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文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國與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也愈發頻繁、深入。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交流,吸收外來文化和輸出本土文化同樣重要。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重外來文化輸入、輕本土文化輸出的問題。大學英語課堂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技能,學生大量輸入西方文化,卻忽視了中國文化輸出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于中國文化知識的缺乏,會讓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認知越來越少。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2000年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他認為許多英語水平較高的中國人在與西方人交流時,始終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這是一種作為交際主體卻在表達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難的“癥狀”[1]。因此,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是文化輸出能力勢在必行,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內容。
在和平年代,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在當前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既要讓優秀的外來文化走進來,更要讓燦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有輸入有輸出,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能再單向地“拿來”西方文化,更要反向地“輸出”中國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語教育中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探討了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策略。
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2]。但目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很多人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解都比較片面,總體上缺乏清晰的認識。文化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為了實現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應該在英語教學中給予母語文化足夠的重視。只吸收不傳播的單向交際不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際。總結起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中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對本土文化缺乏重視,教學內容主要側重于學習西方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在國內文化的介紹和融入上相對較少。從課程設置上來看,除了專業課和英語等公共基礎課以外,很少有高校將大學語文或者中華傳統文化等課程作為基礎課開設。學生為了學好英語,花費大量的時間讀英語文章、做英語練習題,卻沒有時間靜下心來讀一讀中國文學,是造成大學生母語文化“失語癥”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雖然近年來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大幅提高,但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還是無法準確地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例如讓學生介紹我國的傳統節日及地方風俗時,由于對中國文化的英語掌握有限或者本身不了解習俗,表達起來語法用詞十分生澀,這顯然不符合跨文化交流中所強調的雙向交際這一重點。
很多高校選擇的英語教材的內容還是較為陳舊的。有的教材沒有及時更新,選用的甚至還是十幾年前的文章,缺乏時代性,沒有與時俱進。這樣的教材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很多老師講課都是以課本為主,側重對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的練習,不會對課本內容進行有效的補充和擴展,這進一步導致了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輸出能力的培養不足。另外,英語教材中也缺少用地道英語描述中國文化的內容,進一步導致學生在對外交際時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的缺失。英語教材與時代的脫節影響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尤其是英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運用。而現在國內外重要的英語考試,如英語四、六級考試、雅思、托福等,越來越多地以跨文化交際常識和國內外現代資訊為主要考點。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考試要求甚至呈現出不相適應性,更說明教材亟需更新。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英語教學依舊采用以教師為主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缺乏知識的實際運用和互動環節。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不能將所學語言運用到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語言的學習,尤其是文化的學習必須讓學生參與進來,體驗式學習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改變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增加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扭轉中國文化失語現象[3]。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不再單純地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為教學目標,而是對課堂上的文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然而,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學英語老師在講課時普遍將語法和詞匯作為授課的重點,即使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但依舊以西方文化知識為主,很少兼顧到中國的文化知識。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教師本身沒有充分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缺乏中國文化輸出意識,對本土文化的敏感度低,不能系統地介紹本土文化并將其融入到英語課堂中去。一名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英語水平扎實,還要懂中國文化,并善于啟發學生。筆者通過對本院(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總結發現70%左右的學生認為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主要是吸收外來文化,只有少部分學生認識到還應該傳播本國文化,說明很多學生也缺乏中國文化輸出意識,認為英語課程的學習就是學習英語的語法和文化內容,缺乏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認識。
21世紀,外語教育應該肩負起向世界推薦中國文化的重任。大學英語課堂在教授英語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本土文化的融入,將英語文化與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全新的英語課堂,培養學生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實現弘揚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
但是,培養跨文化能力尤其是文化輸出能力的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地拓展和深入。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維持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輸出”,如何讓教學體系和教學材料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大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構建英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文化課堂教學體系。高校要培養以英語為表、文化為里的高素質英語人才。為此,英語課堂可以在保留原有英語文化的基礎上,積極融入中國文化,在教學中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內容等融入課堂,構建英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文化課堂教學體系。另外,還可以開設中國文化方面的選修課,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熟悉本國文化。為了改善母語文化的缺位問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中輸出與輸入能力的培養要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相比于輸入,輸出對語言學習的驅動力更大[4]。新時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點,應該是能夠講好中國故事,能夠說明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文化,談起祖國的文化才有話可說,以語言的輸出促進語言的輸入。
(2)精心選擇教學材料,編寫立足本土文化的教材體系。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簡稱5G)和人工智能的興起使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頻繁、更加便利。因此,要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結合起來,不斷開發設計新形態教材,如手冊式教材、活頁式教材、有聲教材等,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以圖文并茂、趣味性強的學習材料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要挑選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語言材料,將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熱點與相關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如網絡、雜志、書籍等搜集相關中國文化知識,安排他們以報告、演講、視頻的形式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不斷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地創新。要想改善以往大學英語教學主題呆板、中國文化失語的尷尬現象,讓新時期的語言課堂變得鮮活、生動、廣闊[5],課堂中教師應不拘泥于教材和課程安排,增加優質學習資源,依托網絡平臺,推進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構建信息化教學評價和考核體系,實現對學生課業的客觀評價和個性化指導。通過多樣化的測試手段,如筆試(文化知識測試、名詞解釋等)或口試(課堂展示)等,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綜合性的測評[6]。要創新教學方法。大學英語課堂上還可以采用項目化、任務化、情景化等多元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課程中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辯論的形式討論中西方文化問題;以英語角色扮演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
(4)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中國文化素質。任何外來語言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7]。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意識到中國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自覺學習中國文化,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平時注意積累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外語的教學不應該只是英語文化教學,還有母語文化教學,教師通過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文化的相似與差異,不僅讓學生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本土文化,還能促進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也能更有創造性。
目前,中國教育界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四、六級等考試中,已經加入了對中國文化的漢譯英翻譯考試內容,但這一部分也是很多學生的失分項。究其原因,學生只掌握了基本的英語單詞,文化底蘊薄弱,缺乏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入把握,文化思辨能力欠缺,導致譯出來的英文只能被國人所理解,外國人看不懂。
中國是文化大國,中國文化“走出去”是重要的國家戰略。這一戰略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大高校立足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積極探索跨文化教學中中國文化意識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改革實施的有效措施,改變傳統的大學文化教學模式,增加中國文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調整相關跨文化課程設置,引入合適的跨文化教學測評手段,促進大學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的融入,培養學生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扭轉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培育滿足新時代有“中國心”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引領學生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
引用
[1]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們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01).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馮紅琴.“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下大學英語教學增加中國文化的輸出教育[J].今日財富,2017(13):158-159.
[4] 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5] 喬麗娟.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2):1443-1445.
[6] 孔德亮,欒述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J].外語界,2012(2):17-26.
[7] 戴淑云.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差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