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根 趙寶星
[關鍵詞]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鞏固脫貧成果;鄉村全面振興
一、研究緣起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1](14-21)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曾指出,脫貧、小康社會、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我國的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正如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中指出的那樣,非“一元現代性”而是“多元現代性”。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其余現代化的基石,因此在開啟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就毋庸置疑地擺在重要位置。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統一,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鄉村振興,是“三農”領域在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時所需達到的狀態。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是我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將會為地區內其余領域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有利于維系邊疆的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進一步解決。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產業振興將會帶動鄉村經濟社會全方位、全領域、全面的振興,即“多元振興”,而非“一元振興”。進一步孵化脫貧攻堅時期所培育的產業,可鞏固脫貧成果,堅定產業基礎,并為促進鄉村振興夯實發展動力。可見,推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進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我國部分學者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通過技術或制度的創新,使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產業邊界變得模糊,同時出現一體化發展趨向并最終實現對農村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的優化。[2](43-49)在此基礎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應在產、加、銷環節的基礎上,將農村休閑娛樂、餐飲等其他第三產業形式有機融合進來。[3](28)鄉村產業融合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本質上是一致的,其內涵一般可認為是鄉村產業之間相互滲透和交叉重組的方式,促進以農業為中心的產業鏈的延伸,并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的發展業態。在黨的十九大之后,學界開始從鄉村振興的視角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開展研究。部分學者在民族地區扶貧經驗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扶貧實踐對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及文化振興方面的啟示。[4](158-164)還有部分學者提出通過構建起“親貧式”增長的發展理念和機制,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并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5](87-91)通過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促進鄉村產業融合進而推動振興。
然而,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中,多數以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產業融合為研究對象,對東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產業融合研究稍有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東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分析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面臨的困境,并探尋破題路徑,以期推進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并總結東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規律,為其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的產業發展提供實踐借鑒。本文中所指的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主要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二、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面臨的困境
(一)鄉村產業間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第一,鄉村各產業自身的發展有限且產業間耦合程度淺。目前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發展主要依靠農業,尤其是種植業。從總播種面積維度看,2018年總播種面積37.38萬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5.17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94.09%。從總產量維度來看,2018年農作物總產量為178.60萬噸,其中糧食作物總產量147.26萬噸,占總產量的82.45%。[6](123-126)可見,糧食作物仍然是農業產量的重要支柱。然而,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農業相對單一的種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發展的風險。農業發展風險指數的提升,勢必阻礙鄉村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鄉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方向。但如今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的主要形式采取的是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且第二產業僅限于農產品初加工。而鄉村第三產業即主要是鄉村旅游發展水平有限,基礎設施建設是其薄弱環節。
第二,鄉村產業生產要素整合與開發程度有限。一方面,土地要素未充分利用。土地生產要素是農村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農業實現規模效應的基石。此處所指土地生產要素不僅指耕地,還包括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以及宅基地等用益物權。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人力資本外流,外出人口宅基地上所建房屋閑置、院內土地日漸荒蕪,未能有效利用。同時,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內大部分農戶間都是私下進行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轉租人所承租的土地分布較為分散,農機優勢及效能未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科技生產要素融入程度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但科技作為生產要素在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農業發展過程中運用有限,知識、數字等新型生產要素在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融入不足,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而“互聯網+”農業多數停留在農產品銷售領域,在農產品生產、加工、管理等領域涉及較少。如,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多采取線上銷售的方式,而線上銷售則主要依托微信進行銷售,導致農產品線上銷售層次較低,覆蓋面及推廣面有限。
