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宏蕾

江蘇南京,5G+ 車聯網智慧交通信息技術應用展位
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駕駛等新技術在汽車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車聯網迎來全面發展的戰略機遇期。7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2023版)》(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明確,產業標準體系建設目標為,到2025年,形成能夠支撐組合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通用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夠支撐實現單車智能和網聯賦能協同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如何實現車聯網“路-網-車-云”四大要素的全面協同?如何推動車聯網產業向更大規模和更高水平發展?就相關問題,本刊近日專訪了江蘇省智能交通與車聯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蘇車聯網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戚湧。

蘇州陽澄半島車聯網試驗場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汽車、電子、信息通信和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目前車聯網整體發展情況如何?
戚湧:首先要厘清兩個概念。盡管“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都涉及車與互聯網的結合,但二者之間有區別。車聯網是一種基于互聯網、車載信息系統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域移動通信網絡。它在車-車、車-人、車-路、車-云之間的智能交互與共享基礎上實現眾多應用,如實時路況信息服務、遠程診斷與維修、自動駕駛等。
智能網聯汽車則更側重于車輛本身的智能化以及與網絡的聯接。這包括車輛的自主駕駛、感知環境、決策路徑、執行操作等能力,以及其通過網絡與其他車輛、基礎設施、人員等進行連接和數據交換的能力。所以,智能網聯汽車可以看作是車聯網的一個重要部分或應用實例。
車聯網產業已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2015年以來,國家多部門出臺政策,利用產業政策傾斜、重點項目財政支持等方式,積極推動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為汽車智能化趨勢提供了良好的鋪墊。
目前,我國車聯網產業發展環境已初步形成,市場潛力巨大,車聯網產業整體正處于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布局的關鍵階段。隨著5G、AI、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車聯網的各項應用正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
目前,我國多個城市已經部署了車聯網產業的試點。如,北京已經建成多個示范區和試驗路段,進行車聯網相關的測試與應用。北京還發布了5G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自動駕駛測試的條件與要求。上海在嘉定區設立了國內首個開放測試環境及全球最大的閉環測試場,為自動駕駛等技術提供實驗環境。上海還計劃在部分公交線路和出租車隊中推廣使用智能網聯汽車。深圳在部分地方實現了高精度地圖、V2X(Vehicle to Everything,以車輛為中心與周邊車輛、設備、基站等的通信)的廣泛應用。武漢光谷設有全國首個5G萬畝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區,吸引了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參與其中。
車聯網的發展進度并不僅僅取決于政策推動,還受到技術、資本、產業鏈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因此目前各城市的發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異。

戚湧
《瞭望東方周刊》:2023版《指南》發布后,新規將如何影響車聯網產業?
戚湧:《指南》明確指出了智能網聯汽車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包括率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方案、積極籌建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加快推進行業急需標準裁定、深度參與國際標準法規制定協調等。《指南》也明確了新標準體系建設的“新”在哪里,并要求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行業監管三方推進。
這對行業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指南》詳細列出了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技術、產品、服務和評價方法等多方面的標準需求,這將有助于規范各企業的行為,避免盲目跟風和惡性競爭;其次,明確的標準將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也有利于消費者選擇優質產品;第三,標準統一有助于技術交流和知識共享,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升級;第四,制定并推廣中國標準,有助于在國際上獲取更大話語權。
隨著車聯網技術和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迭代,汽車從機械屬性產品逐漸變成一個小型數據中心,也逐漸成為黑客高頻攻擊對象。接下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方向不僅僅是機械制造的升級,更是信息化技術的全面升級,如區塊鏈等信息安全技術預計會在未來逐步加入到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因此,《指南》花了較大筆墨來強調網絡信息安全建設問題。
目前江蘇產業集聚仍不夠,車聯網產業鏈長、分工細致、碎片化程度較高,跨領域之間的技術融合性相對較弱、資源整合較難,需要具有統領能力的產業整合者的出現。
《瞭望東方周刊》:下一步發展車聯網還面臨哪些難點痛點?
戚湧:以江蘇為例,江蘇省集聚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和科研院校500多家,集中分布在蘇南和蘇中,覆蓋車載環境感知、車載軟件系統、車載終端與芯片、汽車執行與控制、車聯通信網絡、智能網聯測試等11個產業鏈環,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體系,但仍缺少涵蓋NR-V2X(增強汽車電子通信)、5G車聯網、安全認證等支撐“人-車-路-網-云”高度協同的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及研發支撐體系。目前,支撐智能網聯汽車開發迭代的高水平公共服務平臺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
車聯網的產業聚集度,就像是一張網的網格密度,直接關乎這張網打撈“魚”的效果。目前江蘇產業集聚仍不夠,車聯網產業鏈長、分工細致、碎片化程度較高,跨領域之間的技術融合性相對較弱、資源整合較難,需要具有統領能力的產業整合者的出現。
整體來看,一張可以“網羅萬象”的車聯網,需要有足夠寬廣的覆蓋面。目前車聯網發展仍存在產品方向重疊的現象。以路端為例,盡管各單位有協同合作的發展原則及分工規劃,但在解決方案方面還需多樣化,例如企業在提供智慧高速公路解決方案和城市智慧解決方案時的產品重合度較高,未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品。
還有數據安全問題。車聯網以“兩端一云”為主體,以路基設施為補充,涵蓋智能汽車、移動智能終端、車聯網服務平臺等對象,有車-云、車-車、車-人、車-路以及車內通信等多個通信場景,涉及的保護對象眾多,保護面廣,任何一環出現安全問題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大量的車聯網終端存在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受限等問題,甚至暴露在戶外、野外,這給車聯網安全防護帶來更多困難與挑戰。
大范圍、城市級別的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投資,商業化支撐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也是一個挑戰。總體而言,各城市在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面臨技術標準與操作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投資和商業模式、社會接受度和法規政策等難點。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和經驗積累,這些問題有望逐步解決。

