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其
摘?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以L縣為例,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經濟的發展,導致了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于宜居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愿望也在逐漸增加。在今天,L縣城區域主要由商業圈、經濟開發區、生活居住圈、園林公園等模塊構成,城區內的城市規劃已初步成型。在此基礎上,如何提升城市生態規劃,實現綠色居住環境、交通便利、防止城市內澇等目標,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生態環境與城鄉規劃需要依靠合理的城鄉生態規劃設計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以當前L縣城的城鄉生態規劃為基礎,通過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目前生態環境的現狀,通過查找國內外文獻資料,提出適合本土自然地理位置、氣候等因素,改善縣城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帶來良好舒適的居住環境的幾點意見建議,更好地推動縣城區域內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城市生態規劃;宜居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10
1?L縣城區位簡介
(1)位置與交通。L縣城隸屬德州市,東與濟南市商河縣毗連,西距德州50公里,南距濟南60公里,北距北京300公里、天津200公里。距離市區和省會地理位置優越,對外交通便利。臨邑縣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3421人,轄8鎮1鄉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2)氣候與環境。L縣位于東經16°41′46″至117°03′16″,北緯36°59′45″至37°31′34″,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春季干旱少雨,天氣多變;夏季炎熱多雨,濕度大;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2.6℃。
通過地理位置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分析,該縣城四季分明、區位條件優越,具備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及優勢。
2?城市生態規劃視角下的L縣的城鄉規劃現狀
2.1?城市社會生態系統背景下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依然嚴重
農村的多數青年會選擇留在縣城就業、購房、子女上學。隨著縣城人口越來越多,導致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資源越來越少,利用率越來越高,對于城市生態系統而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越來越大。城市生態規劃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在空間布局上的一種有效手段,生態環境規劃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集中體現。隨著年輕人的不斷涌入,縣城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保證其經濟收入。為使經濟、社會、環保和諧發展,應該對城市的生態系統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2.2?在城鎮化進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經濟、輕環保”的情況,導致了環境污染問題加劇
L縣在早期城鄉規劃上沒有將生態環保問題考慮進去,導致規劃不能跟上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經濟開發區、工業區等化工企業離人們生活居住的地域較近,工業化發展加速的大背景下,若工業企業不能對工業廢氣、廢水進行有效處理,仍然會導致嚴重的空氣及水資源污染問題,對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引領,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將來的經濟發展之路。環境的危害還表現在空氣二氧化硫超標、霧霾以及沙塵暴等天氣,影響城鎮居民正常生活。自藍天保衛戰打響以來,政府出臺一系列的環保措施,鼓勵企業降污節能,經濟環保兩手抓。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改善城區內空氣環境質量。重新規劃縣城以外的土地資源,遷出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達到環境與資源的均衡目標,表明了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利用環境規制體系、實施節能減排等措施來降低污染物排放,促使企業合理高效利用資源,推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3?L縣的園林綠化現狀
城市綠化是指在城市中的土地資源上植樹造林、種草種花,在街道兩側或者城市公園、社區內的空地上,在人們生產活動區域進行綠化,既起到城市美化點綴的作用,又可以吸收城市排出的二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用來改善空氣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以L縣城為例,城市園林綠化規劃主要包括:街道綠化與日常維護、小區建設綠化率達標、城區內各個公園綠化布局和規模、鄉鎮閑散土地育苗種植項目等。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實施,L縣城綠化初見規模,主要苗木種植面積還是集中在鄉鎮整合的閑散土地等土地資源種植較多。縣城園林樹木種植少,起到點綴作用大,凈化空氣質量的作用微乎其微。相較于大城市而言,縣城區域沒有植物園等大型森林公園,多起到為人們日常休閑、散步等作用。在縣城中存在居住環境較差、土地資源緊缺等問題,在過去的城市規劃中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城市建筑建設的行為導致城市公共綠地用地緊張、綠化面積少,這不符合現代人對城市環境的要求,因此政府也在不斷地加大對現有城區綠地的投資力度。
3?L縣城當前的城鄉生態規劃存在的問題
3.1?公眾參與度低
在城鄉生態規劃的過程中,我們要秉持以人為本的中心理念,公眾參與會發揮十分關鍵的價值效用,使規劃變得更加科學、合理、貼近群眾。通常,我們的城鄉規劃主要由住建部門、規劃局等部門的專業人員制定,從設計到實施過程中,群眾很難參與其中,導致群眾對城市的生態環保缺乏重視程度,生態文明的意識更是無從談起。
3.2?工業廢氣污染嚴重
以L縣城為例,近年來,隨著當地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等工作的推進,存在一些工業企業排出廢氣污染空氣等問題。廢氣的排放不僅導致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增高,也造成了霧霾天氣等惡劣天氣,不利于公眾倡導的健康生活理念。由于縣城面積小,經濟開發區距離生活居住圈不遠,綠化樹木有限,空氣污染將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生產,因此必須要加強空氣的凈化能力,盡最大可能減少污染源,保護市區空氣的安全。
