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因素作為生產生活組織力最直接的體現,并在市場拓展期、旅游開發期和旅游成型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開荒造田為德夯村最先考慮的問題。德夯村于明朝萬歷年間出現了首批落戶者,落戶者為“石氏三兄弟”(以下簡稱三兄弟),三兄弟居住于德夯村東北的大山頂芷耳鎮上,由于經常四處游走,發現德夯峽谷水源豐富、土壤肥沃,是開荒種田的理想場地,于是便在該村建房定居[5]。德夯村主要的溪流有4條,分別是玉泉溪、九龍溪、夯峽溪和德夯溪。水源來自山間四周的地表水,四季不干。由于當地的耕地技術落后,德夯村只能廣種薄收,土地利用方式單一,經濟以單一農業為主,于是形成了以山-林-水-田-村的基本空間格局。
德夯大峽谷為盆地,地形呈“V”字狀。這種天然的峽谷地形,使農田的擴展只能沿谷底呈線性發展且土地可利用率低。在1986 年以前,德夯村人口從0 增至436 人左右并逐漸穩定[5],土地也逐漸由地廣人稀變成地廣人稠。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并受限于落后的生產技術,德夯村只能通過不斷開墾農田擴大耕地面積來滿足糧食需求。在峽谷地形的制約下,德夯村農田沿著河流不斷向西北—東南方向延伸發展,奠定了德夯村的基本空間發展方向。受限于山脈的圍合,德夯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少,所以農田、住房都與周邊地形緊密結合,形成了梯田景觀和梯田形聚落(圖4)。
截至1986 年,德夯村共有7 種姓氏,人口436人,其中石姓一族人口數量占據村內人口80%以上[5]。古代該村宗族血脈觀念嚴重,加之村內交通閉塞,形成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經濟模式,與外界交流甚少。同時,村內土地可利用率低,形成了房屋密度較高的居住模式。截至2022 年底,村內住房基本格局仍未發生太多改變。
綜上所述,1986 年前德夯村的基本格局總體為沿山谷河流的西北—東南走向發展,村落呈線性發展并不斷向端頭擴張,村內農田和居住區多集中分布,居住區位于中部,農田多分布在居住區四周,對居住區呈包夾式分布(圖5)。
1986 年,德夯村連接矮寨鎮的公路通車后,村內交通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下,外出務工成為村落居民外出賺錢的重要方式。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德夯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率高達40%[6],村內經濟結構開始出現變化。村內開始科學種田、推廣良種、改善種植技術,糧食產量翻了3倍,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糧食出售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來源,農田種植區呈擴張趨勢,繼續向西北—東南方向擴張,村域面積不斷擴大。總體來看,村落整體空間格局變化不大,具體表現為村落農田不斷向西北—東南方向發展。
1986 年后,德夯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口遷移和流動率變大,緩解了部分德夯村生產生活的壓力。但在德夯村公路修通后,該村旅游業不斷發展,在外來游客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村內的生產、生活壓力并沒有明顯改觀,土地承載力不降反升,山谷地區植被大面積被砍伐改造為耕地,以緩解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土地壓力。在旅游業初步發展的背景下德夯村空間聚落不斷擴大發展,生態環境有所惡化。
1986 年后,德夯村融入了張氏[5],最終形成了以石氏為首的八姓村民。血緣宗親關系有所打破。在住房關系上,少部分居民搬至河流對岸居住,新入戶的居民也沿著村內主路修建房屋,村落的房屋空間格局從集中走向分散。
綜上所述,從改革開放至2001 年,德夯村空間聚落不斷向西北—東南方向擴張,村內住房從集中分布開始走向局部分散,但是村落基本空間結構并未發生太大改變,受旅游業發展影響小。
2001—2009 年,農業科學技術在村內迅速推廣,在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當地農作物產量高,農產品出售率也在不斷提高,有少部分農戶開始種植名貴花卉,但并未形成規模。該時期,由于糧食產量提升,村內農業用地呈穩定趨勢,但由于村內人口不斷增加,有部分農業用地被占用作為居住生活和旅游用地。村落空間形狀保持穩定,但村內空間聚落格局出現明顯改變,具體表現為農業用地被占用,建筑用地不斷擴大。
