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近世“義利之辨”的詮釋理路:道之宜、羞惡、公利

2023-10-30 16:34:20張曉明
東疆學刊 2023年4期

張曉明

[關鍵詞] 日本;義利之辨;道之宜;羞惡之心;公利

“義利之辨”是儒家哲學中重要的道德范疇,從先秦儒墨之爭到朱熹、陳亮的“義利王霸”分歧,一直以來它都是一個極具張力的論題。從傳統儒家思想來看,“重義輕利”一直貫穿于“義利”的緊張關系之中,特別是朱熹在繼承儒家“重義輕利”傳統的基礎上對“義利之辨”作了進一步詮釋,引發了理欲公私之辨。于是,“重義輕利”也往往被中國學界視為探討朱熹“義利之辨”詮釋的重點。隨著中國儒學的日本化,近世的日本學者圍繞“義利之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哲學詮釋。準確把握日本近世“義”“利”的內涵是正確理解儒學日本化過程中“義利之辨”詮釋理路的關鍵?;诖耍疚膰L試在分別厘清日本近世“義”與“利”內涵的基礎上,從道、恥、公三個方面探討日本學者“義利之辨”的詮釋理路。

一、道之宜與羞惡之心:“義”內涵的展開

從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到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儒家哲學將“重義輕利”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對“義利之辨”進行詮釋。在“學無淺深,并要辨義利”[1](227)的主旨下,朱熹注解“君子喻于義”時說:“義者,天理之所宜?!盵2](201) “天理之所宜”是“君子只知得個當做與不當做,當做處便是合當如此……君子則不顧利害,只看天理當如何”,[3](701)“義”之所指在于是否合乎天理。在論說“亦有仁義而已矣”時,朱熹說:“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盵2](73、201) “心之制”是“心自有這制。制如快利刀斧,事來劈將去,可底從這一邊去,不可底從那一邊去”,[4](1220)“義”由“心”所支配并起到裁斷的作用。在朱熹的詮釋中,“義”意指在“心”的支配下使人做合乎天理之事。因此,可以將朱熹對“義”的詮釋概括為“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5](542)換句話說,“義”的內涵在朱熹思想中表現為“天理之所宜”與“心之制”兩個方面。

日本近世由于受到朱子學的影響,不少學者仍然是在“天理之宜”與“心之制”兩個方面理解 “義”的內涵。林羅山基于“義,天理也”,[7](7)“云義者宜也。義字之心乃云宜字之心也。云裁制事物使合宜也,萬事萬物之明辨,使各自猶如合適”,[8](127)闡明“義”的內涵是明辨萬事萬物并使之合乎天理。在這一學理構架下,林羅山進一步闡發了“心之制”的意涵,“心之制乃于心處明辨條理,遏制心之涌動,此云為義之心矣……云心之制喻以為斧,例如有能切物之斧,又有竹、木,即割分為二,人之心有天理自然之性,猶如割分萬物之義與不義”,[8](127)他將“心之制”理解為可以“裁制”事物“義”與“不義”的利斧。而中井竹山也從朱子學立場肯定了“天理之宜”與“心之制”的解釋,他認為:“中庸曰,義者宜也。程朱發其意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曰心之制,事之宜,曰天理之所宜,曰宜之理,釋義字確而盡矣。義者宜也。”[9](30)可見,朱熹“天理之宜”與“心之制”的內涵詮釋整體涵蓋了日本近世對“義”的基本理解。

但是,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義”的內涵,林羅山把朱熹的詮釋作了更加具體的解釋,他以《說文解字》“己之威儀也”和《禮記》“十義”為依據,認為 “義”的內涵表現為存養威儀與倫理關系。存養威儀是指行住坐臥的儀態,所謂“威儀者,行、住、坐、臥之四威儀也。行、住、坐、臥,威儀之存養云為義也”;[8](127)倫理關系即“十義”,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10](275)“以義理為義理,義也。合乎此義者所謂何也,云十義。”[8](127)從行、住、坐、臥之“威儀”和倫理關系把握“義”的內涵,林羅山的解釋讓“義”的內涵“天理之宜”與“心之制”轉向日常人倫。這種轉型在山鹿素行的思想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將“義”的內涵詮釋為“道之宜”與“羞惡之心”。