(二)鄉村產業融合經營主體有待深入培育
第一,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升。2018年,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1萬大關,其中家庭農場有4307戶,約占全部農業經營主體的40%。其中,延吉市朝陽川鎮谷祥瑞種植專業農場等41個家庭農場被認定為州級示范家庭農場。[7]雖然家庭農場發展有長足進步,但其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由于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及老年人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土地通過租賃的形式逐步流轉、集中至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經營者手中,使土地規模化經營得以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隨著農業技術的革新,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農機設備及農產品加工設備更新,如今在農忙時期所需雇傭勞動力的數量相對設備更新前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輻射效應。同時,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發展思維理念有待重塑。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經營者有“單干”思想,合作發展及品牌發展的思維尚未形成。
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發展能力有限。2019年, 延吉市宏瑞苗木培育等4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認定為州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8]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向好發展態勢。但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大部分鄉村人力資本外流嚴重,將承包土地流轉至合作社的小農戶多為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使得農民種植合作社中實際勞動力未有實質性增加。而養殖業合作社相對種植業合作社而言,其抵御風險能力相對較差,穩定性有待提升。同時,專業合作社領辦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在市場營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經驗有限,對市場預期無法及時做出準確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對專業合作社的綜合發展能力產生影響,并會進一步影響專業合作社整體增收,以及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促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三)鄉村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亟待健全
第一,利益聯結機制較為松散。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經營主體之間多數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由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政府為主體間的聯結提供平臺。2018年末,全國共有1095戶國家級龍頭企業,其中吉林省42家,約占全國總數的3.8%。聚居區內4家,約占全省的9.5%,占全國的0.4%。2018年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6710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345家,龍頭企業約占總數的5%。[9]整體來看,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龍頭企業綜合實力有限,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較少,有待進一步發展。相對于合作社、種養大戶或小農戶而言,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使龍頭企業在利益聯結機制中占據有利地位,一定程度上導致利益聯結機制中主體間的地位不平等,進而增加了農民權益受損的風險。同時,較為粗淺的利益聯結形式,其破裂的幾率也大為增加,因而對持續增加農戶收入產生一定的隱患。
第二,利益聯結形式相對單一。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的利益聯結形式多數采取訂單農業,即龍頭企業向農戶發送訂單,農戶完成訂單內容再由龍頭企業收購。而訂單農業的利益聯結模式屬于較為粗淺的利益聯結模式,僅為簡單連接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合作形式,未能在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在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常見的訂單農業發展中,農戶多數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為龍頭企業提供初級農產品,并不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龍頭企業承擔加工及銷售環節的工作,而農產品的附加值則主要產生于加工與銷售環節,因此農戶僅能實現保底收入,未能充分享受到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對促進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居民增收產生影響。
(四)鄉村產業融合基礎設施需提質升級
第一,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提質升級。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傳統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基礎設施兩個方面。目前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基礎設施有待提質。一方面,水利設施建設有待更新。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水利工程建設相對較早,水利設施老化程度嚴重,水利設施有待更新。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耕地面積38.92千公頃,其中水利灌溉面積為6.14千公頃,占有效灌溉率為15.78%,低于吉林省及全國平均水平。[6](113、121)另一方面,農村道路建設有待提質升級。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村內多數為3米寬的水泥道路,使得大型車輛通行較為困難,直接影響農村物流運輸。同時,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農業在播種、施肥、收割等流程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但是由于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基本地理格局為山地、半山地,因此機耕路建設有待提升。
第二,支持服務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一方面,農業科學技術支持服務渠道需拓寬。經過實地調查發現,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大部分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有學習科技發展產業的迫切需要,但農技推廣中心一般延伸至鄉鎮一級,獲取技術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在獲取農技知識時,部分小農戶主要依托于書籍。而朝鮮族農戶在閱讀、理解漢語書籍時存在一定困難。因此,要開拓多種渠道促進農戶切實掌握農業技術。另一方面,金融支持渠道有待拓寬。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鄉村中需貸款融資的主要群體是種養大戶與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雖然其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能夠提供的抵押物有限,這使得貸款金額有限,不能完全滿足發展需要。同時,融資渠道基本為銀行貸款,未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等資金,未能有效集中各方力量并形成發展合力。
