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凱,李 琰,朱芬芬
(1.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2.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6)
《2023 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高等教育創新。這就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除了須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外,還要有職業遷移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的基本職業能力。加強高職實習生職業素養的綜合提升,對促進其對口就業和構建高素質工人隊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1]。
職業成熟度(Career Maturity)自1955 年由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Super[2]提出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職業成熟度的定義是,個體掌握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的相關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做出與其自身相適宜的職業決策的一種準備程度[3-5]。作為就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職業成熟度與職業規劃與執行能力密切相關。一個職業成熟度高的人,更容易做出最有利的職業選擇,從而獲得最大的發展[6-7]。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采用問卷星,以網絡調研的方式收集資料。調查取樣分兩個階段進行,共涉及職業院校七所,涉及畢業實習階段的職校生計1700 多人次,共計發放試卷1700 份,回收有效試卷1420 份,回收率83.5%。調查方式主要為整班聯系,自愿參加。測試學生平均年齡在18~22 歲之間,所學專業兼顧文理分科,范圍很廣,調查時間為2022 年4月~2022 年6 月。其中城鎮學生1188 人,占總數的83.6%;農村學生232 人。
筆者開發了職業成熟度調查網站用于問卷調查,目前已獲得軟件著作權[8]。本文采用張智勇等人[9]針對中國大學生個性特點設計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在每次調查時,除了量表施測之外,還要求被調查者填寫一份人口統計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等。正式問卷由34 個項目組成,包括職業目標、職業自信、職業價值、職業自主、親友依賴、職業參照六個維度,各個項目均采用Likert 五點計分方式,“非常符合”計5 分,“比較符合”計4 分,“難以確定”計3 分,“比較不符合”計2 分,“非常不符合”計1 分。統計求得各個項目得分的平均數,作為職業成熟度的總分和各維度得分。
由于張志勇的調查問卷主要應用于大學生,對職業院校學生沒有調查實例作為支撐,因此進行了信效度指數的重測,具體參數如下:經過檢驗,職校學生職業成熟度正式問卷六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依次為:0.732,0.778,0.731,0.757,0.754,0.72,整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6。
筆者在預調查中發現,受訪學生存在消極作答的現象。通過小范圍實驗,發現心理疏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通過在施測前讓學生閱讀內容相同的導語,改進測試頁面,增加界面的美觀性,改善用戶體驗,可以使學生嚴肅對待,降低消極作答的情況發生。實踐證明,通過一定措施增強學生對題目重視程度的辦法是可行的。將采集到的數據錄入計算機中,根據一定的納入標準對試卷進行篩選,然后對有效試卷進行數據分析。利用SPSS22.0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回歸分析和獨立樣本的T 檢驗。
樣本學生總的職業成熟度平均值為3.1831,其中職業目標的平均分為3.3187,職業價值的平均分為3.143,職業自信的平均分為2.853,職業自主的平均分為3.524,親友依賴的平均分為2.894,職業參照的平均分為3.365。職業成熟度概況見圖1。

圖1 職業成熟度各維度概況
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為:職業自主>職業參照>職業目標>職業價值>親友依賴>職業自信。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成分發展很不平衡,在職業自主和職業參照兩個維度上的得分,遠遠高于職業自信和親友依賴兩項。
對兩類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及各成分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得到表1 所示的結果。通過獨立樣本t 檢驗分析可知,城市學生在職業目標、職業價值、職業自信、職業自主四個維度上與農村學生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好于農村;城市與農村在親友依賴、職業參照兩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得出結論:家庭來自城鎮的學生其職業成熟度總分及其四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農村學生。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分析
由圖1 可知,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成熟度平均得分為3.1831,對比采用相同或類似問卷的學者的調查結果,劉紅霞等人[5]調查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為3.357,張志勇等人[9]調查得到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為3.342。從結果可以看出,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成熟度顯著低于本科生。
與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雖然在從年齡上已經跨入了成人階段,但是相對年齡較小,存在著共同的群體特點和復雜的個性化需求[10]。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不夠、專業技能不精,這也導致了畢業生自信心不高。此外還必須正視一點,由于社會長期存在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歧視,導致學生喪失職業自信,在職業選擇上過多地依賴父母和親屬。種種原因導致職業成熟度偏低,也使得對口就業率無法充分保障。
建議學校層面,嘗試多樣化的方式或活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能力特長與未來的職業相聯系。比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職業心理教育、專項輔導、模擬招聘會等,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11]。學校還應該進一步深化校企融合,打造校企合作辦學平臺,大力開展定單式培養,為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率提供保障,全面做好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由表1 可知,生源地來自城市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成熟度發展水平顯著高于鄉鎮農村學生。在研究團隊的另一項研究中,也發現來自經濟較發達的蘇南地區的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成熟度顯著高于來自河北等北方的職業院校學生。因此,本研究猜測:經濟發展對職業成熟度有著正相關的影響。該研究結果也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證實,Luzzo 和Kim 等[12-13]的研究指出,父母的職業類型和職業狀況對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有一定影響。此外,經濟狀況與職業成熟度呈正相關,即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的職業成熟度發展水平比差的學生高。
這就要求不同地區的學校要做好資源互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要主動走出去,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和醫院、養老機構等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建立人才和技術的流通渠道。還要有針對性地關注農村偏遠地區學生的職業發展,實施分層分類就業輔導。目前,職業院校所培養的實用型護理人才難以被大中城市充分接收,而亟須新鮮血液的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又吸引不到足夠的人才,這就造成了“用工荒”和“就業難”的錯位現象。
建議政府層面出臺高職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各項引導項目、渠道以及優惠政策。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和財政支持力度,健全體系,完善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各項制度,增強基層對高職畢業生的吸引力,多舉措保障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建議衛生職業院校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引導學生樹立面向基層,面向貧困地區,面向鄉鎮衛生院、基層養老機構等一線就業,樹立在職業的長遠發展中促進個人價值實現的信念。
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時代發展趨勢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和社會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職業院校應著眼可持續發展,不斷構建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理論體系,圍繞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方向,為學生提供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根據職業成熟度的測評結果讓教師能夠因材施教,根據職業成熟度的變化及時做出引導和調整。
同時未來社會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在就業創業課程教學理念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內涵,并且依托傳統工匠精神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讓思政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有助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較強的職業責任感和就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職業院校學生在就業中能夠正確分析就業市場情況,明確職業方向,做好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