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 ?要:當前工會團隊還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存在著工會成員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比較滯后、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團隊協作意識不強等問題,從而導致主要需求對象教職工對工會服務的認可度不高。這些存在的問題疏遠了教職工與工會的聯系,嚴重制約高校工會工作的順利開展。針對當前高校工會為教職工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面臨的挑戰,在推動高校工會提升服務質量的背景下,探討以提升教職工生活品質為宗旨,通過創新思想、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增強團隊協作意識進行改進,建設一支高質量高校工會團隊,以期為高校教職工提供暖心的高質量服務,從而增強教職工的歸屬感和幸福感,開創高校工會工作的新局面,促進高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高校工會團隊;生活品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D41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8-0142-03
“有效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明了與工會工作息息相關的發展方向。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工會團隊,有效提升教職工的生活品質作為高校工會工作的重點之一。
一、相關研究
梁紅靜分析了我國高校工會在團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團隊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認可度不高、缺乏系統性培訓,由于團隊成員忙于教學科研工作工會活動時間難以統一安排,工會團隊的工作范圍界定有限。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策略[1]。楊琳指出,高校工會成員應當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較高的業務水平、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應當從高校工會干部的選拔任用、教育培訓、安排管理以及思想觀念、機制方法和工作要求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期全面提高高校工會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2]。陳春曉指出,高校二級工會具有強大的溝通紐帶作用,是解決高校創新團隊成員合作意識不強、凝聚力差的有效途徑。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筆者闡述了二級工會組織在同校單學科型創新團隊中的作用、地位和相互關系[3]。孟繁冰從工會干部配備、干部隊伍素質提升、落實工會干部待遇、加強監督、明確干部職責等發面開展研究,提出一套全新的針對高校工會干部的選拔任用和培養提高的模式[4]。
孫錄寶指出,要關注社會組織對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的影響,但是社會組織在提升職工生活品質中面臨許多問題,比如參與范圍受限、資源供給不足、需求認識不明、服務能力缺失等。基于此,建議擴大參與范圍、增強資源供給、重視服務需求、提升服務能力[5]。艾君提出應從發揮黨建引領和工會組織思想引領作用、提升職工素質修養、加強維權和幫扶工作、做好職工生產生活服務工作四個方面推進幸福企業建設,提升職工生活品質[6]。李睿祎認為應從尊重勞動、尊重創造、改善文化產品供給、暢通民主參與渠道、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五個方面入手,實現職工生活質量全面提升[7]。姜永新從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視角提出工會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思維履行維權和服務的基本職責,可以更好提高職工和群眾的生活質量[8]。
本文從高校工會出發,提出要構建一支思想創新、工作方法創新、工作能力強、善于團隊協作的高質量高校工會團隊,并且通過鼓勵教職工廣泛參與,為教職工提供豐富多樣的技能提升、精神文化、健康咨詢和療休養等服務,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及時疏導矛盾,提升教職工生活品質,從而增加教職工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二、目前高校工會團隊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思維比較滯后
高校工會是學校黨委和行政部門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但是目前關于工會工作在政治理論方面研究還顯滯后。目前,工會往往以傳統思維模式為教職工提供相應的服務,存在思維定勢,工作相對被動,缺乏創新意識。這樣就不能很好適應黨對工作的新要求,工作成效與廣大教職工的需求有不小差距。
(二)工作方法比較落后
雖然工會組織為鼓勵員工參與而組織了多種多樣的活動,但活動形式相對簡單,難以激發教職工的參與興趣,無法滿足每位教職員工的個性化需求。高校教職工往往思維活躍、善于思考,無論個人或是群體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訴求。比如,學校的教學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侵害了教職工的切身利益、需要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以及業余文化生活需要豐富多樣、活動形式需要不斷拓展創新等。
(三)工作能力尚顯不足
高校如何圍繞教學科研中心任務更好貫徹黨中央的精神,充分激發教職工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繼承和發展工會工作的良好方式方法,滿足教職工的合理需求,用法律法規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高科技手段為工會工作服務?面對這些新出現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工會干部存在應對能力不足的情況,導致工作結果不理想。
(四)工會團隊成員的合作意識有待提高
在一個高質量的工會團隊中,團隊中的個人愿景必須與組織的共同愿景相一致,團隊成員的個人目標必須與組織的目標相一致。共同愿景應當反映團隊成員的個人愿景,而組織目標是具體個人目標的綜合反映,只有團隊成員共同思考、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團隊在愿景實現中的優勢作用。
三、如何構建一支高質量高校工會團隊
(一)對工會成員思想進行創新
要構建一支高質量高校工會團隊隊伍,就要不斷提高工會成員的政治素質,不斷增強政治鑒別力、政治敏感性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這樣,就會提高工會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了解教職工的真實想法,將教職工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會工作質量的關鍵指標。
