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勝
【摘 要】初中美術承擔著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藝術修養和創新精神的重任。然而,作為一門中考非考科目,美術科常常被忽視,難以發揮起應有的教育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師面臨的重要挑戰。
【關鍵詞】初中美術;新課改;情境;合作;評價
一、設計有效情境,提供良好學習氛圍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直接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自己獲得的。因此,教學情境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著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美術教師在設計情境時,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智力水平、評價能力等都要進行相應的了解,如果難度太大則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太容易學生則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和能力,因此,教師要想法設法設計有效情境,最大限度的優化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梅竹精神》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課堂設計成競賽形式,通過鼓勵學生搶答、問答、互問互答等方式,將梅竹的堅韌品質、技法畫法等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保持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活學樂學”的愉悅之情,從而有效的增強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愿意學習、喜歡學習。
二、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隨著新課程的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廣泛認可,在我們的課堂上,越來越多的鼓勵學生自助探究,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被削弱了,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進一步被重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再是唱獨角戲,更不是退出課堂這一舞臺,而是要充分發揮自己指導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在恰當的時機,做好點撥引導工作,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例如,在教學欣賞課《長河漫步》時,教師要詳細的講解中國美術發展史以及各時代的優秀代表作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普及;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的《光影的交響》時,教師要系統講解素描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基礎技能。以上知識是教師必須告訴學生的,僅僅靠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無法完成的,如果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風格與內涵都不了解,也不具備一定的美術常識,那么就不可能對美術作品做出相應的評論,更無法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提倡自主學習與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豐富學生的藝術內涵。
三、鼓勵團隊合作,實施合作學習
團隊合作能力是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之一。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學習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課堂學習方式。作為初中美術教師,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合理進行小組分組,指導學生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明確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例如,在教學《花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引導學生自主命題,確定主題后進行分工協作,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當教師看到學生的合作成果后也非常欣慰,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新穎構思。通過各種實踐操作,學生不僅掌握了科學的制作方法,也有效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與競爭品質。
四、進行科學評價,樹立學生信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教學評價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再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更加注重多元化評價。作為美術教師,要注重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針對不同治理水平、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之情,幫助他們樹立積極進取的自信心。美術教師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來衡量學生的作品,更不能用“像不像”、“是否整齊”作為衡量標準,否則會抑制學生的美術興趣,失去創新意識。以“沃爾特·迪斯尼”兒時的經歷為鑒,他曾經將老師布置的作業“盆花”中的花畫成人臉,將葉子畫成人的手,這種充滿想象力的作品非但沒有得到稱贊,反而遭到老師的打擊,差點就埋沒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可見,美術創作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個性,杜絕千篇一律。對于美術作品的評價,應取消一種標準、一個答案的做法,鼓勵學生用獨特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多樣化的繪畫方式展現自我,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初中美術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平等的對待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 特點,教學要一切從實際出發,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給學生一個舞臺,讓他們演繹出美術課堂別樣的精彩。打開課堂一扇窗,師生將會呼吸到美術帶來的新鮮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