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內江市威遠縣石坪山區的客家人是明末清初福建及嶺南地區的客家人在清政府移民政策下逐漸遷入四川的。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一部分客家人來到川南內江威遠山區定居,在這里務農經商、繁衍生息,使這一帶逐漸成為川南客家重要的集聚地。由于石坪山區自然環境相對封閉,這里的原生態客家音樂保留良好。本文以四川威遠客家民歌為例,探索內江客家音樂形態及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內江客家音樂;威遠民歌;客家山歌;石坪山歌;川南山歌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9-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26
基金項目:本文為自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研究中心”2021年度項目“四川威遠石坪山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YYB2021-6。
一、客家人遷川的歷史文化背景
明末清初以及清代中期是湖廣客家人大量遷入四川的主要時期。在《辭海》中,上面記載了對客家人的釋義是:相傳在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由于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與當地原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導致客家人遷川的直接原因是明末清初的戰亂,四川人口銳減。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四川經濟,清政府頒布的移民令,在戶籍制度森嚴的古代社會,這是客家人遷川的直接原因和所遵循的國家行政法令。除湖廣遷川的客家人外,川南一帶也有少量明清政府軍屯移民留下的后裔。由于川南威遠山區氣候良好,屬于淺山深丘地貌,環境優美且相對封閉,非常適合農墾、采礦、經商和居住,地形地貌方便隱藏和躲避社會動蕩戰亂,新遷入的客家人在生活上感覺相對舒適和安全,因此內江威遠縣石坪山區的客家人越來越多,形成川南山區客家人集中居住的一個重要區域。
從農業和經濟環境上分析,川南內江一帶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農業、林業資源,如內江的制糖業、木材業、水路運輸業等,還有丹砂、煤炭、井鹽、石灰石、陶土等礦產資源分布,所以吸引了大量客家農民和商人遷川務農、事商,促進了川南大地農商經濟的發展,并逐漸撫平了明末農民戰爭給這片大地造成的創傷。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不僅加快了四川人口增長,也促進了當地音樂文化的發展,客家音樂文化隨著客家移民帶到四川,并于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別具川南特色的客家音樂文化。
二、內江客家音樂文化形態與藝術特征
客家山歌受《詩經》的深刻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到如今為止,從客家山歌中我們依舊能找出在創作山歌中運用《詩經》類似修辭手法“賦、比、興”等。在《楚辭》中的語氣助詞“兮”這個字也會被頻繁使用在客家山歌的創作中,像“哎、啊、呦、吶、嗬、吔等這些語氣助詞也會在客家山歌中運用。現如今的客家山歌大多為七言體,這跟漢樂府民歌和相和歌繼承和發展《詩經》與《楚辭》”有很大的聯系。
內江客家音樂的主要文化形態包括民歌、儀式樂、客家小戲等類型。“石坪山歌”是川南內江客家民歌最重要的音樂類型。內江客家民歌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號子、小調、民謠、童謠等多種客家音樂文化形態,并透射著濃郁的川南客家音樂文化特征。