山鹿素行解釋說:“義者道之所宜而公也……道乃事物當然之道。所宜乃當中其節之則也。曰于人人當共行之道,中其節,至大至公底也,此云義也?!盵11](40)他沒有沿襲朱子學“天理之宜”的內涵,而是主張“道之宜”。所謂“道者日用所共由當行,有條理之名也,天能運地能載,人物能云為,各有其道不可違”,[12](41) “道”意指日常的法則,即“日用之條理”。換句話說,山鹿素行所詮釋的“義”就是合乎日常的法則。“義”的內涵從“天理”轉型為“道”,成為了日用之學。與山鹿素行一樣,荻生徂徠也強調“道”的意義,他將“道”解釋為“先王之道”,認為“天理之宜”與“心之制”的解釋都只是朱子學對“義”的片面誤讀。因此,荻生徂徠論述說:

義者,詩書所載先王之古義也。古之人據先王之古義以裁決事之宜焉,古學既亡,人妄取諸己臆,謂之義,非義之義也。后儒解義以宜,以裁決,皆其一端耳。其源眆于誤讀孟子,以羞惡之心為義耳。朱子曰,義者天理之所宜,以此而贊義,何不可之有。茍不本諸先生之古義,將何所取乎。禮義一類書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孟子曰,禮之禮,非義之義。傳曰,詩書義之府也??梢砸娨眩瑲v觀經傳,有禮之義者,此先王以制禮之義也。有以人臣言之者,如義以方外,大義滅親,不仕無義,及出處進退之義,是也。有以利對言者,如此章是也。易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蓋民以營生為心者也,其孰不欲利焉。君子者奉天職者也,理其財,使民安其生焉,是先王之道之義也。故凡言義者,雖不與利對言,然莫不歸于安民之仁者。為是故也,故義者士君子之所務,利民之所務。[13](85-86)

在荻生徂徠的詮釋中,“義”的內涵記載于詩、書等古典文獻中,表達的是“先王之道”,具體指的是“使民安其生”“利民”。但是,荻生徂徠的這種詮釋遭到中井竹山的激烈批判。中井竹山認為:“渠特以為一端,又以為后儒之解者,胡然而妄也。夫君子以自得之學精思深慮,以裁事物之宜。變故百端而應酬亡窮,考諸古,而不繆驗諸今而得當,則渠所謂先王之義者,自囿乎其中,豈非能畫手融會古人之神者哉。尤氏所云,詩書義之府,即程叔子所謂詩書載道之文。是已。徂來(徠)泥辭,以義限乎詩書,豈其然乎”,[9](30)如上所述,中井竹山仍然是從朱子學的學理框架下展開對“義”內涵的詮釋。不過,中井竹山也認識到“義”內涵中“道”的意義,他說:“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名為五倫,一日不可離,其道需慎重也。五倫之道,謂親義別序信之五事也”,[14](2)其中“義乃不違條理也”。[14](2)根據中井竹山的詮釋,“義”是不可違背的法則。這一法則源于“五倫”,“義”所對應的是君臣關系,所謂不可違背的法則實際就是君臣之道。因此,中井竹山所詮釋的“義”是合乎君臣關系的法則。

關于朱熹“心之制”的詮釋,山鹿素行認為:“大丈夫存心之工夫,唯在辨義利之間而已……欲云如何為義,內省而有所羞畏,處事而后自謙,是當云義?!盵15](23)與朱子學強調“心”的支配作用不同,山鹿素行將“義”解釋為一種“心”的“內省”要求?!皟仁 痹醋杂谌擞小靶邜褐摹??!靶邜褐?,義之端也,”[16](73)“羞惡之心”是“義”的開始,所以辯明“義”的內涵應當具有“羞惡之心”,從“內省”開始。對此,伊藤仁齋也注意到了“羞惡之心”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義訓宜,漢儒以來,因襲其說,而不知意有所不通。中庸謂義宜也者,猶言仁人也。禮履也,德得也,誠成也,但取其音同者,發明其義耳,非直訓也。學者當照孟子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暨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等語,求其意義?!盵17](82)在伊藤仁齋看來,傳統儒家是采用同音字的方式將“義”直接解釋為“宜”,表示“合當”之意,這種解釋方法是“發明”其意蘊,真正的儒學者應該在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等《孟子》原文中探求“義”的本義。根據伊藤仁齋的理解,他對“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的解釋是:“有所不為,羞惡之心也,達者,擴充之意,即上文所謂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是也。言擴充此心,而無所不至,是為仁義也”。[18](1)伊藤仁齋認為“羞惡之心”是不做不該做的,以此為原點進行“擴充”做應該做的才是“義”,即“為其所當為,而不為其所不當為之謂義”。[18](1)

