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1月13日,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2023 年合肥開往上海的首趟海鐵聯運班列即將發車(周牧/ 攝)
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期印發《關于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區域協調、創新協同、產業協作、設施互聯、開放共贏、生態共保、民生共享、機制創新等8個領域提出70條具體舉措,要求加強合肥都市圈與上海大都市圈聯通互動,主動對接上海科技成果轉化和功能疏解;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聯動發展,支持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此前在8月下旬,杭州“官宣”杭州都市圈規劃獲國家批復。杭州都市圈成為繼南京、重慶都市圈之后第三個獲批的跨省都市圈。根據規劃,杭州都市圈包括浙江杭州、湖州、嘉興、紹興、衢州和安徽黃山6市全域。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鐘嵐表示:“《意見》既是推動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總部署,也是任務書和施工圖。”
“安徽順應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趨勢,積極推動‘跨省入圈,主動融入周邊都市圈的城市分工體系,借助于都市圈更為完善的產業、創新、人才等優勢資源,在激發安徽自身發展新動能的同時,破解行政邊界約束,推動經濟跨界高質量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合力。”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曹賢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疊加的省份,安徽在“融圈進群”方面頻頻出招。
9月,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博望分校又將迎來一批新生,這所由南京和馬鞍山兩市跨省合作辦學的學校已走過3年。自2021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來,兩市之間類似的“牽手”項目不斷落地。
兩三年間,江寧-博望、慈湖高新區-江寧濱江開發區、和縣-浦口、花山-江寧、當涂-高淳等地先后簽訂合作協議,南京與馬鞍山毗鄰片區不斷加速融合發展。馬鞍山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亮眼表現,正是安徽城市主動融入跨省都市圈的一個縮影。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疊加的省份,安徽在“融圈進群”方面頻頻出招。統計顯示,安徽省內16個地級城市中已有7個城市實現“跨省入圈”:皖北的淮北、宿州加入徐州都市圈;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黃山已經成為杭州都市圈成員,宣城也在謀劃“梅開二度”,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
蘇浙三大都市圈中規劃最早、對安徽城市輻射影響最大的是南京都市圈。2021年11月,馬鞍山官方微博賬號在發布一則“友情提示”時,特別指出“南京是省外”,這一幽默表述再次引發網友對“徽京一家親”等話題的熱議。
安徽與江蘇歷史淵源深厚,近些年,安徽東部一些城市居民到南京買房、工作已是常態。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為首個獲得國家層面批復的跨省都市圈,安徽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支持相關東部城市第一時間“入圈”。蕪湖、滁州、馬鞍山三市,經濟總量和人均值等各項社會發展指標均在安徽省內名列前茅,其中蕪湖經濟總量穩居安徽第二,僅次于省會合肥,這些安徽城市成員的加入,讓南京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有了更為強大的基礎。
如果說安徽東部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是水到渠成,那么徐州對皖北城市則是轉型道路的引領者。從地圖上看,宿州、淮北“犬牙交錯、同望徐州”,兩市到徐州主城區的直線距離比徐州到省內其他城市主城區還近。從發展階段看,徐州通過一系列新舊動能轉換,擺脫資源依賴,從過去“半城煤灰一城土”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而皖北城市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發展相對滯后。2021年11月,安徽省官方表態: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動省際毗鄰地區探索一體化協同發展新機制,共同打造產城融合新城區,把發展落差變為發展空間。
最新公布的杭州都市圈6市,總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里,2022年GDP總量達3.97萬億元,與南京都市圈不相上下。
《意見》提出,推動黃山、宣城、池州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早在2018年,杭州在有關規劃中,就將安徽宣城、江西上饒和景德鎮市3市列為考察成員。2020年,宣城成為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觀察員城市,距離“入圈”一步之遙。作為南京都市圈成員的宣城,如果得以融入杭州都市圈,可謂左右逢源。
在此次《意見》發布之前,黃山、宣城、池州3市已經與杭州都市圈內城市共同謀劃了一批區域重點合作項目,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單打獨斗不是城市發展的最優選擇,借力顯得非常必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說。
2023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安徽為什么要在這個時間節點發布《意見》? “原因就在于長三角一體化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意見》將‘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要求貫穿全篇,提出在加快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 曹賢忠分析。
“借上長三角的東風,搭上一體化的快車,融入得越深入,獲得的紅利就越大;鏈接得越緊密,發展的勢能就越強。”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多次強調長三角一體化對安徽發展的重要意義。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長三角“好鄰居”和“合伙人”對安徽的重要性:2022年,滬蘇浙在皖投資的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個數比2018年增長50.7%,實際到位資金超過萬億元。2023年上半年,滬蘇浙在皖投資3652.1億元,占外省投資的56.2%。
根據規劃,杭州都市圈包括浙江杭州、湖州、嘉興、紹興、衢州和安徽黃山6市全域。
《意見》在“全省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板塊中明確提出,持續推進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六安與上海對口合作,加快安徽長江城市帶、省際毗鄰地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
一些關注安徽發展的人士看到安徽“跨省入圈”的大手筆產生了兩個問號:一是支持省內城市分頭融入滬蘇浙都市圈,不在意變成“散裝安徽”嗎?二是支持蕪湖等城市向跨省都市圈借力,打造區域副中心,這與打造合肥強省會是否矛盾?
