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路星 2.李國田
1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2閩江學院管理學院
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規模企業開始了基于“云財務”的財務流程再造。企業的財務部門重視從數據中挖掘價值,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和數學模型實現智能化財務分析與管理,以提高企業的計劃、內部控制和決策能力。在此背景下,企業的會計工作需要充分挖掘管理潛力,培養具有豐富的企業一線實踐經驗,了解國內外行業慣例,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和戰略性思維導向的管理會計人才。根據2016 年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會計或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逐漸從傳統的“財務會計”的核算型向“管理會計”的管理型轉變。通過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更好的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云財務”是指以互聯網為依托,為企業構建的虛擬財務處理系統。“云財務”可以將海量的企業財務信息在“云端”實現數據共享,不同地區、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財務人員根據權限獲取相應的數據,對企業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進行遠程處理和深度挖掘,對企業進行核算、結賬、預測、決策的財務體系。目前我國高校中開設“會計電算化”、“ERP 系統”或“管理信息系統”等傳統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較多,而嘗試進行“云財務”教學培養的單位較少。“云財務”的教學需要在原有的會計信息系統上搭建“云平臺”,目前投入預算資金進行建設的高校較少。
在全國兩千所高等院校中,有接近600 所院校開設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
受傳統的培養計劃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高校都側重于培養財務會計人才,設置了基礎會計-- 中級財務會計-- 高級財務會計相對健全的課程體系,但對于管理會計的教學重視不夠,沒有設置初級-- 中級--高級管理會計的教學體系,造成學生學習管理會計的積極性不高。在人才市場方面,我國整體會計人才達到了2000 萬人,其中管理會計的人才比例較低,人才缺口達到了560 萬。急需在未來培養能為企業做投融資決策、加強內控、善于管理的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
在“云財務”教學體系中,需要培養學生對于大數據的處理能力,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建模、測試、分析,最終得到對于企業決策有用的結論。在現有的課程安排上,缺乏云財務、數據挖掘、工業互聯網等實踐類課程,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目前開展管理會計教學實踐的學校缺乏大量的實訓案例和共享財務數據包等資源的引入,造成開展實訓教學的數據支撐不足。在師資方面,邀請具有跨國公司、集團財務、連鎖企業財務實踐經驗的教師協同授課也存在著短板,傳統的會計科目教師也急需繼續學習,完成管理會計方面知識的更新。
在“云財務”管理會計教學體系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是基于企業的財務信息而進行的預測、成本管理、領導力、戰略思維導向等能力,現有的教學內容重視了知識的傳授和習題的練習,缺乏的是學生基于企業實務案例的獨立分析能力。目前的教學內容側重于財務結果的計算和正確性,忽視了學生在處理案例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培養上也沒有將管理會計人才作為企業的核心管理人才進行定位,造成對于學生的培養定位不清晰。
管理會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奎因斯坦在1922 年提出,在20 世紀70 年代引入中國。作為會計學和管理學的新興交叉學科,我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和國外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美國大學會計專業的平均總學時在2000 左右,總學分約120,四年本科學習的周學時是13 左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會布置關于管理會計企業的案例、參考書和相關的文獻資料,讓學生在課下檢索并消化,在下次上課時通過小組討論、辯論、主題發言等形式檢驗,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在教材的選用上,美國高校注重教材的更迭,多次修訂最新的版本,及時地將前沿的學科動態和鮮活案例寫入教材中。同時,教材的內容編排上注重層次的遞進,從基本的概念、術語、理論入手,逐漸轉入作業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和全面預算管理,最后到價格決策、成本管理和戰略決策等內容。教材的信息量大,注重對于實際案例的分析,更適合學生課下自學或做延展性閱讀。最終的成績考核方式更趨向于多元化,其中包括期中考試成績、最終考試成績、參與課堂活動成績、課堂問答等部分構成,其中期末考試只占總比例的30%,大部分的成績取決于平時的表現。
從專業資格考試認證上,國外比較成熟的認證體系有兩個:一個是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考試(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簡稱為CMA;另一個是英國全球特許管理會計師考試(Chartered 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ant),簡稱為CGMA。CMA 考試和認證分為兩部分(財務規劃、績效與分析和戰略財務管理),培養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管理會計師,注重提升學員理解財務數字、參與企業分析、推動企業績效優化的能力。CGMA 分為三大板塊(企業、績效和財務)和五個學習的層級(基礎、運營、管理、戰略和職業能力),面向全球177 個國家和地區的學員提供培訓和考試認證服務。在此背景下,國外高校的教學積極對接CMA 或CGMA 的培訓和考試,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完成部分的科目考試,極大的提升了他們通過資格考試的比率。同時,通過CMA 或CGMA 作為橋梁,對接到相關的會計協會、行業協會和合作企業,為學生的實習、就業擴寬了道路,促進了管理會計教學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在財務工作中的融合,“互聯網+”時代正在管理會計工作中發生著深入的變革。為適應新時期的財務工作要求,培養的財務人才應該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更加需要誠實守信、敢于擔當、開拓創新、終身學習的精神和習慣,并且逐漸培養成為高素質“工匠精神”的人才。