日本近世對“義利之辨”中“義”內涵的詮釋體現了朱子學的輻射范圍,仍然是從“天理之所宜”和“心之制”兩個方面把握“義”的基本意義。但是,隨著對儒學認識的不斷深化,“義”的內涵開始轉向具有法則性質的“道”和內省意義的“羞惡之心”。這一轉變不僅顯示出日本近世對“義”內涵的多元化詮釋,而且還體現了“義利”意義的思想性變革。

二、公利與私利:“利”內涵的內外分際

在“義利之辨”中,“利”的內涵與“義”相互對立,朱熹將其解釋為“利者,人情之所欲”,[2](73)“才有欲順適底意思,即是利”,[1](228)意指“利”乃人之欲望。這種欲望表現為“小人則只計較利害,如此則利,如此則害……小人只管計較利,雖絲毫底利,也自理會得”。[3](702)其來源于“氣稟”,“蓋小人于利,他見這一物,便思量做以物事用他,計較精密,更有非君子所能知者。緣是他氣稟中自元有許多鏖糟惡濁底物,所以才見那物事便出來應他”,[3](703)“氣稟”中的糟粕、惡濁使得人會產生欲望。朱熹對“利”的闡釋主要是“人情之所欲”“人欲之私”,且由“氣稟定了”是“學力不可變化”的。[5](544)也就是說,朱熹所闡釋的“利”是任由“氣稟”糟粕、惡濁所生的私欲。于是,“義”和“利”在朱熹的思想中有著本質的區別,“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盵2](202)“義”為“天理之公”,而“利”為“人欲之私”,也就是說,“義”“利”內涵的本質在于“公”“私”之別。何謂“公”“私”,即是“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盵1](228)在朱熹“義”“利”內涵的詮釋中,“義”是通過“心”的支配使之所做合乎“天理之公”;“利”是任由“氣稟”糟粕、惡濁所生之私欲。因此,朱熹對“義利之辨”的詮釋是將“義”與“利”看作相互對立的關系,并引發“天理”與“人欲”的對峙。換句話說,“義”即是“天理”,“利”即是“人欲”,而朱熹道德哲學的本質就在于對人情欲望的超越,[19](81)表現在“義利之辨”中便是“重義輕利”。

但是,在林羅山看來,“利有二義,所惡則利欲利害利財之類也,所好則義理之利也,因民之所利則利之,又事之所宜,謂之利不可不擇焉。”[20](924-925)他將“利”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令人厭惡的利欲、利害、利財;另一方面是為人喜好的義理之利、利民之利,即私利與公利之分。因為林羅山認為:

子罕言利,孟子不言利,然孔子為政則曰富庶,孟子論王政則曰井田,細之至于曰五母彘五母雞不可曰不言利也,若不然與王衍曰阿堵物何以異哉。孟子不然,圣人亦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所謂以義為利者是歟。故圣賢之言,利不為私也,不為桑弘羊也,不言利為公也,不為王衍也,圣賢或言利或否否者,常而言者少,故曰罕言利,以其有害故乎。有聞于列者揖進曰乾四德之有利,何也。與向所說異歟同歟,果同于以義為利歟。[20](404)

雖然“利”有弊害,但孔子所言“富庶”,孟子所語“井田”等皆屬“利”之范疇。不過,林羅山以為孔孟所言之“利”乃是以義為利、乾卦四德之利?!洞髮W》所謂“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21](15)《周易》“乾卦”曰:“利者,義之和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22](3)于是,林羅山以《大學》《周易》為依據,將“利”的內涵分為了公利與私利。

