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璇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中學,甘肅肅北 736300)
“扶”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扶持、幫助、引導;“放”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時給予學生自學機會,讓他們自主去探索、研究。在扶持與放手間,學生可以緊隨教師步伐學習英語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促使英語素養得到發展。但就當前教育發展情況來看,如何做到“扶”“放”有度,還需要教師對此進行深入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從中引導,在為學生提供表現機會的同時,還要設計有趣、有價值的教學計劃,改變“一言堂”現象,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促使他們的多種能力得到發展,如思維能力。但在了解時發現,很多初中英語教師因為受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嚴重,過分依賴教材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單詞、語法,難以推動教育發展。當教師在教學中有度嘗試“扶”和“放”時,師生關系會發生變化,學生不再是課堂中安靜的聆聽者,逐漸成為有個性、有見解、能創新的優秀人才,整體教學格局也會發生變化。教師會在嘗試中逐漸認識到教育改革的本質,并逐漸實現教學改革。
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想要讓他們得到發展,就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尤其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師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學生也需要在學習的時候提高自信心,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創造。但思維的禁錮導致學生難以自主思考,自身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成為他們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1]。然而,當教師嘗試結合“扶”和“放”的理念教學時,學生會擁有更多發展機會。他們可以在教師放手后自主去探究,也可以嘗試與同學合作學習知識。這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也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空間。由此可以看出,嘗試改變教學理念,有度對學生進行“扶”和“放”,有利于推動學生發展。
當前教師需認清楚自己在課堂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開放、有趣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主導。適當引導學生,做好課堂教學時的宏觀調控,便可以打造高效課堂。但如何引導,如何收放需要教師進行探究??偨Y教育現狀會發現,即便教育部門倡導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重視培養學生能力,很多教師依然會以提高學生成績為目標進行教學。因為教育大環境并沒有改變,學生依然需要考入好學校才能證明自己。為此,教師要學會融合不同的教學理念,既要重視新理念,也不能徹底拋棄傳統理念。這種情況下,教師便需要從“扶”和“放”的角度出發探究問題,既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又要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只有將兩者調節好,才能打造高效課堂。
“扶”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時發揮自身主導作用,教師要保證每一次的“扶”都可以發揮教育作用。教學開始前,教師要“扶”,借助英語的特點吸引學生,讓他們喜歡上這門學科。引導學生了解英語教材中的知識,并適當為他們布置學習任務,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有所收獲。教學結束后,教師也要“扶”,要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讓他們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教師的扶持下有所收獲。
1.正確激趣,“扶”中有法。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英語具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因為未打好基礎,所以在學習時很容易出現不自信的情況。久而久之,學生會越來越抵觸英語,逐漸失去學習熱情。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要從有度“扶”“放”的角度出發,重新調整教學方法,適當為學生提供幫扶,讓他們發現英語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英語是語言類的課程,所以教師首先要從“說”和“聽”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和對話。
教師需要先了解初中生當前的英語水平,并搜集一些有趣的英文讀物、視頻,引導學生閱讀和觀看。比如很多初中生都對小說、寓言故事、電視劇、電影比較感興趣,教師便可以與學校溝通,購買一些以此為主題的英文讀物,分別發放到不同班級,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閱讀,讓他們體會閱讀的樂趣,并在閱讀時積累英語知識,提高自身英語水平。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英文影視作品片段[2]。尤其在最初開展英語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學會用英文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教師可以將不同影視作品中主人公初見的場景剪輯出來,并為學生播放,讓他們既可以掌握“My name is...”還可以掌握更多新穎的介紹方式,如介紹自己的喜好、性格等。并且學生在觀看教師剪輯的視頻時,能夠改變對于英語的看法,積極參與其中,主動糾正自己的發音,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設計活動,“扶”有策略。教師在扶持學生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扶持策略,真正推動英語教學發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調查期間發現,當前很多初中生在學習英語時習慣了“啞巴英語”的學習方式,口語能力、分析能力的發展嚴重受到限制。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要結合“扶”和“放”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朗讀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資料,引導學生鍛煉自身閱讀能力,豐富詞匯量,促使口語表達能力得到發展。在正式設計和開展英語朗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制訂一個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計劃。首先,教師要發揮自身榜樣作用,同時也要為學生后續閱讀打下良好基礎。找到合適的閱讀內容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閱讀,讓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單詞的發音以及不同語段的斷句,并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讓他們了解文本內容,體會其中想要傳遞的情感,在朗讀時做到聲情并茂。其次,由于大部分初中生正處于叛逆階段,對枯燥、乏味的朗讀活動并不感興趣。教師就可以設計引讀情境,促使學生融入相應的閱讀情境中,這樣學生之間才會互相激勵,他們的參與熱情才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最后,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分發揮“扶”的價值,提前組織學生模擬參加朗誦活動,并對他們的朗誦情況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問題,查缺補漏,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推動學生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扶”并不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而是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互動中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潛移默化間引導學生。所以,有策略的“扶”才能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后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有所發展。但在了解時發現,當前很多初中英語教師仍喜歡從傳統教學的角度出發,在課堂中不敢放手,致使學生的發展受到限制。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需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從“扶”和“放”的角度出發,有度進行嘗試。這樣不僅可以活躍初中英語課堂的氛圍,還能多方面拓展英語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放”的價值。
