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開飛

“海權興,則國興”。航海裝備作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國之重器”,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0月12日,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在福建福州開幕,世界海洋領域有關國際組織、世界航海裝備強國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關代表參會。加快全球航海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攜手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力量,成為與會者的愿景共識。大會同期舉辦多場活動,包括中國船舶集團主辦的2023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海洋裝備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大會,福建省舉辦的海洋經濟合作創新發展大會等。
航空母艦、LNG運輸船、大型游輪,被譽為造船工業的“三顆明珠”集中亮相;“蛟龍”號、“海龍”號、“潛龍”號,以“三龍體系”為代表的高新深海裝備助力挺進“深藍”……走進“大國重器”展區,一批國際領先、國內首創的“國之重器”模型映入眼簾。
來自大會主辦方的一組數據令人振奮——十年來,我國海洋裝備業迅猛發展,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從2010年的9%激增到2021年的41%,最新訂單量占國際市場份額超過了70%,我國已經進入全球海洋裝備業的第一方陣。以造船為首的我國海洋裝備行業,正在成為世界級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雖然我國海洋裝備總裝量和全球市場份額攀升,但行業內很多核心技術和標準依然掌握在部分歐美國家手上,我國海洋裝備向高附加值的躍升之路存在‘卡脖子’隱患。”相關業內專家表示。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技術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作主旨報告時強調,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造船強國、制造強國。
中國航海學會理事會理事長何建中認為,我國應順應綠色低碳智能航運發展新趨勢,著力推進高水平航海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數字化轉型,積極打造智能航運綠色、平安、高效和開放,不斷塑造航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項全球首創的技術,開啟了不需要純水的制氫新時代。中國工程院謝和平院士團隊與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瞄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的世界性難題進行攻關,于2023年5月海上中試獲得成功,打開低成本綠氫生產的大門,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國方案。
哈爾濱工程大學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等重大戰略需求,從研制出國內首臺水下智能機器人到如今的“悟空”號,創造了10896米無人無纜潛水器潛深世界紀錄;其研發的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海豚1”,實現無人駕駛自主航行。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與先進制造學院和福建能源石化集團所屬晉江氣電公司聯合攻關,推動國內首個校企聯合建設的海洋環境暴露試驗站啟用,增強了企業構筑物耐久性和儀器設備抗腐蝕能力,有效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福州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則聯合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等,聚焦海上風電開發、深海養殖裝備平臺等進行研發,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福建理工大學智慧海洋科學技術學院團隊,圍繞小型化、智能化、商用化的多功能水下機器人開展研究,研發出有纜小型工業級水下機器人、無纜自主運動仿形機器魚等新產品樣機,可應用于大壩檢修、救援輔助、水文數據采集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如今,放眼福建,海上風電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正在崛起,催生了千億級海洋裝備產業集群。在福州,依托福州科創走廊高標準打造海洋科創平臺,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高精尖的科研成果成為激活“藍色經濟”的新引擎,打響“海上福州”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