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米云
(湖北省咸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湖北 咸寧 437000)
子宮內膜癌是臨床常見的上皮性惡性腫瘤,多發于絕經后的婦女群體。此病的發生與遺傳、激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部疼痛、陰道異常排液、陰道流血等[1]。目前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并輔以一定的放療、化療和激素等綜合治療,早期預后良好。但由于子宮內膜癌具有一定的復發性,復發后預后較差,且隨著疾病的進展,晚期的子宮內膜癌難以治療[2.3]。對于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臨床多推薦進行化療[4]。其中采用紫杉醇進行化療是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且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該藥物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單一、大劑量用藥可明顯加重患者的不良反應,使其出現不耐受情況,進而可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卡鉑具有良好的干擾DNA 合成等作用,對于復發子宮內膜癌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臨床對于紫杉醇及鉑類聯合治療的相關療效尚未完全明晰[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78例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紫杉醇聯合鉑類治療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78 例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時間分組,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參照組,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2月期間接受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組,每組39 例。參照組:年齡43 ~67 歲,平均(56.74±4.24)歲;病程1 ~3 年,平均(2.24±0.41)年;Ⅰ型子宮內膜癌16 例,Ⅱ型子宮內膜癌23 例。研究組:年齡41 ~66 歲,平均(56.48±4.24)歲;病程1 ~4 年,平均(2.37±0.56)年;Ⅰ型子宮內膜癌14 例,Ⅱ型子宮內膜癌25 例。兩組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 >0.05)。納入標準:(1)符合《子宮內膜癌診斷與治療指南》[6]中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標準;(2)接受相關治療后出現復發情況;(3)癌癥分期為Ⅳ期;(4)肝臟、腎臟功能正常;(5)生存期預估>3 個月者;(6)已簽署研究同意書;(7)依從性相對較高,能完整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2)存在嚴重全身性感染疾病者或免疫缺陷性疾病者;(3)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4)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認知功能、語言功能障礙者;(5)合并嚴重高尿酸血癥;(6)易過敏體質,對紫杉醇、鉑類過敏;(7)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參照組在常規營養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紫杉醇治療,在每個療程的第1 d 給予患者紫杉醇注射液(生產廠家:哈爾濱萊博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522,規格:5 mL:30 mg)靜脈注射治療,用藥劑量為30 mg,靜脈滴注時間>3 h,3 周為1 個療程,患者需要治療4 個療程。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用卡鉑進行治療,在紫杉醇注射治療完成后第2 d 給予患者卡鉑注射液(生產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81,規格:10 mL:50 mg)靜脈注射治療,用藥劑量為50 mg,靜脈滴注時間>1 h,每個療程進行1 次治療,患者需要治療4 個療程。
(1)臨床治療有效率:根據相關療效判定標準[7]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具體評估標準:完全緩解為腫瘤病灶完全消失、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部分緩解為腫瘤病灶縮小50% 以上,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無新發病灶;疾病穩定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腫瘤病灶縮小≤50% 或增大≤25% ;疾病進展為病情未改善或加重,腫瘤病灶增大超過25%。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 部分緩解例數)/ 總例數×100%。(2)腫瘤標志物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9.9(CA19.9)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3)不良反應: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發生肝功能損傷、骨髓抑制、感染及消化道不良反應的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參照組高(P <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例(%)]
兩組治療前的CA125、CA19.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 >0.05);治療4 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CA125、CA19.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的CA125、CA19.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均低于參照組(P <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s)
