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來 馮 帆(通訊作者)
內蒙古財經大學
對于財政投入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學術界普遍認為科學的財政投入機制與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相關關系,政府在引導社會需求方面擁有天然優勢,應該通過合理的支出政策和產業政策,改善不合理的需求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本文著重分析產業升級中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目的是為政府部門構建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體制機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進而對全國范圍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生促進作用。
財政通過生產補貼等直接資金投入促進創新研發與技術擴散進而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在應用于產業實踐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次“死亡飛躍”,一項創新的技術或工藝需要做產業化的改造才能真正地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其中需要巨大的投入。
一方面,政府資金的介入可以降低技術創新產業化過程中的風險,補貼政策為研究主體提供創新資金的支持,抵消一部分阻力增強產業化的成功率,鼓勵市場中的微觀個體積極從產品、工藝、技術多種角度進行創新從而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另一方面,由于創新技術具有正的外部效應,新的技術得以應用后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效益,但無法排除被他人模仿與利用,難以避免非付費用戶使用的問題,使得企業的創新成本并不能完全由市場價格反映出來,企業自發進行創新活動并不是最優選擇,而財政投入的直接介入彌補了企業的部分成本,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活動。
通過上述理論基礎,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設定方程(1)用以檢驗財政投入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總效應;模型(2)檢驗財政投入對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模型(3)表示在控制中介變量技術創新后,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果,與模型(1)、(2)結合以檢驗技術創新的中介作用。在模型(1)、(2)(3)中,若模型(2)中β1顯著、模型(3)中Y2 顯著,加之模型(3)中系數Y1 顯著且小于模型(1)中系數α1,則技術創新在財政投入賦能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1.變量選取
財政投入。本文選取財政支出總額/GDP 作為測算財政投入規模(Fi)的代理指標。
產業結構升級。本文借鑒李中翹(2022)的方法,將產業結構升級定義如下:
其中Ind 表示各省份產業結構升級指數,Yimt 表示i省份第t 期內m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大小,(1≤indit≤3)。
技術創新。本文使用報告期內每萬人均專利授權來衡量技術創新水平(Inn)。
控制變量。本文選取對外開放水平(Open)、經濟發展水平(Pgdp)、城鄉收入差距(Gap)、金融危機虛擬變量(Fin)、稅收優惠政策虛擬變量(Tax)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將2009-2010 的金融危機取值為1,其余年份取值為0;將2008 年及以后年份的稅收優惠設定為1,其余取值為0。
2.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1—2020 年全國30 個省份作為研究樣本(西藏數據缺失嚴重,不予考慮)進行面板數據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EPS 平臺、《中國統計年鑒》、各省份統計年鑒,各變量描述統計如下:

表1 基本統計結果
表2 中列(1)表示在不包含中介變量技術創新的情況下,對有關經濟環境變量進行控制后,財政投入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存在激勵作用,且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總體上財政投入規模擴大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列(2)表明在控制了其他社會經濟變量后,財政投入對技術創新同樣產生正向影響,且在5%水平下顯著,財政投入每增加1%,技術創新水平能夠提升2.694%。列(3)表示在加入了中介變量后,財政投入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系數減小,以上結論可以說明,以技術創新為中介變量時,存在“財政投入-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的中介傳導機制,政府財政投入能夠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間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間接效應系數為0.05,效應占比為25.5%。

表2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財政投入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可通過技術創新進行傳導,那么財政投入對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是否存在一個最優閾值?為了對此進行驗證,本文依次進行三重、雙重和單一門限效應檢驗。通過“Bootstrap”反復抽樣300 次,得到檢驗結果如表3。財政投入單門檻、雙門檻的F 統計量分別在5%、1%水平下顯著,而三門檻F 統計量并不顯著,財政投入存在雙重門限效應。雙重門檻值分別為:0.1684、0.2372。

表3 門限效應檢驗
由表4 所示的門限回歸結果可知,不同強度下的財政投入、技術創新均對產業轉型升級有促進作用。當財政投入強度小于0.1684 時,財政投入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系數為0.0097,當財政投入強度增加時,影響系數增加至0.0172,財政投入強度進一步增加至0.2372 時,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估計系數擴大為0.0298。財政投入強度可以劃分為三個區間,隨著財政投入規模擴大,產業結構升級的估計系數依次增加,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依賴于財政投入,把握合理的財政投入強度,可以充分發揮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果。

表4 門限回歸結果
第一,新發展格局下“有為政府”存在著“財政投入-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的中介傳導機制。
第二,從財政投入支持下,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效應占比來看,直接效應占比較大而中介效應占比較小。
第三,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依賴于財政投入強度。
第一,以創新要素優化產業質量和結構,實現產業創新轉型,整合創新資源。要推動產學研組織深入合作,創新活動必須在組織方式、供給方式等方面進行嘗試,突破以往科研機構與市場脫節的現象,促進企業、研發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二,以創新產業政策引導產業創新鏈,構建產業新體系。以“有為政府”提高“有效市場”發展水平,各級政府應利用好財政支出這一手段。科技創新離不開優良的制度環境,為了更好發揮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政府還應圍繞技術創新來完善金融、稅收、財政、知識產權等管理機制。
第三,以全球化的視野,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在新發展階段,實現產業創新轉型,還需要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開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合作,在合作中提升本土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