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娟,孫宇芳
(武穴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武穴 4354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據調查,膝骨關節炎患者的殘疾率高達53%。本病指發生在膝關節軟骨及骨質的彌漫性、退化性、纖維樣病變,以骨質增生為主要病理表現[1],可引起膝關節腫痛、變形等癥狀?,F階段,臨床常采取消腫鎮痛藥物、關節置換術等治療膝骨關節炎,同時輔以康復訓練,以增加患肢肌力,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膝關節功能。近年來,中醫療法被廣泛應用于膝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其中針刺療法較為常用[2]。中醫將膝骨關節炎歸于“痹證”“骨痹”等范疇,認為外邪侵襲,引起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導致膝關節麻木、疼痛。給予膝骨關節炎患者針刺治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祛風散寒,減輕膝關節疼痛[3]。電磁波照射療法同樣是臨床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常用方法,通過照射患側膝關節,不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還可減輕水腫、消炎、鎮痛[4]。本研究就針刺、電磁波照射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效果及對患者臨床癥狀、膝關節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21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期間于本院治療的膝骨關節炎患者96 例,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48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18 例;年齡52 ~68 歲,平均年齡(61.30±1.05)歲;病程2 ~7 年,平均病程(5.31±0.16)年;膝骨關節炎Kellgren.Lawrence(K.L)分級:Ⅰ級、Ⅱ級、Ⅲ級分別有29 例(60.42%)、14 例(29.17%)、5 例(10.42%)。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19 例;年齡53 ~68 歲,平均年齡(61.36±1.01)歲;病程2 ~8 年,平均病程(5.49±0.14)年;膝骨關節炎K.L分級:Ⅰ級、Ⅱ級、Ⅲ級分別有26 例(54.17%)、14例(29.17%)、8 例(16.67%)。兩組以上資料經統計學對比,P >0.05。
納入標準:(1)符合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經臨床查體、X 線檢查、CT 檢查確診,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體征。(2)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臨床資料齊全。(3)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心理疾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的膝關節疾病,如風濕性膝關節炎。(2)合并膝關節腫瘤或有下肢骨折史。(3)存在膝關節周圍神經損傷。(4)重要器官功能不全。(5)伴嚴重皮膚感染。
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聯合康復訓練。常規治療: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于患膝外側的膝眼處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抽出關節腔內積液,注入透明質酸鈉25 mg,每隔1 周注射1 次,共注射3 次。康復訓練:長收縮訓練、步行訓練、抬腿訓練。長收縮訓練方法:在專業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雙腳跟著地,緩慢抬起腳尖,5 s 后腳尖著地。休息10 s,再次抬起雙側腳尖,10 次為1 組,每次訓練1 組,每日2 次。步行訓練方法:在專業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上下樓梯訓練,每次10 min,分別于早、中、晚訓練3 次。抬腿訓練方法:在專業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取仰臥位,向上抬起單側下肢,使腳跟與床面距離保持至少10 cm,10 s 后歸位,然后上抬另一側下肢,使腳跟與床面距離保持至少10 cm,10 s 后歸位。兩腿交替訓練,20 次為一組,每次訓練1 組,每日2 次。康復訓練周期為2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針刺、電磁波照射治療。針刺方法:以1.5 寸毫針針刺阿是穴、雙側委中穴、腎俞穴、環跳穴、血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針刺角度45°,以提插捻轉法行針,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1 次,共治療2 周。電磁波照射治療方法:應用電磁波治療儀(CQ.29P 型),在患側膝關節上方放置電磁波治療儀燈頭,距離膝關節30 cm。開啟儀器,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節治療溫度,每次治療0.5 h,每天治療2 次,共治療2 周。
(1)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顯效率+ 有效率= 總有效率。(2)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的膝關節功能,以西安大略及麥克馬斯特大學(WOMAC)骨關節炎指數[5]評估,其中包括疼痛、僵硬、活動困難度三部分內容,共24 個項目,每個項目計分均為0 ~5 分,總分120 分,得分越高表示膝骨關節炎程度越嚴重,膝關節功能越差。(3)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膝關節液中的白細胞介素.1β(IL.1β)、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檢測方法:抽取1 mL膝關節液,置于離心機中,以4000 r/min 轉速離心10 min,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IL.1β、iNOS、SOD 水平。(4)記錄兩組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包括關節疼痛加劇、照射部位皮膚灼傷等,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8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83%,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中的疼痛評分、僵硬評分、活動困難度評分相比,P >0.05。治療2 周后,兩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中的疼痛評分、僵硬評分、活動困難度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疼痛 t 值 P 值 僵硬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治療前 治療2 周后對照組(n=48) 18.92±0.26 11.32±0.12 183.177 <0.001 7.62±0.41 4.02±0.16 56.671 <0.001觀察組(n=48) 18.98±0.30 8.34±0.30 173.750 <0.001 7.65±0.40 1.98±0.12 94.066 <0.001 t 值 0.377 63.898 0.363 70.668 P 值 0.707 <0.001 0.718 <0.001