這種公利與私利的區分也得到了山鹿素行的認同,他認為:“利者己之所欲而私也”“任己之情欲,此行不應廣及人物。出一人之私,是云利也,”[11](40)而且“欲云如何為利,內縱欲而外從其安逸,此當云利。”[15](23)山鹿素行意指“利”是在安逸中放縱私欲行為,即為私利。同時,他又解釋說:“太史公注書好利之弊。只好利乃誤也,忘義與欲得也。好利乃人情也,故忘義有失??鬃釉品庞诶卸嘣埂H衾颂煜轮?,與天下共時則可也,與天下共此則為義。”[12](41)換言之,如果“利”是為了滿足天下人的需求,與天下共贏,山鹿素行認為這才是“義”,即為公利。荻生徂徠也強調要“利民”,他解釋說“義利之辨,先如以為孟子開卷第一義。夫舜之三事,利用厚生居其二。文言曰,能以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故圣人之道,利民為先,道而無所利,豈足以為道乎。故雖孟子亦以安富尊榮為言,而此章首辨義利者,說之道也。”[23](4)由此可見,是否有利于民、有利于天下,成為林羅山、山鹿素行、荻生徂徠在詮釋“利”的內涵時公利與私利的內外分際。不過,林羅山、荻生徂徠的詮釋中強調的是“利”對“義”的涵攝意義,而山鹿素行則提出了公利即是“義”的觀點。中井竹山也主張“利”即是“義”,他指出,“商人之利乃士之知行,農之作德也,皆義而非利”,[14](2)他也承認“利”對“義”的涵攝意義,他認為:“故不以利為利,若成上下皆利,是即以義為利也。”[24](40)

然而,“以義為利”這種公利詮釋背后的學理依據卻遭到伊藤仁齋的猛烈批判。他認為:“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是亦以利心言之者也。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夫君子之行道也,惟義是尚,而不知利之為利也。茍有以義為利之心焉,則其卒也莫不舍義而取利也。蓋戰國之間,陷溺之久,人皆悅利,而自王公大人,以至于庶人,惟利之欲聞,故雖被服儒者,每憂其術之不售,必以利啗人,所謂生財有大道,又曰,以義為利,蓋用此術也?!盵18](82)根據伊藤仁齋的解釋,“以義為利”仍然在論說求利之心,它與《孟子》崇尚仁義的觀點扦格不入,因此《大學》所謂“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皆是求利之術。不過,他也指出:“言利則害義,然利國利民之事,則不可不言焉?!盵25](129)由此可見,雖然伊藤仁齋的詮釋強調了“利”所產生的弊害,強烈反對“以義為利”的觀點,但是他還是將“利”分成了公利與私利。

整體來看,日本近世“利”的內涵是強調利國利民之公利,反對利己之私利。在這一詮釋基礎上形成了“利”內涵下公私對立的內外分際。但是,三宅石庵的詮釋卻有些離經叛道,他認為:

若純一之仁義則無利欲之心也,若利欲之心甚焉則無仁義之心也。故圣賢君子,仁義之心純一也。為中位者,仁義之心各有一方,又若如此隨意云惡之利欲之心亦各有一方,此處為學問之事也,此處為用功夫之事也。若見世上人人皆有義理之心者也,則可隨意為善事也。故有利欲之念也。由此二條內,易強引于利欲之念方。縱使如此世上之人,皆濁如塵,而此方之利不為彼方之義抑,彼方之利亦不為此方之義抑,此亦勢均之中,塵乃濁,若此一拍子錯,則危矣。一人之心有此,一方之心思義理,一方之心思利,則易為利強引,難回義理之方,此甚危也。故修身之人,不可不以仁義之心,活用利欲之念。治國之人不可使利心流行,而當使仁義流行于世上。而胸中仁義與利欲相戰不可不用功夫甚也??v如子夏之賢者有此病,亦當謹慎用功夫也。[14](10)

