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蘭慧 羅忠可 賴曉 李小紅 莫文能 黎杜華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廣西百色 533000)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普職比例大體相當”的職業教育方針,再加上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相對落后,父母要求子女爭讀普通高中的社會性心理焦慮現象不斷增多,直接促成了中國社會教育領域的快速、無序化發展。這不但對廣大普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也加大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同時嚴重干擾了廣大育齡家庭的再生育愿望,也使得我國對“二孩”“三孩”的優惠政策難以全面落地。針對這一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然而,如果職業教育領域仍然處在中國教育發展鄙視鏈條的最下端,“雙減”政策在具體實施中則易出現變通執行政策的行為或隱形的違法現象,只有繼續深入職業教育領域改革,全方位提升職業教育領域的魅力,才能真正地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推動“雙減”政策的嚴格執行。
由于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整體辦學規模擴大,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師培養機制不斷創新,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問題已成為亟須探索的新領域。但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若干問題:一是學生學業素質評價內容與方式單一;二是缺乏合理有效的學習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三是考核內容不全,當前學習質量的考核重管理、輕激勵;四是偏重于教學質量控制,對實踐環節和職業技能的訓練與應用缺少有效的支撐。鑒于此,在“雙減”背景下,嘗試以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為試點,構建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生發展性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1],老師、學校、用人單位多方積極參與學生發展性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運用各種靈活多樣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水平。
20 世紀70 年代中期,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了發展性教育理論,并以多元智能學說、建構主義學說和后現代主義學說為理論基礎,深化了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發展性教育評價是一個注重過程、關注評價對象主體性、以推動評價對象發展為目的的教育評價。目前,發展性教育評價已成為中國教育評價領域的一項熱點。
發展性評價提倡老師、學校、企業等多主體共同參加評價活動。多主體參與評價便于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關系,便于老師有效地對學生的發展進行指導,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學生發展性評價強調多樣性評價原則。對學生實施評價時,重視學生的活動意愿和觀點,在客觀自然的條件下考察、獲取評價信息,全方位、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情況,清晰、詳細地記錄學生的發展現狀與進步過程,以增強評價的實效性。
學生發展性評價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他們開展更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認同整個評價過程[2]。評價更注重評價的結果與學習的過程,也更注重學生的真實感受,關注他們未來的成長。與此同時,對學生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加以衡量,對其知識技能、科研探索能力及性格、道德觀和人生觀等方面作出充分評價,創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育。
學生發展性評價更注重學生的發展階段,發掘其特長,展現其能力[3]。在評價中,評價員采用了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清晰、完整地記錄下學生個體成長發展中的詳細情況,為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平臺與環境,引導他們展現自身的能力;把評價結果反饋給學校、教師和學生,幫助他們最大程度的成長。
學生發展性評價應當強調對學生成長的全面關注,重視學生個人成長的多樣性。評價重點包括對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主動上進的求學態度、健康的讀書習慣、堅實的學業能力、豐富多元的學習方式、創新性的實踐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等,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人、求學、處事。
評價功能是對學生發展性綜合能力進行評價的基礎,豐富和完善評價功能對評價任務的推進十分關鍵[4]。目前,中職學校的考核雖然建立了一個較為規范的考核指標體系,但仍以評價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主,側重于評價作業內容的完成情況。這種傳統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兼顧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實際技能素質等非智力要素的考核,無法完整真實地體現學生成長的過程。
學校教育評價的重點在于評價的方法與項目。盡管中職教學對學生成長方式的研究已由單純的知識考核方式延伸到了對學生身心成長的整體考核,但目前的考核方法仍是以量化考核及學生學業成績考核為主要依據來檢驗學生的知識水平,未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進行考核。這些考核手段未能兼顧到學生成長過程難以量化的能力,包括學生的協作意識、創新就業意識以及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忽略了學生成長過程中個體化、階段性的特點。