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加強對于會計職業敬畏感的教育,將校園文化、職場文化、會計職業精神等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學生的教育中,為未來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儲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云財務”的背景下,傳統的管理會計的教學和培養模式需要發生變化,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新的思維方式強調跨界和融合、開放和連接、創新與重塑。管理會計人員需要將企業各部門、各地區、各年度的數據進行分類匯總,不斷地整合財務資源,用數據分析來為企業的管理決策服務。需要企業的管理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加強信息化培訓和相關財務軟件的學習,掌握企業云財務的操作平臺,能夠運用預算系統、平衡積分卡系統、作業成本系統等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云財務”的背景下,管理會計師需要加強業財融合,通過深入企業的生產一線、銷售一線,充分了解企業的一線生產環節,從而獲取各個部門財務數據的來源依據和統計口徑。通過深入的業財融合,管理會計的人員需要將業務流程進行重新的規劃和設計,加強成本的管控和提升組織的效率,從管理會計的角度優化企業的生產“作業鏈”,實現財務工作向業務端的延伸。在“互聯網+”的時代,管理會計人員需要打通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企業上下游之間的數據通道,為企業提供全方面的數據分析框架和管理報告,進一步提升管理會計工作的價值。
在“云財務”的背景下,管理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社會也急需更多的管理會計人才。高校作為財務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主動做出調整,培養更多國際化、信息化環境下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在本科生的培養過程中,需要重視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戰略決策能力、管理會計咨詢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導入,還要加上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浪潮云”或“新道云”等云平臺模擬實訓軟件、Python 等方面的知識模塊,加強學生在管理會計信息化學習方面的比重。此外,可以和企業聯合,開設“管理會計方向專門班”,采用聯合辦學的方式,定向為相關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由企業的管理會計的高管人員定期進校園開展教學交流活動,加強企業實踐和學校教學之間的有機互動,提升學生對于管理會計工作的認同感。同時,配套開展校內的管理會計知識競賽和案例大賽,營造較好的管理會計學習氛圍。
主流的財經院校應主動適應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到國內重點企業調研,了解目前企業管理會計崗位人員需求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制定適合本院校的管理會計培養計劃。新型的教學體系需要在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基礎上,向企業的業務財務和共享財務組織需求靠攏,培養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內部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在專業核心課的設置上,減少高級財務會計、稅務會計、資產評估等課程的學習,替換成工業互聯網、Python 編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云計算和智能財務共享等課程。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增加供應鏈管理、風險管控、管理報告等課程,為學生將來參與決策管理打下基礎。在校內實訓教學的環節,財經類高校應該建設智慧學習中心,依托于國內領先的云計算平臺提供商共建合作基地,利用他們的云平臺數據支撐開展模擬實訓教學。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教學案例,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校外實踐教學環節,高校應加強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合作,與大型企業集團、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等共建實訓基地。通過師生與一線企業的交流學習,加快學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時間。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需要培養學生適應企業的新型管理架構和組織結構,引導學生通過企業的各環節大數據分析,進行業務流程的再造。在“云財務”的背景下,學生需要在財務共享中心的模式下對財務體系進行再設計,將企業集團的業務活動由傳統財務活動的分散化轉向集中化。通過規模效應的原理,降低企業處理單個業務的成本。在“云財務”的構架下,學校的培養定位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原來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夠勝任企業的財務職能崗位,是企業的分工中的一個職能部門。由于原有財務部門屬于后勤部門,學生的工作角色也是偏向于企業的后勤端。在新的組織結構重構中,培養的學生定位則由“后端”站到了企業的“前端”,走到了企業的“云端”,即共享財務中心的核心地位。學生需要以財務的視角審視企業的采購活動、人事活動、客戶關系管理和上下游的供應鏈等。通過云計算、大數據開展在內部管控方面的應用,實現用數據來重構企業組織。
在“云財務”的背景下,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向“管理方向”轉變,以培養未來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級管理型人才。學生除了要掌握會計知識以外,還要掌握管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通過技術層面的支撐,完成財務預測、企業業務流程再造、內控風險評估等管理型工作。
首先,教師應通過課堂知識講授、模擬案例的形式讓學生學習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相關的操作環節,實現初步的“業財融合”,要求學生從一線的業務中了解財務數據來源,找到業務之間的關聯性和閉環性,從而啟發學生找到業務中的風險環節和存在漏洞,進一步的提出優化內部控制的經營決策。通過培養學生下沉到業務的一線,全程參與企業的投融資決策、項目實施過程,才能夠科學的利用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大數據系統分析企業的管理績效,使管理會計的價值真正在企業落地。通過案例分析、數據建模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操作的培養環節,培養學生收集企業內外部的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整合并處理,最終提出適合企業自身的管理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