注:1)表示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 <0.05。
組別 例數 CA125(U/mL) CA19.9(kU/L)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39 53.48±6.54 43.07±5.121) 59.70±6.76 48.63±5.321) 186.37±9.91 168.79±8.361)研究組 39 53.61±6.53 39.42±4.601) 60.04±6.85 44.96±4.871) 186.43±9.79 163.94±7.461)t 值 0.088 3.312 0.221 3.178 0.027 2.703 P 值 0.930 0.001 0.826 0.002 0.979 0.008
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參照組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病因尚未明確。大部分學者認為,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中一種子宮內膜癌的患者較為年輕,主要是在雌激素等影響下,發生子宮內膜增生性改變,隨著病情進展逐漸演變為腫瘤;另一種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機制多與基因變異因素有關,多發生于絕經后中老年人群,患者普遍存在雌激素水平不高及體型偏瘦等情況,此類型子宮內膜癌的惡性程度高,分化及預后均較差[8.9]。目前,對于子宮內膜癌患者,臨床上主要是實施手術治療,能有效去除病灶組織,改善預后。調查顯示,早期治療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可達80% 左右,但約有10% 的患者治療后會因病情復發、轉移而死亡[10]。中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復發率較高,大部分患者會在術后3 年內病情復發,一旦復發治療難度會明顯增加,病死率極高[11]。因此,積極尋找中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法,對于救治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實施化療來治療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但整體治療效果不夠理想,還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方法。研究顯示,卡鉑作為一種鉑類抗癌藥,具有良好的干擾DNA 合成作用,且與其他抗腫瘤藥無交叉耐藥性[12]。在本次研究中,經過為期4 個療程的治療干預后研究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參照組高。這一結果提示,與單純采用紫杉醇治療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相比,采用紫杉醇、鉑類進行聯合治療,可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其主要原因為:卡鉑作為一種廣譜抗癌藥物,能與 DNA形成交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DNA 轉錄、復制,達到減少腫瘤細胞增殖的目的;且其作為一種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在進入人體后能夠有效阻礙腫瘤細胞生長,進而起到良好的抗腫瘤作用[13]。紫杉醇在進入人體后,其藥效的發揮主要是通過阻滯腫瘤細胞解聚等方式實現的。采用紫杉醇聯合卡鉑進行靜脈滴注化療,能夠使藥物快速作用于全身,對微小的病灶組織及未能及時發現的病灶組織起到抑制作用,有效預防腫瘤病灶組織向遠處轉移,進而可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CA125 是一項常用的腫瘤標志物,常存在于女性的卵巢癌組織當中,這一指標明顯升高,表示可能存在生殖細胞腫瘤,其常被臨床作為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手術或化療之后的一個隨訪指標。CA19.9 是一種糖脂類抗原,是臨床上常用的腫瘤標志物,其僅存在于胚胎組織或是腫瘤組織中,不會存在于正常人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一類特殊的細胞因子,廣泛分布于人體組織及細胞中,其在血管形成、腫瘤發展及生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對子宮內膜癌患者實施治療后,監測CA125、CA19.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指標,對于了解患者病情的發展及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本次研究中,經過4 個療程的治療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CA125、CA19.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均低于參照組。這一結果提示,與單純采用紫杉醇治療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相比,采用紫杉醇、鉑類進行聯合治療可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能夠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其主要原因為:卡鉑在進入人體后,可以通過結合癌細胞內的DNA 來改變癌細胞結構,從而起到殺滅癌細胞的作用[14]。紫杉醇具有解毒散結、消腫化瘀等作用,能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生長,有效阻止腫瘤細胞微管蛋白解聚、有絲分裂,從而起到高效廣譜抗腫瘤作用。積極采用紫杉醇聯合鉑類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參照組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與單純采用紫杉醇治療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相比,采用紫杉醇、鉑類進行聯合治療并未明顯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其主要原因為:紫杉醇聯合卡鉑進行化療,兩者能起到很好的協同作用,不容易出現交叉藥物反應,且卡鉑易于溶解,消化道副作用及腎毒性較小,藥物安全性相對較高。
綜上所述,與單純采用紫杉醇治療晚期及復發子宮內膜癌相比,采用紫杉醇、鉑類進行聯合治療,可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腫瘤標志物水平,延緩疾病進展,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