續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活動困難度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2 周后對照組(n=48)68.25±5.82 38.02±2.34 33.389 <0.001觀察組(n=48)68.30±5.35 21.06±3.05 53.164 <0.001 t 值 0.044 30.566 P 值 0.965 <0.001
治療前,兩組膝關節液中的IL.1β、iNOS、SOD 水平相比,P >0.05。治療2 周后,兩組膝關節液中的IL.1β、iNOS、SOD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液中炎癥指標的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液中炎癥指標的對比(±s)
組別 IL.1β(PG/mL) t 值 P 值 iNOS(U/L)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治療前 治療2 周后對照組(n=48) 37.69±1.52 29.67±1.12 29.429 <0.001 28.61±1.06 23.08±0.78 29.112 <0.001觀察組(n=48) 37.70±1.53 20.18±1.05 65.413 <0.001 28.63±1.01 21.04±0.75 41.800 <0.001 t 值 0.032 42.827 0.095 13.061 P 值 0.974 <0.001 0.925 <0.001
續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液中炎癥指標的對比(±s)
組別 SOD(U/L)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2 周后對照組(n=48)175.39±5.28 159.69±5.06 14.874 <0.001觀察組(n=48)175.42±5.20 148.62±4.97 25.813 <0.001 t 值 0.028 10.813 P 值 0.978 <0.001
治療期間,觀察組中出現關節疼痛加劇、照射部位皮膚灼傷的患者各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4/48);對照組中出現關節疼痛加劇、其他不良反應的患者分別有2 例、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5%(3/48)。治療期間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χ2=0.037,P=0.848。
膝骨關節炎作為臨床上常見的骨關節疾病,在50 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50%,在60 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70%[6]。研究發現,膝骨關節炎常由肌肉受損、長期過勞、保暖不當等因素引起,以關節骨質及軟骨退行性改變為主要病理表現[7]。本病發病初期僅累及關節軟骨,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可累及滑膜、關節囊甚至周邊肌肉,導致膝關節面生物應力平衡紊亂,病情不斷加重,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臨床多給予膝骨關節炎患者藥物治療,其中以膝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為首選,能夠緩解膝關節腫痛,并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8.9]。在膝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的同時輔以針對性康復訓練,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但康復訓練時患者需要克服膝關節的疼痛,易出現訓練依從性不佳的問題。電磁波照射治療屬于物理治療手段,電磁波治療儀可產生正向及反向交替的電波,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微循環,起到消炎、止痛、消腫的作用[10.12]。
中醫認為,膝骨關節炎的病因是風寒濕邪侵襲,引起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瘀血阻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中醫治療本病以活血化瘀、祛風散寒、除濕通痹為主。針刺是中醫特色療法之一,針刺不同穴位可起到不同的治療效果[13]。本研究選取患者的阿是穴、雙側委中穴、腎俞穴、環跳穴、血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曲池穴等多個穴位進行針刺,能夠起到通絡活血、祛濕散寒等作用,從而可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及周圍肌肉痙攣。相關研究指出,給予膝骨關節炎患者中醫針刺治療,對減輕局部炎癥反應、調節局部免疫具有積極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液中的IL.1β、iNOS、SOD 水平均較對照組低,P <0.05。有研究對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液進行檢測,發現其中IL.1β、iNOS、SOD 等因子呈異常高表達。IL.1β 作為常見的免疫因子,在關節軟骨結構改變中發揮重要作用,可引起關節軟骨收縮,從而參與膝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一氧化氮合酶(NOS)是人體組織受損時產生的誘發因子及增強因子,具有細胞毒性效應器的作用,其中的iNOS 需要在特異性刺激下才能表現出活性增強。研究發現,膝骨關節炎患者膝關節液中的SOD、IL.1β 等因子表達水平升高,可激活iNOS。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 <0.05。提示針刺、電磁波照射聯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膝骨關節炎的癥狀,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14]。
綜上所述,針刺、電磁波照射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膝骨關節炎效果理想,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膝關節的炎癥反應,改善膝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