三、構建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機制
(一)鄉村產業生產要素開發機制
第一,數字化發展促進農村電商及智慧農業新業態的形成。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基礎上,提出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2020年,聚居區內電商網絡零售額已經突破百億大關。[10]可見,聚居區內電商尤其是鄉村電商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因此,要根據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的實際情況推進電商縱深發展,構建“村收集、鄉錄入、縣推廣”三位一體的電商平臺建設,實現對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電商平臺中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同時,利用網絡技術與時俱進地采取直播“帶貨”的形式轉變農產品銷售方式。第四次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利用好第四次產業革命的代表性技術即大數據、云計算等在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農業領域的開發利用,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至農業產品流通環節,[11](11)推動“互聯網+”農業的普及,進一步推進智慧農業建設。
第二,深度挖掘朝鮮族特色文化與紅色文化等人文資源。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展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并“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12](9)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是少數民族地區與革命老區,具有獨特的人文資源優勢。因此,應當重視對朝鮮族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要利用好長鼓、象帽等朝鮮族文化標識及長白山、海蘭江等地理標識創建農產品品牌,形成有朝鮮族特色的鄉村文創品牌,為鄉村旅游提供高質量旅游產品。同時,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遺留有如圖們市石峴鎮水南村鳳梧洞戰跡地等遺址遺跡,并且革命遺址遺跡多分布于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地區,為開發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紅色旅游提供了充足資源。因此,在開發鄉村旅游時,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應當以朝鮮族特色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為合理內核,以民俗村與革命遺址遺跡為載體,開發多元化鄉村旅游線路,使鄉村旅游成為盤活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資源的催化劑,進而使朝鮮族文化及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促進鄉村產業內涵式發展,并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奠定精神基礎。
第三,推動自然資源向自然資本的轉化,實現聚居區產業的生態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13](403)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應利用好自身資源優勢,走有東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一方面,將生態環境作為生產要素融入到鄉村產業融合。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因此可在保障生態主體功能區不受破壞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構建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推進綠色興農。另一方面,要探索推進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14](126)挖掘自然資源的教育功能,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通過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形成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的思維觀念。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能夠為進一步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奠定思想基礎。同時,推動傳統發展方式向綠色發展方式轉變,可實現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實現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生態化發展,助力當地居民綠色增收,進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二)經營主體培育機制
第一,推動經營主體思維的轉變。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融合的關鍵在人,即鄉村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因此,要大力培育、發展壯大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78-86)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首要任務是解放思想,改變既往傳統觀念。因此,聚居區可在種養大戶有意愿聯合的村子進行試點,用聯合發展的實際成效改變既往傳統孤立的發展觀念。在聯合發展過程中,村委會甚至鄉政府主要負責為種養大戶合作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種養大戶聯合形成農業發展共同體,并組織種養大戶在自身所能承受的工作量范圍內,協商確定種養面積、地點等具體事宜,并嘗試統一村域或鎮域內種養大戶的品牌并注冊商標。但是,政府部門需揆度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諸村的具體實際,在重視種養大戶與小農戶之間有效銜接的基礎上,秉承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推進經營主體發展共同體建設。在品牌化發展方面,應當立足聚居區位于長白山山脈的區位特點,以長白山為地理標識,打造“長白山”系列品牌。同時,還可以推進延邊黃牛、延邊大米、延邊蘋果梨等“延”字頭區域性公共品牌建設,推進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品牌化發展,切實提升鄉村產業商品的附加值,進而促進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第二,增強合作社綜合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16](147)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應當注重推進種養大戶聯合,形成農業發展共同體。并在此基礎上推舉種養大戶中有組織能力、有威望的人作為合作社的領辦人,進而實現村域內甚至鎮域內的土地、技術、機器設備、人才等多種資源的整合。通過經營主體間聯合,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整體穩定;注重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種養大戶與小農戶之間的聯合,構建利益共享共同體、風險共擔共同體。同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與龍頭企業或高校進行對接,實現技術、管理經驗等發展推動力;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時在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基層進行推廣,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媒介的輻射能力,切實增強帶動發展的能力,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內生動力。
