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善用獨處時光
獨處是一種有智慧的人生態度,即使身處鬧市,也能擁有心中的安寧,活出自己的價值。獨處不是封閉式隔離,而是一種選擇,能盡情享受內心的幸福感、愉悅感和滿足感。
《紐約時報》資深專欄作家斯蒂芬妮·羅森布魯姆常常獨處,發現自己在這樣的狀態下比平時更具洞察力,對世界的體驗更加豐富細膩。她反思獨處與個人之間的微妙關系,梳理自己與外界建立的各種聯系,更好地融入世界,獲得了新的能量。羅森布魯姆將自己的觀察、思考與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結果相結合,撰寫了《精致的獨處》,剖析獨處對每個人的重要意義,回答了什么是有益的獨處,如何讓獨處有價值等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凱利·麥克戈尼格爾說:“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能夠冷靜、清醒,更容易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那些煩惱、焦慮、抑郁情緒更容易得到釋放與化解。”
生物學家達爾文是一個特別喜歡獨處的人。他每天都要獨自在書房里待上6個小時,除此之外還會繞著住宅附近的小樹林散步。獨處促進了他的思考。1859年11月24日,他的《物種起源》在倫敦出版。這部系統闡述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著作,不僅開創了生物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使進化論思想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引發了人類思想的一場革命。
為了靈修、內省、激發創造力、煥發新生以及尋找人生意義,英國著名女演員奧黛麗·赫本經常在自己的公寓中獨處。她1953年接受《生活》雜志采訪時表示:“如果從周六晚上到周一早上都能獨自待在我的公寓里,我會非常開心——那是給自己‘充電的方式。”
喜歡獨處的人,無論是在社交中還是在親密關系里都有明確的界限感。他們渴望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和自由,不被束縛,不愿意主動打擾別人的生活,也不愿意輕易被人打擾。即使跟愛人一起生活,他們也希望有自己的小空間。他們對社交有明確的態度和原則,愿意與喜歡、熟悉、聊得來的人相處,不會討好不喜歡、不熟悉、聊不來的人。面對無意義的社交,例如酒局,他們會果斷拒絕。
喜歡獨處的人把社交平臺僅僅當成工具。他們不太愿意跟人建立太多的聯系,更喜歡直來直去的相處模式。另外,享受獨處的人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評價,“悄悄快樂”是他們所需要的,不介意成為社交中的“透明人”。
獨處能夠讓思緒放松下來,想要專注就不能胡思亂想,不能讓自己的情緒有太大波動,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件事。獨處能讓人冷靜下來,且不會陷入慣性和經驗思維。在冷靜的狀態下,思考問題的邏輯更加清晰、理智。
人們常常會把獨處和社交恐懼畫上等號,或與孤獨混為一談。實際上,這些概念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獨處是一種狀態,一種生活態度,是主觀選擇;孤獨是一種內心感受,常伴有寂寞、空虛、失落等。獨處的人不一定是孤獨的,孤獨的人也不一定是獨處的。獨處不是逃避這個世界,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其中;社交恐懼是害怕別人靠近,將自己藏在“帶刺的殼子”里。
從心理學角度可以將“獨自一人”的狀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單純的無聊,在脫離交際圈后感到無盡的寂寞和惶恐;第二階段是設法消減寂寞——健身也好,閱讀也罷,都可以排解焦慮,有獲得感,這就屬于善用獨處;第三階段的境界更高,即追求精神上的終極自由,獨自專注于與世界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
村上春樹在《愛吃沙拉的獅子》中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偶爾會口若懸河,但平常都是悶葫蘆一個。對我來說,打電話是苦差一樁,在派對上跟別人交談也是弱項,應對采訪同樣令我心力交瘁,甚至連回封郵件都覺得疲憊不堪。假如命令我閉嘴,我可以永遠閉口不言,也不會感到絲毫痛苦。獨自一人看看書,聽聽音樂,去外邊逛逛,跟貓兒玩玩,一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這位日本當代作家的描述,代表著很多獨處者的狀態。
村上春樹不強行改變自己,而是努力發揮自身的優勢。他發現自己難以忍受嘈雜,于是就經常主動選擇靜心獨處,即使整天伏案寫作也不感到孤獨。在外人看來,他是在做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可作家自己明白,沒有什么比獨處時更充實,更有成就感。于是,他在一個領域發力,悄悄改變了世界。村上春樹1987年出版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至2009年發行逾1000萬冊。日本文壇的沉寂被他打破,出現了所謂的“村上春樹現象”。他于2011年榮獲“西班牙卡塔洛尼亞國際獎”,2015年摘取“安徒生文學獎”桂冠。
很多人看到性格內向者時,會勸告他們盡量活潑一點。有不少人受到來自別人的壓力,強迫自己融入社交圈。這種背離本心的做法可能讓自己變得迷茫和疲憊。村上春樹也曾嘗試演講及參加聚會,盡管結果并不糟糕,但過程讓他備受煎熬。
跑步也是村上春樹的一種獨處方式。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說:“當我開始跑步時,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會變得安靜。我仿佛走進了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任自己盡情遨游。”他在跑步中獲得了快樂,這種快樂支撐著他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威廉·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有時候,人們把面具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實際上就成了那樣的人。”為了讓現實認可,人們會戴上一張社會和人生的面具,不敢輕易摘下。在獨處時,人們可以摘下在公眾場合戴上的面具,做回自己,進入內省狀態,進行自我評估,思考過去的行為和以后的計劃,為未來可能遇到的人或事做準備。
獨處是獨一無二的體驗,能從中建立自己的“思維海洋”。當內心被獨處的時光填充時,就不會再害怕外界的風雨,因為關上門也有一片廣闊天地。獨處的人可以在安靜中積累巨大的能量,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人都會盡可能避免獨處,認為獨處與孤獨或抑郁等問題有關。從亞里士多德開始,不乏哲人指出人是社會動物,積極的社會關系對于人類的生存,對于人類共同創造的知識和快樂都是至關重要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曾說過:“處于黑暗之中或獨自一人,是兒童最早感受到恐懼的兩種情境。”在一項研究中,很多受測試者寧可選擇接受電擊,也不愿意獨處15分鐘來進行思考。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請來一名志愿者,讓他進入一個房間,配合研究人員回答簡單的問題。志愿者進去時,房間里已經有5個人。他不知道的是,那5個人其實是研究人員安排好的。問題很簡單:從圖上的幾根線中選出自己認為最長的那一根。那5個被安排好的人都選擇了錯誤的選項。志愿者雖然最初有自己的判斷,但發現同別人的選擇不一樣,他開始猶豫,最終也選擇了錯誤的選項——這就是“從眾效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影響的時候,往往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人是群居動物,處在群體當中的時候,為了不被排除在外,往往會迎合群體的選擇,哪怕自己明知道那是錯的。正如法國心理學專家古斯塔夫·勒龐所言:“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成功離不開群體,的確,獲得別人的幫助很重要。但是,合群與不懼怕獨處從來都不矛盾。在有人相伴的時候,仍需要給自己留一些獨處的時光。不盲目從眾,善用獨處的時光,能夠悟出更多的道理。魯迅先生曾言:“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隊……”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