三宅石庵將人分為圣人君子與普通人,圣人君子的內心只有仁義,純正如一,而普通人的內心則各有一半仁義之心與利欲之心。因此,他主張普通人要維持內心仁義與利欲勢均力敵的關系,就要活用利欲使仁義盛行于世。在三宅石庵的詮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利”與“義”并存于人心,且達成了對立統一的關系。但是,他也意識到需要慎重活用利欲,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三宅石庵對“利”的詮釋完全不同于程頤“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的觀點。因為,朱熹解釋說:“圣賢之言,所以要辨別教分明。但只要向義一直去,更不通思量第二著。才說義,乃所以為利。固是義有大利存焉,若行義時便說道有利,則此心只邪向那邊去。固是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后其君。才于為仁時,便說不遺其親,為義時,便說要不后其君,則是先有心于為利。圣賢要人止向一路做去,不要做這一邊,又思量那一邊。仲舒所以分明說不謀其利,不計其功?!盵4](1218-1219)朱熹認為,人若秉持仁義則無須思量利益;但若在踐行仁義時便有追求利益的動機,則只會讓人唯利是圖,因此他主張“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2](202)人心遵循天理,不求“利”而“利”自來,追求人欲,求“利”而得“害”。于是,“義”與“利”的緊張關系在“義”的主導下達成了統一。在朱熹看來,在沒有秉持追求利益的動機下,自然會獲得利益。這一詮釋雖然讓“義”與“利”達成了統一關系,但最終目標仍然是要通過消滅求利之心來達到仁義之心,本質上仍然屬于“重義輕利”的范疇。而三宅石庵肯定了圣人君子的仁義之心,同時還從普遍意義的立場進一步闡發了人內心“義”與“利”的辯證關系,他主張維持仁義與利欲勢均力敵的緊張關系,并通過慎重使用利欲達到推廣仁義的目的,其實質是義利并重的思想。

三宅石庵強調仁義與利欲平衡的目的是嘗試通過對“利”的詮釋實現追求利益的正當化和合理化。換句話說,三宅石庵所追求的利益是正當和合理的利益部分,這部分利益是仁義之心的體現。因此,日本近世對“利”內涵的詮釋兼具公利與私利的內外分際,這既是對朱子學“重義輕利”的反思,也是儒學日本化的重要體現。

三、“義利之辨”的詮釋與道、恥、公之理路

從朱子學“義”“利”的內涵來看,始終貫穿于朱熹“義利之辨”詮釋中的是“重義輕利”的思想。隨著朱子學在日本近世經過接受、批判與再闡釋的動態發展后,a“義利之辨”的思想變革成為探討儒學日本化的重要課題。換言之,在明確了日本近世“義”“利”的內涵后,需要進一步把握近世學者對“義利之辨”的詮釋及內在理路。關于“義”“利”內涵的理解,日本近世由朱熹“天理之宜”“心之制”“私欲”轉向“道之宜”“羞惡之心”“公利”,這一轉向標志著日本近世思想的變革。那么,是否意味著日本近世“義利之辨”的哲學詮釋已經超越朱子學“重義輕利”的思想范疇呢?