(一)內江威遠客家號子的藝術特征
客家號子是客家勞動人民創作的最重要勞動歌曲。內江客家號子在山區主要包括抬工號子、肩輿號子、滑桿號子、打石號子、打夯號子、竹麻號子等類型,其功能在于協調山地勞動時的勞動動作、步伐節奏、集體發力等勞作因素的統一性,起到提高勞動效率、增加勞動情趣、克服勞動困難等作用。例如威遠縣代表性號子主要有《眼不睜》《曬壞人》《酒吃醉》《五更雞叫》《把京上》《把親訪》《事情多》《選佳郎》等,號子文化內容主要來自山歌歌詞、民間小調、地方戲曲、民間歌謠等體裁,即興演唱和創作也是號子藝術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旋律音調上,體力的農業勞動號子音調通常高亢嘹亮,急切短促,適于緊張的身體律動。《眼不睜》是威遠客家號子的代表作,其調式為商徵交替調式,領唱旋律高起低落,在高聲部進行,伴唱聲部低八度應和,二八節奏型使歌曲演唱鏗鏘有力,帶來強烈的節奏感,有效強化了體力勞動的節律運動。輕體力的勞動號子通常和緩抒情,幽默風趣,富含濃烈的民間文化娛樂功能,如抬工號子《望沙灘》等。
河運號子也是內江客家號子的重要文化類型。沱江橫穿內江城,它是古代內江蔗糖、糧食、布匹、藥品等貨物的主要運輸通道,它也是自貢井鹽外運最重要的水上通道。“沱江號子”就是這條河流上的重要音樂藝術形式。“沱江號子”作為水上勞動號子的一種,音樂結構較為短小,“號子”歌詞的即興性很強,也有固定的唱詞,音樂音調來自客家山歌和地方民歌、民謠,也有的號子歌手具有很強的川劇戲曲音調演唱能力,直接將川劇音樂用于“沱江號子”的領唱中。“沱江號子”多為單一部曲式,歌詞為多段和自由演唱,樂曲風格根據實際行船需要多有變化,平水行船音樂悠揚舒緩,上水行船則高亢嘹亮,順水行船一般不進行號子演唱,船員、纖夫通常休息娛樂。在演唱形式上,“沱江號子”采用“一領眾和”式的合唱形式,分領唱和伴唱兩個聲部,因為領唱聲部音程跨度大,對領唱聲部“號子手”的專業能力要求非常高。內江“沱江號子”在音樂功能上主要用于統一纖夫們的步調、指揮拉船行進,同時也具有減緩疲勞的娛樂功能。2017年羅劍論述過內江“沱江號子”的藝術特征,2019年鄒雪姣對“沱江號子”傳承人李遠輝做過專題訪談,這兩位學者對內江“沱江號子”藝術特點和功能都做過詳細分析。從文化意義上講,“沱江號子”是體現內江一帶客家人努力拼搏、不怕困難、凝聚集體團結協作意志的群體內在精神力量的藝術外化形態。
(二)內江威遠客家山歌的藝術特征
福建和嶺南客家人遷入四川內江地區之后,一方面保持著本民族最擅長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歌藝術特點;另一方面也慢慢與當地語言音調和音樂特點相結合,慢慢形成獨具四川內江風格的客家山歌。歷經三百年的文化變遷,內江客家音樂與嶺南客家音樂已有很大不同。威遠石坪山區的客家山歌有著本地區獨特的旋律音調特點,例如威遠觀英灘鎮的客家山歌《九道拐》就有著獨特的內江客家山歌藝術特點,如威遠客家話稱爺爺、奶奶為“阿公、阿婆”,這一方言特征表現出威遠客家來至嶺南地區。客家歌謠云:“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冠婚喪祭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這段民謠是對客家儀式樂民俗事象的客觀描述,即能表現出內江客家語言的音調和語義特征。客家話中,“唔”是“不”的意思,“捱”是“我”的意思,這是客家方言獨有的音調色彩。
客家山歌一脈相傳,《太陽出來喜洋洋》在傳統教材中署名重慶民歌,實際上這首歌在內江客家山歌中也存在。歌曲中優美的襯詞是完成整首歌曲音樂表現的典型特征,例如,“啰嗨,啷啷扯,咣啋,啰啰”等,不僅起到了模仿民間儀式樂中鑼鼓唱打的音調色彩,還起到了烘托氣氛效果拓寬音樂表現空間的藝術功能。客家山歌中的《情歌調》是連貫的四首民歌,分別表達出對情妹的喜愛以及對場景的描寫。《情歌調(一)眼看情妹身穿青》:眼看情妹嘛新那新,身穿的青喲得呀得,拿呀把鋤頭嘛乒乒乓乓噹喲挖花的生啰撒哪而常。《情歌調(二)假意出來曬衣裳》:眼看情妹嘛新呀新,身穿的白喲得呀得,端呀個盆盆嘛東張那個西望喲洗衣的裳喲撒哪而常。《情歌調(三)背把鋤頭扎田缺》:遠看情妹嘛新那新,身穿的白喲得呀得,背呀把鋤頭嘛乒乒乓乓噹喲扎田的缺羅撒哪而常。