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睿晨 徐辰
摘? ?要:為了解近30年生活方式對中國居民健康影響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國知網中收錄的近30年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了計量統計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知網中對于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系研究的文獻數目在30年來雖然略有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具有較大離散性;《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是該領域的高影響力期刊;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存在地域差異;學科領域廣泛,熱點突出;基金資助來源廣泛,以國家級基金為主。因此,要關注熱點政策,組建核心作者研究團隊,推進機構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研究多層次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生活方式;人民健康;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80-0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8-0097-03
居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2016年8月到2017年10月,從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到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健康中國戰略,并且不斷強調健康的重要性。居民健康是提升國家實力和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關乎經濟政治、社會人口和個體生命周期等各方面,所以關注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在影響居民健康的諸多外在因素中,生活方式起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生活方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人民的健康水平與體質狀況越來越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提升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分析在影響健康水平的諸多因素里學界對于生活方式因素的研究狀況,本文結合數據庫分析近30年中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文獻現狀與發展趨勢,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從文獻年代分布及增長趨勢、核心作者隊伍分析、高影響力期刊分析、研究機構分布、學科類別與主體分析、論文獲基金分布六個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活方式與居民健康之間關系的文獻狀況,希望能為今后健康領域的研究隊伍建設、學科研究方式提供方向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計量分析的統計數據來自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在中國知網的專業檢索中使用檢索式:SU=(“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健康”*“影響”。因為目的是探究近30年來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的文獻現狀與發展趨勢,所以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1994年至2022年。為保證檢索結果的權威性,數據來源中選擇“SCI來源期刊、EI期刊來源、北大核心、CSSCI、CSCD”五大類別,檢索內容不包含會議、簡訊、報紙、年鑒、圖書和專利等,導出分析時篩出與研究主題明顯不符的文獻,處理后得到432條數據,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選出的文獻進行分析[1]。
文獻計量學是借助數學、統計學以及文獻學的方法,對文獻數量、作者數量等進行定量分析的一門交叉科學。作為圖書情報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充分體現了情報調研的情報學特點。通過收集計量元素再進行分析,能研究其他方法不擅長的領域,還能與其他研究方法相配合,具有獨特的優勢[2]。借助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可以直觀地分析在影響居民健康水平的諸多因素里,學界對于生活方式因素的研究狀況,探究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文獻年代分布及增長趨勢
不同時間發表的文獻量是文獻計量法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它是反映某一領域發展歷程的一個直觀指標[3]。根據圖1顯示,近30年來,研究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影響研究的文獻數目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并略有波動。1994—2006年文獻發表數目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上下浮動不大。2007—2015年發文量呈波動上升趨勢,并在2015年文獻數目到達一個小高峰,之后一年發文數目迅速下降至18篇。2016—2020年發文量上升勢頭猛烈,并在2020年發文數目達到最高峰的60篇,之后2021年又急劇下降至36篇。2022年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的文獻數目能回升至51篇以上。
(二)核心作者隊伍分析
核心作者(core author)是指在某一學科或專業專題研究領域發文量多、被引率高、影響因子大的杰出學者,是該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4]。陳長香、耿桂靈、張敏、錢曉波、李曉凱、李若琳、李文玲、趙雅寧和許軍等學者在生活方式對人民健康影響研究領域發文數量較多,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人員。但從全局來看,該領域核心作者發表文獻數量偏少,最多的是陳長香學者發表8篇文章。核心作者的評定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和指標,根據拉普斯理論,核心作者的計算公式為:M=0.749*(M為核心作者發文篇數的下限,Nmax為發文量最多作者的發文數)[5]。1994—2021年該領域第一作者發文量為8篇,則M≈2.12,即發文數達到3篇及以上為核心作者。經統計發現,該領域核心作者為20人,共發文73篇,約占總發文量的16.9%,未達到普萊斯理論所要求的50%。這表明,目前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還未形成,核心作者隊伍還不穩定,具有較大的分散性。
(三)高影響力期刊分析
通過分析某研究領域文獻的期刊分布狀況,可以確定哪些期刊能匯集高質量文獻,在該領域具有高影響力[6]。在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領域,《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發表7篇文章,居于首位;其次是體育科學發表6篇文章,人口學刊發表4篇文章,其他期刊(前8位)依次是《人口研究》2篇、《中國人口》科學2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篇、《江蘇社會科學》2篇、《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篇。對高影響力的期刊的分析,能協助發現研究的層次與重點,為學者們的后續研究提供指導和方向。本研究篩選的432篇文獻分散在社科類、醫學類、體育類、教育類等幾十類期刊雜志上,這表明研究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不單是社科類研究的課題,也涉及到其他各個領域。
(四)研究機構分布
對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一方面可以確定這一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另一方面有利于精準定位該領域中具有影響力的文獻和學科帶頭人,推動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7]。按照機構發表文獻數量可知,南方醫科大學和華北理工大學發文量最多,同為12篇,發文數量占總量的5.5%,居于該研究領域的第一梯隊;居于第二梯隊的研究機構有北京大學10篇、中國人民大學7篇、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7篇、山西醫科大學7篇、武漢大學6篇、復旦大學6篇處于研究機構的第三梯隊。經分析發現,在排名前8的研究機構中,醫科類院校有3所,發文量約占40%;坐落于東部地區的研究機構有6所,中部地區2所,西部地區0所。由此可見,醫科類院校在研究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領域占據重要位置,研究機構的地域分布較為分散。因此,可以推動醫科院校深度合作,協調人才資源在東中西三區的合理配置。
(五)學科類別與主體分析
1.文獻學科分類
