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 稅郁桐 滕浩博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過去十年的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并充分肯定了教育取得的顯著成就。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相關研究表明,與其他職業群體相比,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職業倦怠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文章對教師職業倦怠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職業倦怠;異化勞動;化解路徑
作者簡介:林? 欣(1998—),女,西藏大學教育學院。
稅郁桐(1996—),女,西藏大學教育學院。
滕浩博(1997—),男,西藏大學教育學院。
一、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產生
Maslach將職業倦怠定義為在工作場所中,因消極心理狀態和關系壓力源的不良反應而導致的工作效率顯著下降,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從事某種“人際工作”的個體身上。Maslach還提出,倦怠由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和缺乏個人成就感三個方面構成。在眾多工作環境中,教育環境是壓力最大的工作環境之一,因為它涉及多項任務(如備課和課堂管理等)的完成以及與多組人員(學生、家長、同事等)的交往互動。教師要對下一代的個性和認知發展負責,因此教師在工作中的表現會影響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對未來世界的期望。教師應該作為榜樣的角色存在于校園中,傳達正確的價值觀。但現在教師在工作中常常高度緊張,有多種壓力源,因此職業倦怠現象在教師行業開始顯現。有職業倦怠的教師體驗不到自身工作的價值感和意義感,把工作當成一種苦役,能逃避則逃避,不能逃避則消極對待。職業倦怠現象的存在,不僅對教師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有害,增加他們患抑郁癥、失眠等各種疾病的可能性,阻礙教師的職業發展,還會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品質的形成[1]。美國教育協會(NEA)主席曾指出,教師職業倦怠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著教育行業,并預言: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會達到流行的程度。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生命的本質,是人類創造世界的過程。隨著非自愿的勞動分工和私有財產的出現,勞動失去了人類獨特力量的特征,而成為一種獨立于人、人的意志和計劃之外的存在。異化勞動是馬克思的原始概念。馬克思在對異化勞動的分析中,直接從事實出發,因而也是對一般勞動過程的分析。馬克思通過對勞動形式的分析,指出勞動者被動地、機械地運用自己的身體機能進行勞動時,是對人的本質的背離,只有自由的、自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才是符合人的本質的勞動。而教師的勞動是人類勞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馬克思的上述論述,當且僅當教師勞動是一種自由自主的活動時,教師勞動才是真正的人的勞動,才能表現出人的全部類本性[2]。
目前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歸因研究已經有很多,從已有研究文獻看,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多數從社會學、心理學、組織學等角度展開。教師的職業倦怠并不是對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發生的特定事件的反應,而是源于長期的壓力。有的學者認為,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是因為在當前教育改革形勢下,教師的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所擔負的責任重,而且壓力一直得不到疏解。也有學者從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心理特點入手,認為職業倦怠預示著教師專業發展高原期的到來,教師缺乏新的專業發展目標和成就感、使命感。
二、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個人層面
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師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有大量的研究調查了教師的個人特征如何影響職業倦怠。例如,教師的職業倦怠與性別有關(即女性比男性面臨更大的風險),并與經驗呈負相關關系(即經驗較少的教師職業倦怠的風險較高)。另外,教師年齡一直與職業倦怠有關。先前的研究表明,年輕教師比他們的老同事經歷更高程度的情緒衰竭。教師職業倦怠還與所教的年級存在關系,中學教師往往比小學教師成就感更低。
教師自我效能感也被證明與職業倦怠和壓力相關[3],如果教師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課堂管理方面的倦怠程度就會比較低。研究發現,教師的倦怠水平隨著其自我效能的提高而降低[4]。與這些研究結果一致,另一項研究也揭示了教師對學生參與的自我效能感消極地預測了情緒倦怠,而積極地預測了個人成功的感覺[5],并觀察到教師對其職業的承諾與他們的倦怠呈負相關關系。因此,可以解釋為:教師越相信自己能有效地履行職責,他們的倦怠水平就越低。
特質情緒智力是一系列自我感知的、與情緒相關的能力,能使個體識別、處理和使用情緒信息。具有更高情緒智力水平的教師更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情緒低落以及對活動缺乏興趣的教師在教育行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學。已有研究發現,抑郁情緒與倦怠的情緒衰竭維度相關。Karakus(2013)觀察到抑郁、壓力和焦慮水平與倦怠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其他研究也證明,教師的抑郁程度與職業倦怠呈正相關關系[6],職業倦怠隨著抑郁程度的加深而增加。
工作滿意度被定義為一種動機結構,強調教師對其工作的情感反應[7]。以往研究表明,工作滿意度與教師的保留率或放棄教師職業的動機相關[8]。在一些研究中,工作滿意度以內在和外在工作滿意度的形式出現。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提高是減少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變量,工作滿意度越高,情緒倦怠就越少,同時增強了成功的感覺。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對其職責的期望越來越高,就可能會降低職業倦怠。
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了工作負荷、心理情緒等內部因素對教師的職業倦怠的影響。
(二)人際關系層面
有人認為,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由于廣泛和長期的工作壓力而逐漸形成的,而鑒于教師每天與學生和專業團體成員一起工作,社會關系在教師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社會關系可以增進教師的福祉,例如與同事的積極關系已被證明可以緩解教師的壓力[9]。而這些相互關系中的摩擦可能會降低教師的幸福感,例如社會關系中未解決的問題會增加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風險。研究表明,部分教師在與學生和同事的社會交往中缺乏認同感、歸屬感,存在破壞性摩擦的情緒沖突,這與教師的職業倦怠有關。研究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對教師自身的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10]。與學生的良好關系是正能量、快樂和回報的重要來源,會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的日常情緒和認知。已有研究也證明了師生關系與教師的情緒衰竭有關,積極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并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進而提高工作滿意度,讓教師產生更多的幸福感,從而減輕工作壓力和倦怠。也有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是教師群體普遍認同的影響其情感耗竭的因素。