業內專家認為,安徽的“散裝”有歷史因素。安徽南北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性較大且經濟聯系較弱,長江淮河將全省分成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塊,但按方言文化和經濟版圖,則可以自北向南分為淮河經濟帶、皖江經濟帶和徽州經濟帶。總體來看,安徽過去長期缺乏一個能夠輻射全省的經濟中心。因此,自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以來,做大做強省會合肥成為安徽發展的一條主線。

2022年5月12日,安徽來安經濟開發區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產線開足馬力趕制訂單
曹賢忠認為,眼下合肥已經發展成為全省增長極,但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合肥仍面臨不少壓力,其輻射力、影響力與上海、南京、杭州尚不能相提并論,與省內周邊市縣的協同發展還不夠充分。此次安徽發力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雙圈聯動”,亦是合肥進一步崛起的良機。“強省會與強都市圈如何協調發展?對安徽省和合肥市來說,要進一步完善合肥與其他城市的功能分工、產業鏈和創新鏈分工,實現強都市圈基礎上的更高能級的強省會,更好地發揮合肥在省內的核心引領帶頭作用,還要建立健全省會與其他城市對接都市圈發展的協同體系,實現風險共擔、成果共享。”曹賢忠說。
“事實上,強省會戰略具有較濃厚的行政力量主導色彩,隨著合肥發展階段的不斷深入,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轉為溢出效應,蕪湖在此過程中由于自身科創能力不斷提升、制造業基礎較好,獲得了較好發展,與合肥差距不斷縮小,具備了打造區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礎。眾多研究成果表明,多中心比單中心的空間結構更有利于經濟發展,更多副中心城市,正是安徽省整體高質量發展所急需的。”曹賢忠說。
2023年2月,安徽印發《關于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蕪湖成為安徽經濟增長第二極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后,“蕪湖發布”發文指出:經濟強省的發展不完全依靠省會“一城獨大”,而是得益于雙城驅動甚至多城驅動。
“一個副中心還不夠,省內南強北弱格局還未得到改善。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滬蘇浙都市圈跨省擴圈給了安徽主動‘散裝出擊、培育更多強市甚至區域中心城市,進一步打造多城驅動格局的機遇。”曹賢忠說。
在借力發展方面,《意見》的謀篇布局不僅僅在長三角,而是在更廣闊的視野下提出:強化與武漢、長株潭、鄭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協同發展;支持合肥、銅陵、安慶、六安參與長江中游三省協同發展合作機制;推動阜陽、亳州、宿州參與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等等。

6月25日,在合肥市瑤海區長三角數字科技示范園,一家電子科技企業的工作人員在電感器生產車間作業
“近年來,東部地區對全國經濟的引擎帶動作用仍舊強勁,客觀上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說。安徽一邊借力于長三角“合伙人”,一邊牽手中部地區城市群,做的正是連接長三角與中部地區,打造“大通道大樞紐”的大文章。劍指這一目標,《意見》明確提出,安徽將著力打造多向立體、內聯外通的大能力快速運輸通道,實現長三角與中部地區高效聯通。支持合肥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培育蕪湖、蚌埠、阜陽、安慶、黃山等5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建設10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深圳行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陳憲分析,跨省級行政區劃規劃建設都市圈,是“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舉措之一。
2021年10月發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制度、政策和模式創新為引領,破除利益藩籬和行政壁壘,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建立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指出,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城市間的要素聯系緊密程度、同城化機制的完善和順暢運行,成為新發展階段關注的重點。而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正是都市圈城市融合發展、跨區域融合開發、互利共贏的制度創新關鍵。
曹賢忠認為,對安徽來說,四面出擊、主動“入圈”是第一步,未來還需要充分借助內生經濟去實現全面“融圈”。“安徽城市要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和勞動力富集比較優勢,融入都市圈的科技創新體系、產業體系,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勞動力從業技能水平。創新機制體制,進一步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建立健全融入都市圈的機制,對標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管理標準、制度體系,不斷優化自身治理能力和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