中職教育學生評價制度,在評價目標的選擇上存在著共同性且受相對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影響,忽視了學生個性等個體差異的特點,也忽視了學生的個人發展。
中職教育的考核采用靜態終結化考核方式的評價辦法,即一學年甚至一學期教育完成后,通過考核的形式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檢驗,評價偏重于學員對知識掌握的考核,對教育過程的考核不夠重視,難以檢測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科知識水平以及學科素質構成等多方面的能力,忽視了學習的主動發展特征,也忽略了學生發展的動態、連貫性。
(1)評價主體多元化。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導向、各方積極參與”的多樣化評價管理模式[5],在老師、教學活動管理工作者、社會等多樣化參與者的積極參與下,對學生的成長過程進行評價。其中,老師評價以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課程學業成績為主,教學活動管理工作以考核學生的思想品行、業務素質為主,社會評價則以學生主動參加社區實際項目、志愿行動為主。在這種評價模式下,多元主體利用各種評價技術手段和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目標,全面對學生的實際能力、教育過程和知識素養等作出評價,有效追蹤和評價信息,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2)評價目標標準化[6]。發展性評價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發展性評價體系建設中,要充分考慮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要求和特點,注重學生全面成長和個性化協調發展的特點,以形成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多元交互型學生發展性評價機制,推動學生健康成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與管理水平,促進學生全面成長。(3)評價內容全面化。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知識教學的考核,老師圍繞著課堂作業開展教學,把評價活動貫徹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平時上課成績、出勤表現和質量進行實時監控。二是以知識成長為主的實踐素質技能考核,涵蓋了專業知識、基本能力、職業素質、工作能力水平和活動實施水平等內容的考核。
(1)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化。“雙減”背景下,中職學生的教育素質評價體系在明確培養目標與特點、統籌考量培養方式和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已形成了合理、科學、系統完備、可操作性較強的教育評價指標。本指標共有4 個等級,依次為學生的基礎素質、專業基礎能力、專業崗位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基本素養”是指文化基礎課程,主要有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德育、體育、美術等;“專業基礎能力”是專業基礎課程學習與實訓,主要有專業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手繪POP、電子商務基礎、圖形圖像處理等;“專業崗位能力”是指專業崗位實訓和核心專業課程,如動畫制作、影視處理、電商直播、電商客服、網頁制作等。“職業綜合能力”訓練主要包括職業項目培訓和公司實踐訓練等,其中有平面設計綜合實訓課程、動漫制作綜合實訓課程、電商管理綜合實訓課程、1+X 考證、網絡設計師考證、電子商務工程師考證等[7]。(2)評價方式多樣化。學生發展性評價在基礎素質方面主要采取紙筆評分的測評方法,在學科基本水平和技術工作水平方面主要采取行為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分有機結合的測評方法,在職業崗位綜合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行業、企業與社會鑒定中心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依據平時成績、考勤、課外活動、考核、競賽和見習實訓等形式,對學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專業技能、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身心素質以及實際動手能力等方面進行考評。(3)評價過程動態化。發展性研究的主要特點在于它的發展性。學生發展性評價基于培養目標、學生成長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根據教學過程各個要素和階段的特征,形成多目標、多渠道、分階段、有特點的“跟蹤—評價—反饋—完善—再跟蹤—再評價—再完善”循環評價系統。測評中心對過程實施的追蹤和評價形成了有效的反饋體系,適時地把學生認知與評價過程的情況記錄在案,并隨時傳遞到各評價單位,完成了評價全過程的有序化。
健全學校發展性評價體系,應當建立以主要領導為組員的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對學生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和開展情況進行統一領導。同時,應當建立相應的評價組織、完整的評價流程管理機制和制度,明晰學校各層各級監督責任和工作職能,創建基礎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評價指標體系,共同完善評價工作機制,推動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除此以外,各行政職能主管部門應履行各自職責,緊密聯系,共同做好學生評價管理體系的實施與執行工作,為學生評價管理體系的建立和評價管理體系的成功執行提供支撐與保證。
學生發展性評價系統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評價觀念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是發展中職教育的最關鍵環節,學生發展性評價系統是建立健全中職學生培養評價機制的重大現實探索。構建學生發展性評價系統是中職教育逐步完成學生培養總體目標的重要要求,在此基礎上,中職學校應改變評價觀念,研究并建立更加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逐步推進培養評價機制的現代化,以實現學生個人成長目標和社會需要相互融通。因而,新時期教育評價改革更應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積極探索和完善與新時期發展配套的教育評價模式、教學評價方法及管理評價制度,這對于促進中職教學優質發展、建設教育強國以及培養世紀新人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