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昭華
摘? ?要:如何抓好三農工作,一直是一個歷史性課題。基于抓好三農工作的歷史背景,指出當今為促進農業發展必須要擁抱“互聯網+”這一新興潮流。因此,有必要認清“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內涵、發展機遇及選擇,穩中求進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計劃。目前“互聯網+現代農業”正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正在重構農業產業結構,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應看到,當前農業發展存在信息不對稱、資源配置錯位、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等問題。而通過“互聯網+思維”可以整合農業資源、提高農民獲取知識的能力。由此提出,須做到統籌規劃,搞好頂層設計;通力聯合,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培訓,培育農業主體這三大建議舉措。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農業;三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04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8-0016-03
引言
我國農業基礎較薄弱,如何抓好三農工作,一直是一個歷史性課題。鴉片戰爭后,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廣大中國人民過著饑寒交迫和沒有政治權力的生活,農民的命運更加悲慘。孫中山先生對此疾首蹙額,遂提出要對農業“振興而改之”。之后,在孫先生號召之下,一些仁人志士為改變中國農村的落后面貌進行了比較合宜的嘗試。但終因內有舊社會制度的制約,外有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探索難以為繼。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將農民問題作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并將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將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實行“耕者有其田”,讓億萬農民獲得解放。成功解決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農問題不僅事關農民利益,而且事關全局發展。他指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1]到了互聯網時代,空間感和距離感在逐漸消弭,為促進農業發展,必須利用科技革新、政策優化和制度完善的有利時機,擁抱“互聯網+”這一新興潮流。從市場主體培育、糧食價格調控、耕地數量質量監控和農業內分體系和諧完善等角度加快提升。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內涵與意義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內涵
人們對“互聯網+農業”的認識千人千面,很多農業生產者將開網店、做微商、開直播簡單地等同于“互聯網+農業”。但實際上“互聯網+”強調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充分對接,并實現深度融合,從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是集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鏈”[2]。其本質是實現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通過將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對象和過程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形成“活的”數據資源,從而能夠指導市場、資本、人才等要素在農業各行各業內實現靈活配置,“促進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供求信息交流無限通暢”[3]。我國是農業大國,當前正處于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互聯網與農業的碰撞,能夠使其擺脫消息閉塞、流通受限、服務滯后等難點。因此,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實施“互聯網+”農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舉。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意義
“互聯網+”現代農業正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信息化與現代化農業生產加速融合,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扭轉我國不適應持續性農業增產的方式,正在成為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典范。互聯網與農業加速融合,改變了農業以往依靠高投入高產出的增產方式,幫助農業發展提速增效。中國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生產資料來獲得產量的增加,這不僅導致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引起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民開始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農業生產,使生產更具精細化。
“互聯網+”現代農業正在重構農業產業結構,為我國農業經營管理帶來了新動力。一是信息化與電商平臺加速融合,通過精準產銷對接,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于電商平臺,依托農業大數據服務大宗農產品采購,結合農村金融和產業保險服務,實現農業生產者、產品采購商和鄉村合作社的合作共贏。二是信息化與農業產業鏈加速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破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題。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農業競爭力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缺乏價格優勢,“互聯網+”與現代農業融合更加注重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產品品質競爭力。造成農產品流通中的效率和損耗問題的原因很多,如信息流通受阻、中間步驟煩瑣、傳統操作模式的落后、農產品本身不易儲存等特點。“農鮮生”基于平臺模式,簡化流通中的繁瑣過程,達到信息的有效溝通和管理,從而解決效率和損耗問題。
“互聯網+”現代農業不僅僅是技術與農業的融合,還要具備“互聯網+”的思維和意識;不只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融合,還要有生物技術等其他新技術。“互聯網+”現代農業會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深層次的影響。能夠助力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實現大統籌,在基于開放數據、開放接口和平臺之上,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在流通時所面臨的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統籌國內外兩大市場和兩種資源,從而提高農業競爭力。因此,自《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紛紛緊隨其后,發布各類支持“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迅速,呈現出方興未艾的良好發展勢頭。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選擇
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愈發顯著,勞動密集型、資源高投入型、環境高排放型的小農經濟與我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越來越不適應,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迫切需要轉型和升級。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以及新型農民培育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的不斷融合正在成為我國高效和持續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選擇。
