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賓 豐愛珍 梁志強 張瑞英 李玉倩


摘? ?要:運用經濟學、統計學、社會學以及管理學等基本理論,對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進行分析,從內外部兩方面因素對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工作展開研究,厘清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公共衛生、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社會保障等因素與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通過問卷調查、走訪、網站調研、比較分析等方法,獲取有關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第一手工作資料和統計數據,并進行深入的統計分析,透過現象發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結合分析結果以及當前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情況從內部、外部等方面提出優化策略建議。
關鍵詞:統計分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
中圖分類號:F20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8-0019-03
引言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著力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一方面,公共服務水平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建設時間短,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近年來,為補齊三農“短板”,承德市不斷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資源投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供給不充足、不平衡的問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承德市城鄉差距日漸凸顯,其中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成為制約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是提升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前提。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可為構建多元化、開放式的承德市農村公共設施供給體系提供實踐經驗,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提供理論依據。
一、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
近年來,承德市農村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農村教育的發展使得所有農村孩子能夠接受教育;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使得人們可以看病就醫;社保的完善使得農村居民可以有養老的保障等等。但由于資源稟賦、人才結構等原因,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仍存在諸多問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
承德市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目前落實到位,用于教育的基礎設施及教學條件都能達到我國平均教育水平,且實現了農村學前教育的全覆蓋。從表1可以看出,2019—2021年間,承德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小學學校數從259增加到263所,初中學校數從21所增加至23所;小學在校生數在73 251—80 657人之間,初中在校生數維持在11 000人以上;小學教師數2021年為7 654人,初中教師數由841增加到890人。承德市農村中小學數量和城鎮人口發展水平基本持平。在市政府主導下,承德市建立了匹配度較高的農村基礎教育體系。截至2021年末,農村高中數量為2所,相比于初中小學,高中數量基數很小,說明絕大多數的孩子在九年義務教育后無法就近接受更高的教育。
2020年,“十三五”設定的承德市教育各項目標順利完成,取得良好成效,其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據承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承德市以農村學前教育為重點,全力發展公辦幼兒園;2022年,承德市80%的農村幼兒園達到農村二類園以上標準。同時,擴大了城市地區基礎教育用地面積,基本取消了義務教育大班制,有效提升了義務教育質量;增強了教學儀器等教學設備的質量管理,推進了農村學校“廁所革命”,進一步縮小城鄉學校差距。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 %,鞏固率達到98.6%,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發展。
(二)農村醫療及公共衛生現狀
2018年以來,承德市大力建設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2021年,鄉鎮衛生院和鄉鎮衛生室數量逐年穩步增加,有效改善了農村居民就醫條件,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得以保證。為了實現農村基本醫療有保障,從2018年起,承德市啟動實施“雨潤工程”。該工程選派1 000名醫師下基層,精準幫扶20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3 000名衛生專業人才,推廣應用200項新技術、新項目,補充更新5 000元以上醫療設備1 000臺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通過此項工程的實施,農村居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得到縣級以上專家診治的愿望,就醫費用明顯降低,群眾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滿意度達到9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021年,創建國家衛生鄉鎮5個、省級衛生鄉鎮6個、衛生村121個。
(三)農村基礎道路建設不斷完善
農村道路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一環。農村的主要道路分為三級,包括縣道、鄉道和村道。完善交通道路是帶動農村經濟的關鍵要素,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支撐,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在數字鄉村高速發展階段,基礎道路的完善也為運輸條件改善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目前,承德市基本建立了以財政投入為主的資金保障體系,所有縣級地區都已落實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以縣為主、分級負責、群眾參與”的農村公路養護模式基本形成,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優良中等路比例達84%。
據承德市經濟發展公報數據顯示,2021和2022年,承德市農村公路新改建分別為1 827公里和1 363.4公里,總量全省第一;兩年間建成美麗農村路分別為149.9公里和221公里;干線公路技術狀況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推進,全市縣城30公里范圍內的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率已從2021年的90%增加到2022年的全覆蓋;全市208個鄉鎮和2 456個行政村全部開通班車(公交車),通車率達到100%,55.3%的鄉鎮基本完成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平泉市獲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范縣,隆化縣、雙灤區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雙橋區、興隆縣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示范縣,金山嶺長城旅游公路獲評“全國美麗鄉村路”,雙灤區鄉道大王線等6條段68.2公里路線被評為“省美麗農村精品示范路”。九華山大橋建成通車。