此外,學生的不良行為也是與教師職業倦怠關系最密切的因素之一。學生的不良行為被定義為擾亂教學過程或干擾課堂有序運作的行為。學生的不良行為和教師職業倦怠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受教師對行為的評價、自我效能感和控制行為的方法的影響。學生的不良行為可能會通過降低教師的自主動機和自我效能感來阻礙教師的內在動機,從而導致教師情緒衰竭,使教師產生更多的倦怠。
(三)學校層面
學校提供的社會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在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中沒有得到重視。為了抓住教師工作的社會嵌入性,探索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時應考慮學校提供的社會工作環境。此外,教師職業倦怠的社會嵌入性也意味著不同學校的工作環境之間以及不同教師之間的經歷性職業倦怠的形式可能不同。
研究證明,積極的學校氛圍對情緒倦怠有正向預測作用,能夠積極地預測個人成功的感覺[11]。研究還發現,倦怠水平隨著他們的組織承諾的增加而降低。基于信任的學校環境和職業倦怠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更具體地說,隨著教師對同事、校長和學生的信任增加,情緒倦怠減少。在一項關于集體效能的研究中發現,教師的集體效能感與情緒倦怠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12]。因此,強大的學校文化和增加教師對學校的信任有助于減少教師的職業倦怠。
三、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解決路徑
在個人層面,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進行自我調節。如果目前的情況與預期相差甚遠,教師不應感到沮喪,而應試著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味強求自己成為社會所期望成為的人。在職業上要有正確的態度和積極的思維,可以利用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應對面臨的壓力,也可以利用手頭的資源來提前緩沖潛在的壓力。另外,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才能在專業上不斷發展。在一輪又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制訂保護教師權益的規章制度是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方法。學校應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護法》的有效實施。學校高層管理者應該認真學習和執行相關規章制度,尤其是與教師的人身安全和利益密切相關的制度。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學校應對教師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學校應該站在教師的立場上,為教師提供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評價可以通過教師互評、校長評價、教師技能競賽和培訓課程表現來綜合評定。對教師的工作進行量化分析,對表現好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另外,教師經常會因為精神壓力大和缺乏工作動力而產生矛盾,許多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工作,還要承擔班主任、年級組長等職責。學校要合理安排教師的行政工作,不要給教師安排過多的任務。另外,應該建立一個家長、政府、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學生教育網絡,共同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將會改變學生的消極學習情緒,并帶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將教師的職業倦怠調整到正常狀態。除此之外,教育界應該制訂一個多元教育方針,讓學生、家長和社會都參與進來,減輕教師所承擔的責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各方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質量的社會支持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另一個解決方法是提升教師的工資待遇,這會間接改變教師的社會地位,降低教師的職業倦怠。政府還應高度重視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教師需要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住宿環境,以專心工作、舒適生活。
結語
本文從如何應對教師職業倦怠出發,從教師個人層面、社會層面等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善于自我調節,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為了減少或防止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建議教師接受心理咨詢,必要時接受專家幫助,參加與課堂交流相關的培訓。另外,相關部門要支持教師各方面能力發展,制定和實施保護教師權益的規章制度,提高教師成就感,提升教師福利待遇,讓教師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學校管理者可以為教師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降低教師的職業倦怠,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伍新春,齊亞靜,臧偉偉.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總體特點與差異表現[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7-42,189-190.
石中英.教師職業倦怠的一種哲學解釋[J].中國教育學刊,2020(1):95-98.
張斌,陳萍.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7):74-79.
梁英豪,張娟,梁迎麗.職高教師自我效能感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1):149-151.
孔令豪,張玉妹.高中教師生涯適應力與職業倦怠的關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8):21-23.
車麗娜,閆巧.鄉村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5):137-140.
朱從書.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06(12):116-117.
馮縉,秦啟文.工作滿意度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9,32(4):900-902,899.
黃昊,高鑫.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歸因分析及化解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3(7):149-152.
王春燕.高校青年教師發展需要層次分析與調適[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70-173.
唐晨,毛晉平,譚美金.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倦怠的關系: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702-705.
羅燕.中職教師職業倦怠、歸屬感與集體效能的關系研究[J].河南農業,2018(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