《情歌調(四)妹穿新衣曬太陽》:情妹穿件嘛新那新,新衣的裳喲得呀得,假呀意出來嘛乒乒乓乓噹喲,曬太的陽喲撒哪而常。這四首民歌對情妹的表達具有豐富的層次感。《栽秧歌》:大田嘛栽秧喲喔行對也行嘞喲依也小田嘛栽秧啥對書房羅喲依也。書房當門喲依也,一窩姜嘞喲依也嘞呦依也,風吹唉葉子喲喔,滿田香羅滿田香喲依也。《軟翻身》:高山嘛頂上栽吔泡喲喂,喲伙嘿桐那嘛喲嗬喂,麻呀柳樹上嘛掛吔燈羅喂,喲嗬嗬喂,籠呀喲嗬喂。襯詞的運用更能強調出語調語氣的情緒變化。內江客家山歌《萬般只有讀書強》:太陽出來亮煌煌,家中有個讀書郎。兩耳不聞窗外事,萬般只有讀書強。由于客家山歌有著古老漢族民歌的文化烙印,深受古代傳統漢族文化的影響,所以威遠客家山歌大多為七言體樂句,四句段結構,樂段規整嚴謹,有著明確的起承轉合的內在邏輯關系。
(三)內江客家儀式音樂的藝術特征分析
內江威遠客家人就非常重視傳統禮樂文化風尚和風俗習慣。威遠客家民俗中,婚喪嫁娶、宗祖祭祀、節日慶典等民間活動的舉辦,儀式音樂作為表現傳統倫理道德的規制貫穿民間活動的始終。客家儀式音樂一般由吹奏樂和打擊樂構成,代表性樂器主要有:嗩吶、鈸、鑼、鼓、梆子等樂器,演出內容受婚嫁性質的影響或根據主人的要求而定,音樂類型和情緒主要分為喜調和悲調,也稱歡音和苦音,主要用于喜樂或悲情兩種場景。薛藝兵先生曾說道:“儀式行為者正是通過行動、姿勢、舞蹈、吟唱、演 奏等表演活動和物件、場景等實安排構擬出一個有意義的儀式情境,并從這樣的情境中重溫和體驗這些意義帶給他們的心靈慰藉和精神需求。”
內江威遠石坪山區至今保留著“哭嫁”傳統,老一輩客家人對哭嫁儀式傳統仍然耳熟能詳,可頌可唱。客家山歌學者曾德華先生仍然可以唱誦哭嫁歌音調和內容,并對威遠地區的客家哭嫁歌進行了記錄。四川威遠客家哭嫁歌是集中表達傳統客家婦女婚戀思想的主要音樂藝術形式,客家哭嫁歌的程式性結構自始至終表現出客家婦女的傳統婚戀觀念和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她們忠于家族,也忠于婚姻;她們孝敬父母,也孝敬公婆;她們在三從四德上掙扎,她們又向往著美好的愛情。哭嫁歌的“開聲歌”是她們吐露內心真情實感的開始,想到就要離開爹娘就要開始“罵媒人”,這里的“罵媒人”是一個戲劇性的場景設置,將“離娘”的原因歸恨到“媒人”身上,為接下來唱“離娘歌”做好準備;“離娘歌”是展現女兒孝心和感恩之心的重點演唱段落,也是客家女個人文化修養的集中體現。接下來的“上轎歌”“出嫁歌”“哭鴛鴦”等樂段都表現為出嫁女對養育自己的家鄉的一切感恩和不舍之情,每一段的歌詞都是真切的生活場景描寫和真實的生活故事的訴說。總的來講,客家哭嫁歌反映了少女出嫁時復雜的心理情感,揭示了她們在傳統道德觀念下應該表現出的貞潔、賢孝、節烈、忠義的婚戀道德觀念、生活價值取向及人生行為規范。
喪亡白事一般選用悲傷凄涼的哭喪調,以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哭喪樂的演奏樂器一般都是鑼、鈸、嗩吶等樂器,這類樂器聲音高亢,穿透力極強,能夠烘托出強烈的悲愴氣氛,表達不可掩飾的內心凄涼之情和不可描述的悲痛之情。而現代客家民間商務儀式演出樂隊和娛樂活動中也加入了二胡、京胡、揚琴、三弦、阮咸、古箏等樂器,音樂表現內容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音樂樣式也更加豐富多彩。這些現象充分說明在現代文明社會生活中,川南腹地石坪山區的客家音樂文化正在因文化生活環境的改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堪稱為歷史性發展,是現代工業文明相對傳統農業文明作出的歷史性變革。
綜上,內江客家儀式音樂通過對父母、家族辛勤勞動的描寫,表達出強烈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客家民歌表現出客家人對生活的由衷熱愛,以及他們對人生重大事件的強烈儀式感都能表現出他們對待人生所持有的積極樂觀態度。
(四)內江威遠客家民間傳統小戲