隨著科學技術在當地農業上的廣泛運用,單位農田內所生產的糧食能夠滿足更多人口的需要,但由于村落內的游客量不斷上升,從總體上看德夯村土地承載力還是在持續增大,單位土地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同時還要滿足旅游的需要。該時期德夯村引入了商業資本,旅游業發展較為迅速,村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配套的迎賓樓、廁所、水壩、輔助性用房也修建完成。但是受山谷空間范圍限制,土地面積仍無法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部分基礎設施和旅游建筑只能大面積占用中心區農田進行開發建造。所以,該階段德夯村內中心區農田基本被改造為旅游用地。具體表現為農耕文化園、跳舞場及其附屬用地的修建。同時修建了大型停車場,占用了德夯村東部大量的農業用地(圖6)。

圖6 德夯村停車場(原為農田)
2001 年,德夯村引入旅游開發公司發展旅游業。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旅游從業者的招募和培育,于是該階段大量外出從業的當地居民開始回鄉發展,有的成為旅游公司的職員、有的利用自家房屋臨近游道的有利條件開設店鋪、有的在景點進行擺攤設點做買賣[6]。村內務農人數不斷減少,導致部分耕地荒廢。該時期德夯村農業已經喪失了經濟支柱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這種生產生活方式下,村落內農業用地不斷減少,旅游業用地不斷擴大。
綜上所述,2001—2009 年,德夯村村落空間形態基本穩定,呈向心式發展,村落外圍農業用地開始收縮,農業的經濟支柱地位喪失。村落核心地段的農業用地被改造成旅游用地,越來越多的居民住房和旅游住房開始沿游道發展,建筑區由原來的團塊狀變為袋狀發展。
該階段德夯村農業生產已成衰敗之勢,農業生產力已經不再作為村落發展的決定因素。結合調研發現,2022 年,德夯村農田基本以種植蔬菜為主,且多以滿足游客對鄉村食物的需求為目的,同時還開發了讓旅客體驗農耕生活的農業展示區。偏遠的農田全部實現了“退耕還林”。村內實際農業用地已不到1.33 hm2,多數農田已被改造成旅游景觀。
該階段由于植被的大面積恢復,人地矛盾縮小,同時德夯村農業的經濟支柱地位喪失,村落內糧食大量依靠購買,村落內的土地多承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所以綜合來看,德夯村單位土地承載力降低。該階段德夯村的旅游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旅游實行政府調控,設施已依次建設并美化完成。景點的需要大量交通路線進行串通,所以該階段村落開發面積向外飛速擴張。同時該時期旅游業帶來了土地資源的進一步保護性開發,村內自然環境不斷改善,人地關系協調,具體表現為單位土地承載力需求變小,自此,德夯村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中。具體表現在東北、西北、西南方向分別開發了3 條景區巴士公路并交匯于村落中心廣場。該階段村落空間向外擴張迅速,呈放射狀發展趨勢(圖7)。
鄉村振興戰略在該階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夯村大面積整頓了與村落整體風貌不相符的建筑物、構筑物,修復了大量傳統建筑,2018 年制定了《德夯村村規民約》對當地居民進行管理,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一步得到規范。隨著國內生態意識的不斷提高,德夯村大量農田實現“退耕還林”,同時旅游業的發展,給德夯村引入了大量植被,最終植被覆蓋率高達92%[5]。在該種生產生活方式下,村內居民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進一步下降,大部分勞動力在村內從事旅游業相關工作[6]。所以在該階段,村落內的農業用地面積再次壓縮。
綜上所述,2009 年后,德夯村村落整體空間向外擴張迅速,生產用地面積減少,呈放射狀發展趨勢。村落內部空間進一步分化,形成了明顯的居民區、旅游區、居旅混合區、農田4 種分區。居住區完成了從集約式到沿游道發展的線性式發展,旅游區呈斑塊分布,農田最終被壓縮至西部進行集約式發展,旅居混合區表現為沿主干道兩側分布狀。這是一種良性健康的旅游村落發展趨勢。德夯村鄉村聚落空間的驅動力演變見圖8。

圖8 德夯村鄉村聚落空間的驅動力演變
人作為傳統村落的主體,傳統村落的發展方向與人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地關系,而人地關系具有誘發、推動和塑造形成鄉村聚落空間的作用,這些作用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變換,并表現為生產作用、人地承載力、生產生活組織3 種核心推動力,這些推動力同時又成為村落空間演變的內生動力[3]。所以傳統村落空間在表征意義上是鄉村地域人地關系的過程與形態,在空間載體意義上是人地關系的載體與結果[7,8]。在人地關系影響下德夯村經歷了4 個階段:村落不斷擴張的農業擴張期、村落內部結構發生改變的市場拓展期、村落內部結構改變且整體空間呈內縮趨勢的旅游開發期、村落呈放射狀擴張趨勢且健康可持續的旅游成型期。研究發現,人地關系對德夯村空間聚落發展的影響可以反映部分湘西州傳統旅游村落空間格局演變的發展規律,進而為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和產業轉型提供指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