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詩媚,曾 海,林輝東
(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肇慶 526070)
結腸息肉病變是結腸黏膜向腸腔內隆起導致的消化系統疾病,早期多為良性病變,若未及時干預,可進展為結直腸癌,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結腸鏡可對結腸息肉病變進行早期篩查,及時明確其病變性質,從而有利于結直腸癌的預防[1]。常規結腸鏡檢查為注氣式,在檢查中易導致腸管過度延伸,影響息肉的檢出率;同時用力推進內鏡時易拉扯腸壁,導致腸系膜過度牽拉,增加疼痛,部分患者會因疼痛難忍而無法耐受檢查,以致于很多患者因懼怕腸鏡而喪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的機會[2]。注水式結腸鏡檢查將注氣操作調整為注水操作,在清潔腸道的同時可避免腸管過度延伸,在提高息肉的檢出率、緩解患者疼痛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3]。本文對2021 年11 月1 日至2023 年2 月28 日在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電子內鏡中心行非麻醉電子結腸鏡檢查的400 例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法在結腸息肉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 取2021 年11 月1 日 至2023 年2 月28 日在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電子內鏡中心行非麻醉電子結腸鏡檢查的患者40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00 例)和研究組(200 例)。對照組中,男107 例,女93 例;年齡28 ~73 歲,平均年 齡(48.32±4.74) 歲;BMI 19.23 ~28.17 kg/m2,平 均BMI(24.53±3.18)kg/m2。 研 究 組 中, 男112 例, 女88 例;年 齡27 ~75 歲, 平 均 年 齡(48.29±4.51)歲;BMI 19.14 ~28.37 kg/m2,平均BMI(24.62±3.26)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且≤80 歲;(2)因出現原因不明的腹瀉、腹痛、便血、便秘、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而進行非麻醉電子結腸鏡檢查;(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伴有急性腸道出血、嚴重腸腔狹窄的患者;(2)伴有嚴重心肺疾病以及其他結腸鏡檢查禁忌證的患者;(3)有結直腸手術切除史者及近期接受過腹部及盆腔手術的患者。剔除標準:(1)行結腸鏡檢查中發現巨大腫瘤,無法常規入鏡,甚至鏡身無法通過的患者;(2)腸鏡發現巨大憩室及出血,需要立即行鏡下治療的患者;(3)因恐懼、精神緊張導致腸道痙攣,中途放棄檢查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規腸道準備。檢查前1 d 午晚餐進流食,行結腸鏡檢查前6 h 服用750 mL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溶液,15 min 后至1 h 內口服2000 mL 溫開水導瀉,排出水樣清便后接受腸鏡檢查。所用儀器為奧林巴斯CV290 內鏡、富士BL.7000內鏡及奧林巴斯CV290 型號的內鏡送水泵。對照組行常規結腸鏡檢查。方法是:(1)尋腔進鏡。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并根據情況適當調整體位。將空氣注入后促使腸腔充盈,尋腔進鏡。(2)退鏡觀察。觀察息肉顏色、形態、血管分布、表面結構。退鏡時充分暴露腸腔,清理殘余糞便,記錄所觀察到的息肉的大小、部位。研究組行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方法是:(1)尋腔進鏡。患者取左側臥位,進鏡前將空氣開關關閉,將水泵消毒后置于37 ℃恒溫蒸餾水箱中,與內鏡附送水通道接口連接,經活檢孔道將經滅菌處理過的37 ℃生理鹽水注入,以暴露腸腔,然后將結腸鏡置入。若進鏡順利,則將腸道內多余水分吸除,進鏡的同時注意觀察,探查到回盲瓣、回腸末端、闌尾開口時,即標志著進鏡成功。若腸腔顯示不清,可適當注水,使腸腔暴露。若因患者腸道準備欠佳導致術野不夠清晰,可反復多次注水抽水。若腸腔內空氣較多,可進行吸氣處理。檢查過程中,根據患者腸道準備情況調整注水量,注水量范圍為200 ~1000 mL。對于結腸脾曲、結腸肝曲、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等結構較為復雜的位置,可通過輔助按壓、變換體位等方式輔助進鏡。(2)退鏡觀察。退鏡時將空氣開關打開,注入氣體以促使腸腔充盈,吸除腸道黏膜上殘余的液體,觀察并記錄腸道黏膜上息肉的大小、部位。對惡變的息肉行活檢。兩組患者腸鏡檢查結束后均留觀20 min。
觀察兩組患者的結腸鏡檢查效果、輔助操作使用率、炎癥因子水平。結腸鏡檢查效果評價指標:統計兩組的插管成功率、息肉檢出率、進鏡時間、檢查結束后腹痛程度[4]。其中腹痛程度采用數字疼痛強度量表(NRS)評估,總分為10 分,評分與患者腹痛程度正相關。輔助操作使用率:統計兩組患者的腹部按壓、硬度調節、體位變換等輔助操作使用情況[5]。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檢查前、檢查結束時采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使用ELISA 試劑盒(廠商:碧云天)檢測患者血清中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6]。