第一,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互聯網+”思維整合各種農業資源信息,成為打破城鄉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抓手。
在我國農業生產的經營過程當中,農民因無法準確掌握市場需求而不能及時調整農產品種類與產量,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盲目性,不能夠高效競爭,以致供給短缺或過量現象時有發生。我國大蒜、綠豆等農產品市場價格“過山車”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業信息發布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性的局面正在逐年改善。由于科技信息不對稱,農業技術成果與技術項目在農村推廣遲緩,虛假信息、假化肥、假農藥坑害農民,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和銷路。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將逐漸打破農村信息封閉、不對稱的現狀,“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深入融合正在成為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重要選擇。
第二,資源配置錯位是阻礙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互聯網+”思維整合各種農業資源信息,合理配置各種農業資源,正在成為破解農村資源配置問題的利器。
在農業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各類資源的流動單向遠遠大于雙向,不管是物質資源還是勞動力資源,都以農村向城市的單項流動為主,而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和普及正在逐步改變這一態勢。一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極大拓展了農村創新創業的空間,正在吸引大量人才回歸農村。目前,以新農民群體為重要特征的創業大軍依靠互聯網、電商平臺,在我國農村創新創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營銷發展鄉村旅游正在成為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的重要體現。在互聯網的營銷之下,一些渴望體驗農村生活、感受鄉村旅游的城市居民走進鄉村,體驗鄉村的風土人情。正因如此,一些村莊發展旅游產業,將農家樂辦得有聲有色,不僅賺到了錢,改善了生活,還使農村環境得到了真正的改善。
第三,文化水平素質偏低是阻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通過“互聯網+”思維以文字、音頻和視頻等形式向農民推送知識,增加了農民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了農民實時獲取知識的能力,廣大農民文化素質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一方面,農村相對城市相應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比較缺乏,但廣大農民通過網絡可以接受在線教育,在線課堂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平等的學習機會。這樣,農民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學到平時學不到的農業知識,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類疑難雜癥都能夠獲得有效的解答,破解了一系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難題。另一方面,通過手機上網,農民可以實時了解農情、氣象等信息,從而合理安排農事操作。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推進策略
在當前“互聯網+”的發展機遇下如何實現三農發展的后發制勝、彎道超車,讓傳統農業、農村、弱勢農民在奔向現代化的征途之上搭上信息化這輛“高速列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面對龐大而傳統的農業體系,如何穩中求進地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計劃無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而大部分“互聯網+”農業的新模式又都處于產業融合的起步階段,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認真培育,在大量的實踐基礎上創新地走出一條真正的互聯網培育之路。
(一)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針對目前“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盲目性、從眾性、缺乏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等問題,所以必須從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互聯網+”與現代農業這兩者之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創造寬松的制度環境。
一要做好頂層設計,突出創新變革。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頂層做好設計,基礎持續施力,將“互聯網+”思維轉變為實際行動。政府要加快出臺“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利用政策推動互聯網和農業的交匯融合,并繪制“互聯網+”發展路線藍圖,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具體指導。
二要設立重大工程專項。重大工程專項作為推動互聯網和農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引導資金,要重點用于示范性項目建設,將其建設成為農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園區,促使農業產業鏈整合細分,借助于大數據、電子商務的作用,以點帶面,促進“互聯網+”農業迅速發展。針對“互聯網+”農業投入高、涉農企業心有余力不足、望而卻步導致帶動力差的情況,就需要設立專項補貼撬動社會投資,從而推動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示范性應用。
三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政府要牽頭做好關鍵技術研究,完善標準和規范。做好持續經營、穩定產品品質,技術是關鍵。因此,要在關鍵技術上有所攻關、有所突破,這樣才能夠穩定品質,對接到大市場。
(二)通力聯合,完善基礎設施
要想發展好、實現好“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最基礎的保障。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如寬帶覆蓋面不廣、互聯網普及率不高等問題。因此,必須逐步推進基礎信息建設,此外也要加快將有關電子商務的各配套設施加入到新農村整體規劃當中來,對農業生產、銷售、存儲過程中所需的倉儲設備、各類公告服務設施要提前布置,并與各類電商企業相銜接,不斷完善鄉村物流配送體系,使偏遠鄉村也能實現快遞到家服務。
(三)加強培訓,培育農業主體
注重培育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就是要解決誰來搞現代農業的問題[4]。培育信息化人才是推進“互聯網+”農民的著力點。基礎設施不只要完善,完善之后更要會使用。這就需要解決農民共享信息化紅利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高農民對技術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為此,可鼓勵部分先進群體,如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和部分個體經營者這些首先成為農村電商創業的帶頭人,以此帶動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社員、新型職業農民擁有互聯網思維,成為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市場主體,真正品嘗到信息化結出的碩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57.
[2]? ?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9):29-33.
[3]? ?聶艷玲,崔鴿.“互聯網+”助力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路徑探尋[J].生態經濟,2017(7):146-150.
[4]? ?習近平在浙江.(下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120.
[責任編輯? ?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