(四)農村基本社會保障現狀
近幾年,承德市積極推進縣鄉村三級養老網絡建設,以鄉鎮層面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級層面的農村互助幸福院和鄰里互助點等為基礎輻射帶動互助性養老體系,加快完善農村養老服務建設,讓城鄉老年人共享幸福晚年。截至2022年末,全市已為1.05萬名農村留守老年人建立了信息臺賬并實施動態管理,進行定期探訪和關愛服務制度全覆蓋;完成農村居家適老化改造2 576戶。預計到2025年,60%以上鄉鎮建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
二、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化策略
(一)堅持政府為主導,持續加大財政支出
一是要完善城市反哺農村的農業支持政策,充分發揮城市的作用,利用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進步,并將剩余的工業發展資金用于農村公共產品的開發和農村供應的改善。二是調整公共資金投向農村的比例,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增加緊缺公共產品供給數量,盡量減少企業管理成本,避免因企業需要支出高而過度支出,造成政府產品短缺。
(二)縮小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區域性差異
承德市各地區之間具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征,針對不同地區的差異,要因地制宜地采取財政支出措施,制定不同的政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策略。首先,可以向相對欠發達的地區提供財政金融支持,通過降低利息來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可以延長還款期限,減輕支付壓力。其次,當地政府應加大對落后地區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強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不斷吸引新企業入駐,進一步促進居民就業,提高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不斷促進當地政府財政收入水平提高。落后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支持,只有解決好落后地區資金問題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村公共產品得到充分供給,使不同地區達到相對均衡狀態。
(三)持續推動城鄉一體化供給體系建設,促進供給結構平衡
長期以來,受“重城市輕農村”發展戰略影響,農村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承德市作為農村眾多的城市,同樣有著這種困擾。政府在財政投入中,應擴大資金支持范圍、加大農村地區扶持力度,實現城鄉居民在享有公共產品的數量、質量上的平等化。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優勢互補。由于城市的基礎設施比農村完善,因此導致大量的人才向城市流動,造成農村地區人才短缺的局面。政府只有以當地特色產業為依托制定人才戰略規劃,加大人才引進的政策支持力度,才能使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心甘情愿留在農村。這樣就能使得農村地區發展得更好,使醫療保障、基礎教育都可以得到提升。
(四)建立并完善需求表達機制,提高供給效率
為真正了解農村居民的訴求,政府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發布電子調查問卷,匯集市長郵箱、政府電文等一系列欄目,為農村居民敞開心扉表達訴求提供便利的通道,主動收集民眾訴求。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收集、傳遞輿論信息的戰斗堡壘作用。農村地區基層黨組織在工作中積累了大量農村工作經驗,能夠了解到最真實農村居民需求。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積極向上級組織反映當代農村居民的現實需要,協助上級政府開展研究工作,積極落實農村居民的利益訴求,并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答復或轉達,提供因地制宜式的供給,并保證供給有效,而不是重復供給,讓農村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農民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五)構建多中心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目前承德市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要靠基層政府主導。而構建多中心的供給主體有利于緩解基層政府資金短缺的問題,這樣能幫政府提升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水平,也能緩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問題。如何在緩解基層政府資金不足的同時,又能完善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體系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目前要做的是拓寬資金渠道,增加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具體來說,按照不同的籌資方式可以把農村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分為政府、非營利性民間機構、私人投資和農村合作社。
參考文獻:
[1]? ?鄧蒙芝.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模式及其決定因素分析:基于100個行政村的跟蹤調查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4(3):16-25.
[2]? ?劉鳳偉.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公私合作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6(4):105-107.
[3]? ?嚴宏,田紅宇,祝志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多元化:一個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視角[J].農村經濟,2017(2):25-31.
[4]? ?宋熙東.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
[5]? ?張安毅.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轉變的對策思考[J].中州學刊,2020(9):34-38.
[6]? ?李金龍,武俊偉.前瞻性政府: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側改革的必然選擇[J].理論與改革,2016(2):87-93.
[7]? ?鐘裕民.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框架與實現機制[J].當代經濟管理,2017(11):48-53.
[8]? ?夏午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的三重困境及其現實進路[J].河北農機,2021(11):107-108,110.
[9]? ?李麗莉,張忠根.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影響因素與經濟效應:國內研究進展與深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103.
[10]? ?史俊菲.壽光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農民滿意度與其對產品重要性評價調查分析[D].壽光:壽光農業大學,2020.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