無錫(錫山)車聯網運營管理中心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車聯網產業在商業化運營上,投入產出尚未達到平衡,這種情況如何破題?
戚湧:車聯網產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道路基礎設施,需要“聰明的車+智慧的路”。目前,支撐車聯網和自動駕駛落地商業化運營的典型場景還不多。前期大量投入,尚需要一個過程才有可能實現收益平衡,這個過程還需要大家有足夠耐心。
未來,車聯網產業應用推廣可從以下方面發力: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對新技術、新算法的研發和更新;基礎設施建設上,構建更加完善的車聯網基礎設施,包括路邊單元、基站、傳感器等,提供穩定高效的網絡連接;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上,在收集和使用數據時,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合作模式上,探索與汽車廠商、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建立多種形式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拓寬服務范圍;另外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公眾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車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而車聯網產業在商業化運營上的探索,可從以下方面考慮:首先,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多元化且高質量的服務如實時路況信息、遠程故障診斷、在線娛樂等。這種服務可為車聯網帶來直接收入并增加用戶對平臺的黏性。其次,車聯網可收集大量數據,包括行駛軌跡、駕駛習慣等,數據經過分析,能為保險公司、廣告商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第三,與汽車制造商、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基礎設施、共同推出服務產品等。第四,打造生態圈,通過提供開放接口,吸引更多第三方開發者參與,增強平臺競爭力。
隨著車聯網技術和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迭代,汽車從機械屬性產品逐漸變成一個小型數據中心,也逐漸成為黑客高頻攻擊對象。
《瞭望東方周刊》:長遠來看,如何實現“路-網-車-云”四大要素的全面協同,即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路線該怎么走?
戚湧:“織”好車聯網意味著構建一個安全、高效、可靠的交通網絡,使汽車可以與“一切”進行實時、無縫的連接。在實現該目標的過程中,以技術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提高和增強車聯網產業創新能力是重中之重。
要實現“路-網-車-云”的全面進化和車路云一體化發展,應著重考慮以下方面:
路:建設智能化交通基礎設施,例如智能信號燈和道路傳感器等,讓道路能夠與車輛和管理系統進行高效的信息交互。還需要對城市規劃、公路設計等進行優化,為未來的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支持。
網:構建高速、低時延、高可靠性的車聯網。
車: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同時通過車載傳感器和控制系統,讓車輛能夠收集并處理大量的數據,并做出相應決策。
云:搭建強大的云計算平臺,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而實現更精細化的交通管理和服務。
掌握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搶占車聯網產業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而要進一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一方面要開展基礎前瞻技術研發,如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控制、人機交互及人機共駕、車路交互、網絡安全等;另一方面,要推進高精度傳感器、車規級芯片、智能操作系統、車載智能終端、智能計算平臺、激光/毫米雷達等產品研發與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