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美術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其藝術素養,豐富其文化視野,使其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文章提出教師在開展素描寫生訓練技巧教學時,應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理控制教學節奏、創新教學方式、組織開展野外寫生、優化素描寫生指導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素描能力和美術素養,為其日后進行拓展延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初中美術;素描寫生;教學訓練
作者簡介:吳玉海(1976—),男,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雙灣中學。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美術寫生訓練有利于其觀察能力、表述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提升。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將美術繪畫技巧融入寫實教學訓練中,營造良好的美術創作氛圍,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健康成長,提升綜合能力。
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素描寫生技巧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觀察能力
在進行素描寫生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物體的外形進行細致觀察,并結合光與影進行寫實,可以使學生獲得觀察能力以及繪畫能力的提升。而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素描寫生學習內容有一定難度,學生需要利用課下時間仔細鉆研,形成整體學習意識。同時,學生在進行素描寫生練習時,需要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繪制原則,這會使他們對身邊的事物產生全新的認知,有助于他們掌握素描技巧,提升整體觀察能力、觀察思維以及整體構圖能力,形成良好的素描基礎。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具有較強的美育價值。初中階段的學生還未形成完善的思維意識,缺乏素描寫生的經驗。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傳授學生繪畫技巧,提升學生的素描寫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有效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潛力。學生在長期積極學習觀念的影響下,可逐漸獲得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為日后的藝術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
在進行素描寫生訓練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練習手的技巧,更需要腦與眼相互配合,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把握繪制物體外形輪廓以及光影的技巧。教師在學生進行素描寫生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促進學生藝術素養以及美術繪畫能力的提升,并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知識以及素描技巧。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素描寫生訓練技巧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意識
素描寫生是初中階段美術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以及藝術興趣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挑選適合的寫生素材,讓學生獲得輕松愉快的學習體驗,實現素質提升的目標。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意識。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在開展素描寫生訓練時,先講授科學的觀察方法以及寫生技巧,再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分析物體,為開展素描寫生奠定經驗基礎。當學生用心感受事物的特點及變化時,會獲得觀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課“描繪我們的校園”為例,校園是教師與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學生以此為主題進行素描寫生訓練之前,教師應當帶領學生仔細地觀察校園中的事物與景色[1],結合具體的素描課題訓練方案,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素描技巧完成寫生,真切感受繪畫的趣味。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觀察角度,引導學生在素描寫生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注重表現物體的特點,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二)合理控制教學節奏,循序漸進開展素描寫生訓練
由于素描寫生的課程難度較高,且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基礎[2],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拓展、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注重把握美術教學的節奏,以讓學生獲得明確的繪畫思路,逐步積累繪畫經驗,鞏固美術學習基礎,實現素描技巧與藝術素養的提升。同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感受,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與課程內容,循序漸進開展素描寫生訓練,保證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2課“春天的暢想”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教學節奏,循序漸進地開展素描寫生訓練,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繪畫練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寫生能力,深化學生對春天的理解,實現學生美術素質的有效提升。“春天的暢想”這節美術教學課程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春天進行感知與觀察,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與自然。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以“春天的暢想”為開展藝術創作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生活,使其獲得感性思維以及藝術素養的提升。在進行實際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美術的表達方式,選擇合適的素描素材,通過觀察、鑒賞、分析、總結的方式進行自主創作;鼓勵學生將自己對春天的暢想進行大膽表達,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促進學生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本節課程的學習重點在于學生需要對抽象的繪畫題目進行充分的想象與設計,表達自己心目中的春天以及對自然的真實感受。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讓學生可以獲得良好的課程參與感受,實現美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促進學生素描寫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意識的提升。
(三)創新教學方式,運用中間點法開展寫生訓練
在美術課程學習中,素描寫生的教學內容偏向于理論性與抽象性,教師需要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為枯燥的素描課堂注入活力,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素描寫生能力。中間點法要求學生對畫的比例進行整體把握,結合垂直平行的方式來確定物品的位置。在素描寫生訓練中使用中間點法,可以鍛煉學生的物品定位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繪畫技巧[3]。
以人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構圖的作用”為例,本節美術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色彩與構圖,激發學生藝術欣賞以及美術創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于身邊的事物有著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階段特征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樂于接受新知識,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在教學“構圖的作用”課程內容之前,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教室內的物品進行觀察,以講臺上的物品為參照物,讓學生運用中間點法開展寫生訓練,引導學生構建由整體到局部的繪畫認知,使學生理解造型的表現力以及色彩的感染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以及繪畫能力。由此,學生才能在素描寫生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物體外形輪廓、色彩搭配以及線條構圖的知識。
(四)組織開展野外寫生,培養學生個性風格繪畫能力
對于有著不同繪畫風格的學生,教師應當行采用差異性的教學方式,使每一名學生都可以獲得審美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由此實現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但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要求學生在素描寫生時,基于固定的題材進行規范繪畫,導致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較少,這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4]。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自主創作,發散學生的思維,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具體而言,在初中美術教學階段,教師需要注重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野外寫生的過程中探究素描寫生技巧,使其更好地理解素描知識,實現個性化發展。
以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課“色彩的魅力”為例,在開展本節素描寫生課程時,教師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限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野外寫生學習過程中,使其通過親身體驗,從多個角度來描繪自己感興趣的自然景觀,獲得良好的繪畫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個性化繪風格,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促進高效美術教學的順利開展。
(五)優化素描寫生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表現力
在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對于色彩以及線條的掌握能力,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整體繪畫的觀念,針對作品的結構進行描繪,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素描技巧的同時,提升美術學科素養以及藝術表現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還未形成完善的繪畫體系以及思維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素描寫生訓練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教學指導,為學生精選臨摹作品,引導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表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表現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素描寫生訓練中,獲得認知水平以及藝術修養的提升[5]。
以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為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美術欣賞以及素描練習中,深入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義,獲得情感發展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要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齊白石的作品《蝦》,搭建藝術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激發學生參與素描寫生的興趣,讓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根據自己的生活觀察,表達自己的思考,從而獲得審美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總結
總的來說,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素描寫生能力符合新時代教育的要求?;谛抡n程改革,藝術教學的地位日益提升。教師應當改變“重文化課,輕藝術課”的錯誤認知,結合學生的興趣偏好以及基本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落實素質教育目標,達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藝術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閆婧.巧用數字媒體藝術激活線上美術課的教與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增刊1):87-89.
劉琳.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美術單元教學模式探究[J].新智慧,2022(36):15-17.
盧宏.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4):115-116.
曹莉.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學園,2022,15(36):40-42.
孫雙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智力,2022(3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