(二)對工作方法進行創新
高質量高校工會團隊將會更加在工會的工作方法上豐富活動形式、創新工作流程,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建立更為完善的管理體制。高校教職工平時忙于教學科研活動,對學校組織的活動參與熱情并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問卷星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教職工的興趣愛好,選取投票高的項目開展相應的活動,以增加教職工參與度。
(三)提升工會成員工作能力
高校工會組織應不斷努力提高工會成員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強調調查研究,打牢基礎,提高工會工作水平;應努力提高工會干部的業務能力、政策理論水平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把學習成果轉化成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策略方法,轉化為服務職工群眾的方法和措施;應圍繞工會維護、建設、參與、教育等基本職能,把竭誠為教職工服務作為工會一切工作的核心,增強工會隊伍的工作能力。
(四)重視工會團隊成員的合作意識
通過制訂團隊培訓計劃,在提升個體成員能力的同時,促進團隊整體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組織工會團隊成員通過參加素質拓展訓練增加相互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定時開展討論,交流工作意見和心得體會,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促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四、高校工會提升教職工生活品質的措施
(一)廣泛溝通,了解教職工的真實需求,保證信息得到有效反饋
高校工會要深入群眾傾聽群眾意見和呼聲,積極關注教職工的生存和發展,及時了解教職工思想動態,努力滿足他們的愿望和需求。在信息反饋工作中,通過基層工會和二級教代會多層次、多渠道傳遞信息,鼓勵教職工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學校管理,確保教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同時也為學校了解教職工心聲、廣泛征求意見搭建堅實的平臺。
(二)為教職工提供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療休養和健康咨詢等服務
文體協會能夠豐富校園文化,更好滿足廣大教職工健康和文化需求,從而增強教職工幸福感和歸屬感。學校要在教職工社團協會的基礎上組織教職工參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術、體育、文藝、娛樂、科技等活動,力爭營造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在組織文體賽事、發掘文體特長教工、搭建教工活動陣地等方面發揮作用。要定期組織教職工療休養和健康咨詢活動,以舒緩工作壓力,讓教職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三)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
全面落實相應的法律法規與制度,結合學校要求,及時調整相應的措施與制度。制定工會勞動保護監察專員制度,一旦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就要及時予以制止。組織工會干部系統學習法律知識,并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努力提升依法維權和依法履職的能力,讓每一位教職工都充分獲得法治安全感和幸福感。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教職工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四)及時疏導矛盾,保證教職工隊伍穩定
工會干部要深入到基層之中認真傾聽教職工的訴求,并善于化解矛盾,成為教職工最信任的人。把竭誠為教職工服務作為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廣大教職工服務,讓教職工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
(五)關愛幫扶教職工
真誠對待每一位教職工,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為有需要的教職工提供精準幫助,并在工作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例如,為教職工送溫暖,組織青年教職工參與聯誼活動;協助教職工子女入園轉園、入校轉校;組織有購房購車需求的教職工參與團購活動;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工會普惠性福利;為教職工提供心理咨詢,確保他們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狀態。真正做到想教職工之所想,急教職工之所急,成為教職工的貼心人。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創新思想、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四方面進行改進,以期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高校工會團隊。要堅持為教職工提供有溫度的服務,促進教職工與高校實現有效溝通,保障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及時化解矛盾,關愛幫扶教職工,滿足教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形成黨委領導、行政重視、工會運作、教職工參與的和諧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 ?梁紅靜,劉津升.新時代我國高校工會團隊建設現狀及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33):74-75.
[2]? ?楊琳.論加強高校工會干部隊伍建設的途徑與方法[J].學園,2014(25):45-46.
[3]? ?陳春曉,吳建新,穆宏浪.高校二級工會組織在創新團隊中的影響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27):260-261.
[4]? ?孟繁冰.關于高校工會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S2):9.
[5]? ?孫錄寶.發揮社會組織在提升職工生活品質中的作用研究[J].學會,2022(10):21-27.
[6]? ?艾君.推進幸福企業建設提升職工生活品質[J].工會博覽,2022(28):1.
[7]? ?李睿祎.新發展階段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研究[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22(3):4-13.
[8]? ?姜永新.提升職工群眾生活品質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視角[J].中國工運,2021(5):60-62.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