第三,以政策支持引導龍頭企業發展。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尤其是財政支持、稅收支持、金融扶持等政策,組建“政策包”,發揮政策協同效應,進而促進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龍頭企業的發展。同時,利用好市場力量,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培育,為進一步實現“精致二產”夯實經營主體基礎。[17](7)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建設行業標準,通過行業標準的建立實現區域內相關產業規范化發展。出臺政策支持龍頭企業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的大中型項目的落實,尤其是要涉及多產業的綜合型大中項目,如以農業為基礎,第二產業為支撐,以旅游為主要手段的發展項目。同時,通過中央財政涉農專項資金以及扶貧專項資金的投入,通過杠桿效應撬動社會資本流向龍頭企業,拓寬龍頭企業的融資渠道,實現財政支持的效益最大化,進而實現以龍頭企業帶動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產業及居民的發展,促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三)鄉村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
第一,構建新型股份合作機制。構建適合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實際情況的股份合作機制,是筑牢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13](399-400)因此,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可依據自身實際先行先試,在明確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切實保障宅基地資格權與農戶房屋的財產權不受損害,積極推進宅基地與農戶房屋的使用權的利用。通過宅基地、農戶房屋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及村集體所有資產入股龍頭企業,與龍頭企業構建起利益命運共同體和風險共擔共同體,進一步形成發展命運共同體。緊密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結關系,實現各經營主體之間共贏發展。與此同時,集體的用益物權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第二,打造統分結合的訂單農業合作機制。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應當秉承“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的原則推進合作機制的構建。“統”主要是集中經營、規模經營,但是規模經營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因此,不僅要集中,更要適度。這不僅能夠保障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還能實現農機效能發揮最大化,實現勞動力、土地、農機等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分”主要是指分散經營的庭院經濟。這主要是利用長期外出務工農戶庭院內的土地,將土地劃分成小塊,并出租給城市居民,打造真實版的“QQ農場”,形成以庭院經濟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發展新業態。
(四)服務支持體系發展機制
第一,加大人才培育與引進力度,以人才振興支撐產業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靠人才、靠資源”,“要著力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18](142) 因此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要注重人才培育與人才引進相結合,但要秉承“培育為主,引進為輔”的原則。首先,利用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地方高校,如延邊大學著力進行少數民族人才,尤其是朝鮮族人才的培養,并在培養人才時注重對其服務地方、扎根“三農”的價值理念的樹立。其次,利用地方高校推進對農民的繼續教育。“扶貧+扶智+扶志”將實現“造血式”內生性發展,[19](64)而實現內生性發展的關鍵是要對聚居區內農民進行“智、志”教育。利用延邊大學以及職業技術學校推進農民的繼續教育,尤其利用延邊大學少數民族教師的語言優勢,對朝鮮族農戶進行有效的繼續教育。最后,推動鄉村人才引進。通過返鄉創業、招才引智及大學生村官等方式引進人才,尤其注重對朝鮮族人才的引進,并及時為引進的人才提供相關配套服務,完善配套服務體系,使引進的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下。
第二,注重科技引領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一方面,注重農業科技研發。地方政府要依托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地方高校與地方龍頭企業,根據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農作物與養殖動物新品種培育及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研發。另一方面,依托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通過龍頭企業與高校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并以此為農業科技推廣途徑,通過以“龍頭企業或高校+專業大戶/合作社+小農戶”的農技推廣機制為載體,促進農業科技的縱深推廣,推動農業科技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從根本上構建農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第三,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升級。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應當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優化改善地區交通環境和條件等,[20](106)為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拓寬融資渠道。首先,更新農業水利建設。有充足水源進行灌溉是保證糧食產量穩定的基本前提之一。由于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因此要將建設資金向水利設施建設適度傾斜,推動水利設施建設。其次,持續推進機耕路建設。在雨季,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山區、半山區的機耕路成為“水泥”路,不利于農機設備的正常運行,也不利于運輸畜牧等農產品。因此,可利用部分集體經濟收益及國家涉農財政支持,逐步完成機耕路及村內道路的養護與升級。最后,加強農村內道路建設。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內道路多為3米寬的水泥路,因此應當適度加寬、加固村內道路建設,借此保障鄉村物流通暢,最終實現農產品及時銷售,實現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內鄉村居民收入實質性增加,促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總而言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鄉村振興不僅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過程,更是全方位、全領域、全面的振興。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通過穩固第一產業、精細第二產業、做活第三產業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進而促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為鄉村振興奠定物質基礎。同時,通過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文化、鄉村人才、鄉村生態等多方面振興,最終實現東北邊疆朝鮮族聚居區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