文獻的學科類別是指刊登論文的期刊所屬的學科領域[8]。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的文獻學科分類有40余種,來源分布廣泛。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來自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學科,共發表133篇文獻,占總文獻的27.5%;其次是臨床醫學類別,共發表63篇,占比13%;體育學科領域發表56篇,占比11.6%。其他學科類別(前8位)依次是,預防醫學與衛生學(40篇)、社會學及統計學(25篇)、心血管系統疾病(22篇)、高等教育(16篇)、內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16篇)。綜上可知,在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領域,醫學仍然是主要的學科類別,除此之外還涉及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對相關學科的研究建設須進一步加強。
2.研究熱點及走勢分析
學科研究方向的發展,以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新理論的出現為導向,通過研究主題來分析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研究的學科熱點,能明確該學科的發展狀況和走勢。隨著計量分析的深入,研究主題也朝向多元化發展。按照發文量依次排序,其中影響因素研究(127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研究(57篇)、健康素養研究(32篇)覆蓋了50%的文獻,是該領域當前的研究熱點。此后一段時間的研究趨勢將會聚集在這一方向。
(六)論文獲基金分布
文獻獲得基金的支持狀況是評價該領域科研能力與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9]。通過對文獻基金分布情況的統計發現,目前有38類基金對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研究領域提供了資助與支持,收到基金資助的文章共計131篇,在總文獻中占比30%。其中,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文獻數目排在首位,高達36篇,占基金資助文獻總量的27.4%;其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32篇文獻提供支持,占基金資助文獻總量的24.4%;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助7篇文獻,占基金資助文獻總量的5.3%。這三項都是國家級基金資助,共占基金資助研究文獻總數的57.1%,表明國家對于該領域的研究十分重視,投入資金支持研究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三、總結與討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對居民健康這一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也愈發重視。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身體健康是所有個人的低層次和基本需求,只有滿足了這一基本需求,個體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滿足,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在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的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本文進一步分析在影響健康水平的諸多因素里,學界對于生活方式因素的研究狀況,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研究發現,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對于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系研究的文獻數目在30年來雖然略有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表明居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文獻數目受社會熱點和國家政策的影響。由于之前頻頻曝出食品安全問題,所以2015年政府頒布了史上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法》,引起了全國上下對健康問題的關注。由此,這一年關于飲食偏好這一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的文獻數目與之前相比達到了一個小高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根據“健康中國2020戰略”,到2015年使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保健水平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的地位。2015年受政策影響,健康領域的研究成果迅速上升。2016年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不斷強調健康的重要性,結合“健康中國2020戰略”,2016—2020年有關健康的文獻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受國家政策方針影響,到2020年與相關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文獻數量達到頂峰。
我國生活方式對居民健康影響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還未形成,核心作者隊伍還不穩定,具有較大的分散性。因此,要加快推動該領域作者深入合作,培養團隊意識,提高集體科研能力,吸納新的學者加入。同時,要擴大研究機構,鼓勵醫科院校和非醫科院校都要積極參與研究,在加深研究程度的同時擴大研究范圍。目前研究機構地區分布失衡,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次是中西部地區。這是由于東部地區的經濟發達,教育水平高,科研資金雄厚,不僅能培養本地學者的科研能力,還能吸引其他地區的學者主動加入,加上東部地區研究院校眾多,政府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因此東部地區具有雄厚的科研優勢。今后政府要積極推進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為中西部地區提供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10]。科學研究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目前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研究的科研基金仍存在缺口,不能支持更多學者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政府要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以不斷充實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研究的內涵和深度。
參考文獻:
[1]? ?鄭博臨,栗珊.我國智能媒體研究的知識脈絡(2010—2020):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定量研究[J].東南傳播,2021(6):29-33.
[2]? ?王璇,馬琪山,豆紅霞.我國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獻統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827-4829.
[3]? ?劉意,龔蛟騰.基于文獻計量的基層圖書館研究成果分析[J].圖書館研究,2014,44(1):1-8.
[4]? ?李銳臻,韓世范,程金蓮,等.“十一五”期間國內護理學科核心著者群體的統計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6):420-422.
[5]? ?胡臻,龍興躍.基于普賴斯定律與綜合指數法的核心作者和擴展核心作者分析:以《四川圖書館學報》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3):74-76.
[6]? ?王萍,王念祖.1998—2020年我國出版學研究熱點與出版產業發展趨勢分析:基于CSSCI來源期刊高影響力論文的計量學研究[J].出版廣角,2021(22):49-52,88.
[7]? ?盛春蕾,李曉明,劉崢.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國科學院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研究機構科研成果的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情報,2014,34(12):113-117,125.
[8]? ?龔花萍,梅嬌,胡春琦.管理學科與圖情學科跨學科知識交流對比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6):62-71.
[9]? ?楊小梅.國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4):156-159.
[10]? ?戴萌娜,張建華,井淇,等.基于文獻計量學的中國老年人生活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0):2523-2525.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