在朱熹對“義利之辨”的詮釋中,“義”“利”的緊張關系源自“天理”與“人欲”的對立。其中“天理”決定了“義”內涵本身就具有普遍原理的道德屬性。但是,在日本近世語境中,“道”從原理性上取代朱子學的“理”決定了“義”的內涵。而在朱子學的哲學結構中,“道”具有人倫事物的“理”與共同道路、規律兩方面意思,大致等同于“理”,但它又是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之間的“實理”,是仁義禮智信之“五?!?。a可以說朱子學中“道”既是“義”之“實理”,亦是“義”。雖然“義”在日本近世儒學中仍然屬于絕對的道德范疇。不過,當“義”內涵的原點由朱子學的“天理”轉向“道”后,其原理性的內在理路也發生了異質性的變化。因為,在日本近世“道”與“理”是體用關系。對此,山鹿素行認為:“道乃事物應接之間當行之義,其條理不紊也。直指理謂道,是與程說道即性也之所云同。凡理乃道之用也。故曰道,其間有其條理也,道充于當行之處,理乃其條理之極也。若有物則有其道,其道以條理來也。君臣父子是物也。若有此物,當須有其道。有其道時,詳究其理,盡其極,行其至善,是有條理也。故道理一致而不可混合其分,唯理在思之,道在行之,所據其本少有差異也……愚謂,道與理尤有差,混合曰道理可也,指道曰道理不可也。”[26](399)在山鹿素行的思想中,“道”是事物之條理,而“理”是條理的極致,從二者的體用關系可知“道”具有的原理性特質。這種原理性特質也體現在荻生徂徠的“先王之道”中,他說:“道者統名也,以有所由言之,蓋古先圣王所立焉,使天下后世之人由此以行也。辟諸人由道路以行,故謂之道。自孝悌仁義以至于禮樂刑政,合以名之,故曰統名也。”[27](55-56)對此,王青將荻生徂徠的“道”解釋為自孝悌仁義到禮樂刑政等制度、文化的總稱。[28](50)換句話說,荻生徂徠的“道”涵蓋了孝悌仁義、禮樂刑政等內容。所以,“先王之道”的本質就是圣人制作的原理,它特指人所遵守的社會規范。這與山鹿素行的“道”極為相似,山鹿素行闡釋說:“道者,天地、人物、事上、日用之間,所共由當行,其條理之謂也……言道乃通上下事物,有天地之道,有人之道,有事物之道,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故道無所不在,物中無所不有?!盵27](384-385)“道”是在天地、人物、日用中運行的條理,在社會生活中起到規范、法則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之條理。實際上早在林羅山對“義”內涵的詮釋中就已經顯現出對社會規范的關懷,龔穎將其解釋為具體事物的條理、事情的道理。[29](77)而中井竹山則將“條理”視為君臣間的規范。由此可見,“道”在日本近世既具有原理性,又是人所遵守的社會規范。因此,“義利之辨”的詮釋必須合乎“道”,即“道之宜”。

“義”作為“道”的原理性及社會規范的體現在日本近世被認為肇始于《孟子》“四端之心”中的“羞惡之心”。朱熹將“羞惡之心”解釋為“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2](202)林羅山繼承了朱熹的解釋并論說:“羞乃讀作恥,惡乃讀作憎。云恥吾之不義、不善,憎人之不善。”[8](129)“羞惡”乃以自我之不義、不善為恥,以他人之不善為憎。對于林羅山而言,“義”不僅表示對自我不善的羞恥,而且顯示出對他者不善的憎惡,即自他與羞恥、惡憎的雙重意義?;诖?,山鹿素行將“義”的內涵闡發為內自省而有羞恥,外處事而需自謙,他認為:“欲云如何為義,內省而有所羞畏,處事而后自謙,是當云義?!盵15](23)于是,根據朱熹、林羅山及山鹿素行的詮釋很容易產生《孟子》中“舍生取義”的結論。但是,在分析越王勾踐雪恥復國時,山鹿素行又認為:“然越乃大國也,國滅臣戮乃大事也。清國之恥正先祖之功,祭廟祖祖乃大義也。至于勾踐之身,小也,至于其辱輕也,至于其之所役微也”,因此“古人云,君子不忍恥以立名,烈士不隱惡以濟難。云心,唯今目前忍恥而后立功,隱惡而末欲得大功,非君子烈士之上事也。是論義與利之謂也。然若有心云欲答心如何,只當此有勇士之本意。然事有大小,義有輕重,以是較了,當云從其宜究理……如此之所,當究義利之論。然無大小之分后無輕重之考,欲云忍辱之事,非君子烈士之本意?!盵15](23)按照“義”內涵的詮釋,雖然“羞惡之心”要求人要“舍生取義”,但是山鹿素行主張“義利之辨”要有大小輕重之分,如果面對的是國家興亡,社稷存覆的“大義”,則應當效仿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最終雪恥復仇;而如果沒有大小、輕重之分則不能忍辱負重,應當舍生取義,這才是君子、烈士的本心,也即“羞惡之心”。換句話說,“羞惡之心”在山鹿素行的詮釋中包含了根據“義”的大小輕重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雙重意涵。這一意涵正是伊藤仁齋所詮釋的當為與不當為,“為其所當為,而不為其所不當為之謂義”。[18](1)不過,伊藤仁齋還主張以“羞惡之心”為原點進行“擴充”。由于“羞惡之心”從個體道德“擴充”為整體社會規范,所以“義”的內涵在近世武家社會結構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意義。這種普遍性意義一方面表現在幕藩體制下垂直的上下關系;另一方面表現在士農工商四民階層。武士道是日本近世最具代表性的道德規范,既是君臣關系遵循的法則,也是武士階層的道德規范。換句話說,“義”在武士道中是武士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而“羞惡之心”則表現為武士的羞恥感,在文化語境中被稱為“恥”(ハジ或者恥文化)。對此,新渡戶稻造也指出武士的羞恥感源自《孟子》“羞惡之心”。[30](78)然而,山鹿素行強調,在大義面前武士必須忍受恥辱,反之則舍生取義。所以,“恥”作為武士道從“羞惡之心”抽取的道德規范與“義”之間相互作用。