內江客家當代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建立在傳統古典戲劇藝術基礎之上,是客家戲劇藝術的現代發展,是傳統客家戲劇音樂文化在當代的延續,代表性劇目如,傳統川劇《斬黃袍》《情探》等,大幕戲《孝女傳》《張大千》等,折子戲《山伯殉情》等,這些都是活躍在當代內江客家舞臺上的川劇商演與座唱劇目。威遠客家民間傳統小戲源于客家戲劇小品“采茶戲”,以威遠客家方言為基礎,表現內容多以當代社會故事和民間事件為題材,以威遠石坪山區的客家山歌以及傳統客家民間音樂為戲曲基礎音調,是具有現代藝術色彩又具備客家獨有的藝術情趣的小型綜合藝術劇種。20世紀下半葉以來,威遠客家民間戲劇在不斷吸收當代民間多種音樂元素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有著內江客家特色的地方戲劇類型,并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三、內江客家音樂文化的現實意義
從客家音樂文化的根源上看,內江客家音樂文化其本質上屬于北方漢族移民文化,是客家族群在漫長的移民歷史發展中將中原漢族文化與南方遷入地民族不斷融合、再造的漢族客家支系文化。四川客家音樂文化是中原漢族音樂文化經閩粵和嶺南客家音樂文化定型積淀后遠遷西南的結果。內江客家音樂的調式以傳統漢族音樂的五聲性調式為基礎,具有鮮明的漢族音樂結構特征,其音樂旋律音調能夠被廣大民眾理解、喜愛和接受。威遠客家方言依然保留著濃郁的北方漢語音調特征,這個特征使客家民歌的演唱能夠被廣大民眾審美、理解。內江客家民歌、民謠、民諺等文化內容依然與北方漢族歌謠、諺語保持著高度的近似性,這是客家歌謠彰顯漢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對增強客家文化自信與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今,工業社會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川南內江山區的客家音樂文化也漸漸失去原有的社會環境,但是,客家人創造的音樂文化成果應該得到保護和珍視。為了保護和弘揚內江威遠石坪客家音樂文化成果,我們提倡以“研究促保護、以實踐促發展”的文化創新理念,并希望得到同仁的關注和參與,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參考文獻:
[1]曾德華.四川威遠石坪歌謠[M].北京:中國新聞聯合出版社,2008.
[2]馮光鈺.客家音樂傳播[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
[3]劉正剛.閩粵客家人在四川[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4]朱玉霞.成華客家[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5]薛藝兵.神圣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6]鄒雪姣.四川威遠石坪山歌與廣東梅州客家山歌的比較研究[J].四川戲劇,2020,(03).
[7]郭奇龍.“湖廣填四川”背景下的明清川(渝)東南漢族移民研究[D].西南大學,2020.
[8]鄒宜潔.四川儀隴馬鞍鎮客家山歌實地調查與研究[D].四川音樂學院,2022.
[9]羅鋼芹.客家民俗“鑼花舞”儀式聲音的文化符號學解讀[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0,(3):16.
[10]羅鋼芹.文化”與“藝術”的雙重表演——客家“哭嫁”儀式音樂的文化闡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8,(2): 98.
[11]賴曉芬.“公婆吹”嗩吶的歷史文化生態及客家儀式音樂功能探析[J].藝術研究,2018,(2):89.
[12]羅劍.內江“沱江船工號子”音樂的藝術魅力及地域文化特色[J].音樂創作,2017,(1).
[13]張思邈,馮亞琴.客家民歌的發展[J].藝術品鑒, 2021,(02):53.
作者簡介:
唐曉青,女,成都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