使用SPSS 23.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插管成功率無顯著差異(95.50% vs 89.50%,P >0.05)。研究組的息肉檢出率高于對照組(49.50% vs 25.00%,P <0.05),進鏡時間短于對照組(P <0.05),檢查結束后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結腸鏡檢查效果
兩組的總輔助操作使用率無顯著差異(46.50%vs 51.00%,P >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的輔助操作使用率[例(%)]
檢查前,兩組患者的CRP、TNF.α 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 >0.05)。檢查后,兩組患者的CRP、TNF.α 水平均升高(P <0.05),但研究組的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的炎癥因子水平(±s)

表3 對比兩組的炎癥因子水平(±s)
注:*與本組檢查前比較,P <0.05。
組名 CRP(mg/L) TNF.α(ng/L)檢查前 檢查后 檢查前 檢查后對照組(n=200) 9.84±2.03 16.74±3.58* 14.29±3.16 22.25±4.57*研究組(n=200) 9.76±2.32 12.59±2.85* 14.38±3.23 18.51±4.18*t 值 0.367 12.826.0.282 8.540 P 值 0.714 0.001 0.778 0.001
近30 年來,隨著結腸鏡輔助器械的快速發展,結腸鏡檢查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有經驗腸鏡操作者的插管失敗率仍高達18%。國外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表明,注水結腸鏡檢查到達回腸末端的成功率為98%,高于傳統注氣結腸鏡檢查的78%[7]。傳統結腸鏡檢查是通過向腸腔內注氣使腸管膨脹,循腔進鏡,進鏡到回腸末端后,退鏡觀察,行息肉切除,原則是進鏡時盡量少注氣,避免腸管過度膨脹導致成袢或成角而使內鏡通過困難。這種方法插鏡時易出現注氣過多的情況,且用力推進內鏡時易拉扯腸壁,導致腸系膜過度牽拉,增加疼痛,部分患者會因疼痛難忍而無法耐受檢查,以致于很多患者因懼怕腸鏡而喪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的機會[8]。在麻醉下行結腸鏡檢查可解決患者檢查中疼痛的問題,但其也存在相應的風險[9]。注水式結腸鏡檢查同樣需要進行常規腸道準備,注水結腸鏡進鏡原則、方法與傳統腸鏡相同,不同的是鏡頭內注入的是水而不是氣體,在進鏡過程中關閉空氣開關。結腸鏡進入直腸后,通過向腸腔內注水來擴張腸管,循腔進鏡直至回腸末端,在保證視野清晰的前提下控制注水量,平均注水量約為200 ~300 mL。退鏡時打開空氣開關,吸出腸腔殘余水分,充分注氣后退鏡。注水方式多種多樣,部分采用內鏡專用的送水泵,如奧林巴斯CV290 型號的內鏡送水泵(采用腳匝注水,不影響腸鏡操作,較為方便)。進行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時,其灌注的溫水可改善結腸痙攣,減少結腸扭曲成角,有利于緩解患者的醫源性腹痛;插入內視鏡時用適量的水代替氣體,水產生的浮力可緩沖內視鏡的部分重量,降低內視鏡推進時所需的力度,避免造成腸壁的拉扯;另外,水的潤滑作用可減少內鏡與腸壁的摩擦,大大減輕疼痛感。當患者采取左側臥位時,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低位降結腸,可拉直乙狀結腸生理彎曲,減少乙狀結腸腸系膜牽拉,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同時可開放通往乙狀結腸環的通道,有利于結腸鏡無攀通過,避免常規結腸鏡檢查中乙狀結腸在注入氣體的作用下形成“氣袋”上升至右側導致乙狀結腸扭曲度加大的缺點,有利于快速進鏡[10]。本研究中,兩組的插管成功率無顯著差異(95.50% vs 89.50%,P >0.05)。研究組的息肉檢出率高于對照組(49.50% vs 25.00%,P <0.05),進鏡時間短于對照組(P <0.05),檢查結束后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兩組的總輔助操作使用率無顯著差異(46.50% vs 51.00%,P >0.05)。這表明,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法應用于結腸息肉病變的診斷中,可提高息肉檢出率,縮短進鏡時間,緩解醫源性腹痛,且不會影響插管成功率和總輔助操作使用率。究其原因為:注水式結腸鏡檢查通過反復注水可改善腸道清潔度,促使腸道皺襞充分暴露,提高腸鏡視野清晰度,從而提高息肉檢出率;注水形成的水環境可使得內視鏡的重量相對減輕,增加內視鏡進鏡的靈活度,同時可拉直乙狀結腸彎曲,縮短進鏡時間;此外水的潤滑作用可減少內鏡與腸壁的摩擦,溫水亦可緩解肌肉痙攣,從而緩解患者的疼痛[11]。本研究中,檢查后,兩組患者的CRP、TNF.α 水平均升高(P <0.05),但研究組的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 <0.05)。表明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法應用于結腸息肉病變的診斷中,可降低相關炎癥反應水平。究其原因為:常規結腸鏡檢查中注入的氣體可導致腸道彎曲成角,持續牽拉刺激腸道,同時氣體注入速度快于液體,可造成腸道局部壓力增高,從而損傷腸道黏膜,導致機體分泌大量的炎癥因子。行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時,通過注水可避免腸道彎曲成角,降低進鏡難度,減少對腸道的牽拉刺激,減輕對腸道黏膜的損傷,進而減少炎癥因子的分泌[12]。
綜上所述,注水式結腸鏡檢查法應用于結腸息肉病變的診斷中,可提高息肉檢出率,縮短進鏡時間,緩解醫源性腹痛,降低相關炎癥反應水平,且不會影響插管成功率和總輔助操作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