關于“義”與“恥”的關系,日本近世最具有代表性的爭論就是“赤穗四十七義士的復仇事件”。a對于這一事件,一方面以林鳳岡、荻生徂徠為代表,他們認為復仇事件是遭受恥辱且不義之舉,其中林鳳岡以為:“偷生忍恥,非士之道也”;[31](2)荻生徂徠也指出:“長矩一朝之怒,忘其祖先而從事匹夫之勇,欲殺義央而不能,可謂不義也。四十有七人者,可謂能繼其君之邪志也,可謂義乎。”[32](7)另一方面以室鳩巢為代表,他認為:“諸士舍生取義,雖事之大小不同,然其所以重君臣之義”,[33](10)贊譽四十七義士是舍生取義之舉。如上所述,在山鹿素行的詮釋中,是否忍辱負重與“義”的大小輕重相關聯。而圍繞“赤穗四十七義士的復仇事件”所展開的爭論則是個人恥辱與國家大義的沖突。但是,這些論述的本質是國家之義與個人之恥的爭論,即公私之辨。

在朱子學中,“義利之辨”本來就引發了公私的爭論,“義”為“天理之公”,而“利”為“人欲之私”,“義”“利”之間的緊張關系意味著公私之間的對立和排斥。但是,關于日本的公私之辨,溝口雄三先生認為公與私既不對立也不排斥,同時也不對等,私是位于公之下,從屬于公而其存在又得到承認。[34](244)日本近世三宅石庵對“義利之辨”的詮釋就是溝口雄三先生所言之典型。不過,在溝口雄三先生這段結論的背后仍然有一個重要問題有待厘清,那就是位于公之下、從屬于公的私當中是否還存在另外一種關系,是否所有的私都能得到承認?“利”的內涵是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從“利”的內涵來看,日本近世強調公利,公利意指林羅山的“義理、利民”、山鹿素行的“利天下”、伊藤仁齋的“利國利民”、荻生徂徠的“利民”,但是,他們又反對利己之私利。于是,在“義利之辨”的“利”內涵中形成了另外一種公私關系,即公利與私利。位于“利”中的公利是得到承認的,而私利仍然是遭到批判的。這意味著在日本近世私位于公之下,從屬于公的同時,在私當中還存在一種公私關系。亦或可以說,當日本近世通過公私來詮釋“義利之辨”時,公具有雙重性特質,它既指“道之宜”,合乎公共的法則,即“義”,也指利國利民之公利。

綜上所述,在日本近世“義利之辨”的哲學詮釋中,“義”是“道”的原理性及社會規范的體現,并肇始于“羞惡之心”,它與“恥”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適應近世武家社會的道德規范——武士道;“利”有公利、私利之分,在“利”的領域下公利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認,而私利則仍然受到批判,于是在“利”的內涵下形成了另外一種不同于朱子學的公私關系。這一詮釋理路從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學對“理”的依賴性,通過對“羞惡之心”的闡發建構了“義”與“恥”的聯系,形成了適用于武家社會的道德規范,并從學理上承認了“利”內涵下公利的合理性。日本近世對“義利之辨”的哲學詮釋超越了朱子學“重義輕利”范疇,體現了儒學日本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異質性的本土思想的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色噜噜中文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在线国产91|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成人综合网址|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色视频日本|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毛片久久久|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日本精品影院|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天天综合网在线|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www|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欧美激情综合| 国产导航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97在线碰|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在线播放国产99re| 99草精品视频| 国产99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aⅴ| 永久毛片在线播|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91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夜色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久久伊人色|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视频影|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成人www|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