1.以點帶面,有度放手。在英語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便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但過于死板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抵觸心理,無法推動教學發展。針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組,讓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能力弱的學生。此種教學方式能夠讓教師徹底放開學生,同時也能達到以點帶面,推動教學發展的目的。在分組時,教師要提前組織學生進行測試,了解他們當前真實的英語水平,并根據測試結果將學生分成兩部分,保證每個小組中的學生能力較為平均[3]。只有這樣,各個小組學生才能在自學時真正參與其中,并積極討論,有所收獲。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適當進行輔助。比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總結英語語法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分不清名詞、動詞,搞不清陳述句、疑問句的句型等。對此,教師給予幫助,正確引導學生學習。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英語教師在放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時,不能完全不管學生,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自學情況,適當出手相助,調節“放”的程度,讓學生既可以擁有自學的機會,又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減輕學習壓力,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適當誘導,激發興趣。教師的“放”指的是減少對學生的管控,增加他們的自學時間、自學機會,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前提是學生愿意積極參與其中,并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在調查時發現,很多初中階段的學生對英語學科并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熱情,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教師在主動講解基礎知識。這導致英語成為學生心目中一門極其枯燥的課程,不僅無法實現教學改革,還嚴重影響后續的教學工作。為此,教師在“放”的過程中要適當設計教學方法,誘導學生發現英語課堂中的趣味性,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使其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從信息技術、生活化理念等角度出發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到英語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在對“computer”“movie”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從國外科技發展速度出發,講解與電腦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一種溝通語言。另外,教師則可以搜集大量英文電影,引導學生觀看,既可以改善課堂氛圍,又能讓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還能讓部分學生對“說英語”產生向往。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英語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標示牌、警示語、食品包裝、物品介紹等。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英語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有趣的英語學習情境。對于初中生來說,到超市購物并不陌生。教師可隨機選擇幾名學生分別扮演收銀員和顧客,并鼓勵他們全程用英文對話,完成交易。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積極融入情境,教師也會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以往所學的知識隨機發揮[4]。任務結束后,學生的膽量會變大,他們會越來越敢“說”,甚至還會自己主動與其他同學鍛煉口語。不知不覺間,學生的學習態度會發生變化,課堂氛圍也會逐漸變得輕松。此種情況下,教師便可以有度地“放”,引導學生探究自己感興趣的英語知識,推動英語教學發展。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扶”和“放”是互惠共生的,教師要分別對他們進行探究,也要尋找“扶”“放”結合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推動英語教學發展。初中階段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不能只“扶”,也不能只“放”,兩者要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方向。
以英語課堂中的寫作教學為例,大部分初中生會因為自身英語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每每考試都會在寫作這一部分拉開差距。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是因為教師缺少對學生在素材積累方面的“扶”,也缺少在自主創作方面的“放”。素材積累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初中生不僅缺少耐心,還缺少積累素材的渠道。對此,教師要適當扶持,利用信息技術為他們選擇合適的作文例文,讓學生進行朗誦、積累,還要搜集合適的作文題目引導學生鍛煉,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資料的需求。另外,教師還要適當的“放”。寫作不能單純依靠死記硬背,還需要學生自己努力,將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化,并靈活運用到寫作中。此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創作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摸索英語寫作方法,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扶”“放”結合才是推動英語教學發展的根本。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嘗試有度“扶”和“放”時,需要認識到“扶”和“放”的重要性,也需要結合實際教學,了解如何扶持初中生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放手。通過一系列實踐探究,文章從精確地“扶”、大膽地“放”以及“扶”“放”結合這三個角度進行了探究,并找到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英語教師提供參考,促使英語教學現狀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