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豆強 張鵬軍
摘 要:黨史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落實好黨史教育工作,不僅能助力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能力,還能助力其形成愛國主義精神,這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黨史教育不僅要面向黨員,更要面向廣大群眾、學生。文章通過對相關資料以及教學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總結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黨史教育的意義,并從提高教師綜合素養、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分享正確記憶方法、組織豐富教學活動以及開展專題教育課程六個方面提出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黨史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黨政教育;教學路徑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一般課題“黨史教育融入普通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22]GHB0041)。
作者簡介:張文婷(1983—),女,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恩玲中學。
豆? 強(1984—),男,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恩玲中學。
張鵬軍(1986—),男,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恩玲中學。
以往,黨史教育通常在高校或黨校內開展,高中生所接受的黨史教育相對有限,大都在歷史課堂上接觸。在歷史教學中,黨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提高對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落實好黨史教育工作,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助力其形成積極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基于此,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出調整,提高黨史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最終助力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黨史教育的意義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黨的發展歷程中所出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對學生進行教育,使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具有說服力,這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逐漸提升理解和認知事物的能力,這對其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實現知識水平的提升有益。
高中生的思想觀念已經逐漸成形,在這個階段開展黨史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有效推動其日后的學習和發展,促使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民族責任感,這對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諸多渠道獲取黨史相關資料,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獲取的資料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障。因此,黨史教育應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1]。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黨史教育的路徑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養,打好黨史教育基礎
作為知識的分享者、傳播者,教師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黨史,還要保證學生所學內容的正確性。因此,為了確保學生在接受黨史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有所收獲、有所進步,教師首先要關注自身的能力和素養,確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基于此,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認真鉆研教育教學知識,主動閱讀專業書籍,在保證教學內容準確性的同時實現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在工作之余,教師也要積極參加相關的學習活動,了解更加豐富的知識內容,積累更加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而在日后的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和引導,最終更好地開展和落實黨史教育[2]。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可以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讀,了解教材內容的設計思路以及其中所涉及的重要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等,如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八七會議的圖片等,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更好地完成對理論知識的記憶,這對黨史教育目標的達成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工作之余,教師可以觀看與黨史相關的電影,如《覺醒年代》《建黨偉業》等,也可以閱讀《人間正道是滄桑》《百年正道》等書籍,加深對黨史的認識和了解,豐富知識儲備,從而在后續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適時地為學生滲透相關的知識內容,促進黨史教育目標的達成。
(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盡管高中歷史教材涵蓋了大量與黨史相關的內容,但是由于其呈現方式大都以概述為主,導致大多數學生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完成學習。在此種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出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最終會影響黨史教育的順利落實。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助力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學習。例如,在講授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學習教材中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的關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及其對國家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等內容,還要基于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拓展。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建黨節的由來、黨的早期組織及其相關工作、黨的綱領和章程等內容,充分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會被激發出來,從而在課堂學習中有更好的表現,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更多的黨史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和理解效率也會日漸提升。通過教師拓展的知識內容,學生能夠更好地將各部分知識內容串聯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提升自身的歷史水平。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為基礎適當地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歷史事件,在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為其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提供助力。
(三)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加強學生精神建設
黨在百年偉大歷程中不斷發展壯大,歷經了諸多磨難與挑戰。上述內容大都以概述的方式在教材中呈現,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史教育的效果。對此,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講解新知,并做好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從學生的發展實際出發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助力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最終取得全方位的發展[3]。例如,在講授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述井岡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以及紅軍長征所經歷的“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艱難和險阻。為了更好地加強學生精神建設,教師要為學生講解歷史事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如井岡山精神中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等。這樣不僅能助力學生更好地了解與黨的發展相關的歷史事件,還能使學生了解每個歷史事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這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形成積極的思想觀念有積極作用。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好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助力其形成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最終為其取得長遠發展提供助力。
(四)分享正確記憶方法,保證學生記憶效果
為了更好地保證黨史教育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對此,教師要與學生分享正確的記憶方法,提升學生的記憶效果,進而助力其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知識。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引導學生定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反復的回顧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長此以往,學生能形成對重點知識的長期記憶,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講授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以及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等重點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對重點知識進行總結和記錄。教學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時間,讓其以小組為單位對重點知識進行相互考查,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進而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第二,引導學生做好對重點知識的標記,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進而使教學效果得到充分保證。例如,在講授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6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等內容做好標記,并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著重閱讀和回顧。這樣,學生的學習和復習能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對知識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更好地保證了黨史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見,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分享正確的記憶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重點知識,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益。
(五)組織豐富教學活動,拓寬學生學習路徑
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將教學活動局限在課堂中,還應對其進行拓展。教師通過組織課外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保證黨史教育的效果,這對黨史教育目標的達成有積極作用。對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校園周邊現有的紅色教育資源,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等。在學生參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其回顧課堂所學的知識,或為其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從而更好地保證黨史教育的有效落實。此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與紅色教育相關的電影,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使學生了解更多與黨史相關的故事。例如,在講授與“紅軍長征”和“人民解放戰爭”相關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細致地講解與之相關的事件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等。在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其到學校周邊的歷史博物館參觀。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館藏為學生介紹“飛奪瀘定橋”“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相關內容,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回顧知識,也能讓其對先輩們所經歷的艱辛和困苦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民族責任感會被激發出來,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教學活動,為其長遠發展提供助力。
(六)開展專題教育課程,助力學生深入理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按照教材順序逐個課時展開知識的講解。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仍以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會導致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缺乏連貫性,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專題學習,使學生對重點內容有系統性的了解,這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益。例如,在講授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時,教師可以將“改革開放”作為一個教學專題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改革開放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以及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等內容。為了讓學生對知識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來講解。年近古稀的朱先生拿出家中厚厚的賬本,其中清晰地寫著:1967年,一家人的年收入總值為1510.18元;1977年,一家人的年收入總值為1850.45元;1989年,一家人的年收入總值突破了10000元;2000年,一家人的年收入總值超過了10萬元。通過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學生會對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的積極影響、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對其掌握知識內容、實現能力提升有益。在完成案例分析以及知識講解后,教師要基于所學知識提出相關的問題,助力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更好的發展。由此可見,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要做好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專題教學,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新知,并助力其知識和能力水平同步提升。
三、總結
綜上所述,落實好黨史教育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道德品質的提升以及歷史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對黨史教育的重視程度,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教育教學的目標以及學生的發展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助力學生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提升個人能力、端正思想態度、轉變自身行為,進而實現全面進步,最終為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陳建云.高中歷史學科中的黨史教育初探[J].江蘇教育,2022(67):50-52.
張素澍.高中歷史課堂宜搭建黨史學習平臺[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16):62-63.
雷建軍,朱永勝.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黨史教育[J].新課程評論,2021(合刊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