3.3?城市內澇問題
以L縣城為例,城市排水系統修建時間早,已經不符合當今的城市規劃現狀。由于樓盤開發地勢高低不一,不透水的柏油馬路越來越多,天然的河流越來越少,在遇到強降水天氣時,城市水體調蓄功能的降低、地表徑流的增多,排澇不及時易引發城市內澇問題。但由于排水系統多為地下修建,不容易改造升級,對解決城市內澇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4?L縣城當前的城鄉生態規劃的意見建議
4.1?完善公眾參與體系,提供公眾參與能力
完善公眾參與體系,在城市生態規劃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專業人員負責規劃設計,同時應充分聽取當地群眾代表的意見反饋,汲取有價值的信息,對群眾反映生態問題嚴重的區域,做到科學規劃,使群眾參與不再流于形式。健全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利用自媒體、廣播、電視等方式,持續強化宣傳教育力度,國家研發“家用空氣檢測”設備,讓公眾能隨時監測居住地的空氣環境質量,提高環保意識。以社區為單位,積極組織各式各樣的綠色環保活動,提高群眾垃圾分類、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文明綠色生活方式。
4.2?打造縣城外圍環形綠化帶
《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若干重大問題》表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指定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要打造宜居城市,首先要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讓群眾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氣,這也符合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先決條件這一理念。但當前縣城內已經基本規劃完畢,綠化以園林綠化、街道綠化為主,綠化帶數量有限,面對工業排放廢氣、日常出行汽車排放尾氣等污染環境的問題還是杯水車薪。參照曾經的“霧都”倫敦,現在倫敦環境大為改觀,被譽為“舒適優美的首都”,倫敦曾提出在城市外圍打造寬度約16公里,以城市開放空間、農田和游憩地為主,作為約束城市向外擴展的屏障的環形綠化帶。以L縣城為例,縣城外圍大都屬于郊區,在保留自然林地的同時,可引入商業價值,制定縣城外圍“外接圓”綠化帶,科學規劃,打造綠化帶、綠地種植等項目,既可以吸收城市排放的廢氣,又可以為群眾在炎炎夏季提供距離近便、綠樹成蔭的自然環境。為在源頭控制污染源,筆者認為可以適度實施經濟轉型,從工業經濟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控制污染排放,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
4.3?建設海綿城市
在2020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的目標。海綿城市內澇防治系統,即通過低影響開發設施等源頭控制措施、雨水管渠及超標雨水蓄排措施的相互組合,有效蓄滯、儲存、削減、轉輸雨水徑流量,降低城市內澇風險。以L縣城為例,可以通過植草溝、透水鋪裝、濕地公園等,達到天然蓄水作用,從而減輕排水管道的壓力。實現雨污分流,通過鋪設雨水調蓄池等海綿設施,讓雨水通過管網可以直接收集,收集后通過凈化系統,將雨水再次重復利用,可用于園林綠植的澆水,根據其他城市統計數據,通過雨水收集后可用于景觀補水,約占景觀補水用量的16%,為每年的補水節省了大量的資金。作為全球綠色標桿的城市紐約,曾開啟雨水桶贈送計劃,在2008年-2011年4年中,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贈送了3000個雨水桶,使用雨水桶儲存的雨水來澆灌草地和花園,可以減少家庭用水的費用,也可以在夏天大幅減少用水系統的用水量。紐約還進行了綠色街道的建設,在街道的兩邊建立滯留洼地和植被淺溝,一個引導雨水從街邊流入洼地,而另一個是允許雨水集聚并溢出流向排水管道的系統,綠色街道的構建減少了暴雨引發洪澇災害的幾率,提高了街道的排水效率。紐約的“綠色街道”以及“贈送雨桶”等方法措施,都是可以值得我們在建設海綿城市中借鑒的。
5?關于L縣的城市生態規劃建設思路
5.1?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規劃中
只有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未來城市規劃中,才能真正實現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但是從L縣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居民生態文明意識不強,無法貫徹落實到日常生產生活中去;化工企業工廠降污減排效果不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生活垃圾的分類,給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造成了很大壓力。空氣環境檢測中二氧化硫超標,有害人們的生命健康。構建城市生態理念,就需要在規劃布局階段加以綜合全面地考慮。第一,從L縣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出發,制定合理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促使環境污染情況得到改善。第二,頒布《關于L縣中小企業降污減排監督條例》,針對轄區內中小企業存在廢水、廢氣不當排出的情況下,環保部門要建立臺賬,重點關注,依據《條例》做好日常監督檢查工作,要求企業的廢水廢氣排放達到相關的標準要求,合理處置廢水廢氣,在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因此,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做好實時監測和監督,發現問題要督促整改,保證空氣環境質量。第三,融媒體要采用合理且多樣的環保宣傳手段,轉變傳統的宣傳模式,采用群眾喜聞樂見并且傳播速度較快的數字媒體方式加大傳宣傳力度,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居民不能做到垃圾分類,究其原因,還是對相關知識的欠缺,可以在小區垃圾桶旁的醒目處設置“垃圾分類標識牌”,注明垃圾分類“四大類”的內容分別有哪些,有效引導群眾進行垃圾分類,便于后期的垃圾處理等工作。同時,提倡綠色出行,倡導乘用自行車、新能源電車等環保交通工具,減少燃油汽車的使用,有利于保障優質的生態環境。
5.2?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打造宜居宜業生活環境
每到夏季,走在大街小巷,抬頭看見藍天白云,放眼望去樹木蔥郁,低頭瞧見草綠花紅,這些隨處可見的美景像一張綠色的網串連起來,勾勒出美麗的城市,為居民打造出宜業宜居的生活環境。可見綠化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而且可以美化人們居住環境。為將城市規劃得更加美麗,更加符合城市生態理念,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L縣頒布《L縣的城市綠化條例》,保護和改善城區生態環境。通過調研,發現L縣城區域綠化主要遍布在居住區、城市道路兩側、休閑區等。此外,在結合苗木種植等經濟發展的同時,在鄉鎮街道等地整合土地,據不完全統計,發現L縣在雖然在2020年栽植了2000余株喬木,但綠地率仍不足3%,部分鄉鎮苗木種植項目離城區有一定的距離,然而工業區排污嚴重,縣城區的綠化苗木對在改善氣候條件、凈化空氣質量方面起不到重要作用。可以在城區園林內科學規劃,種植多層次綠化苗木景觀帶。由于土地資源有限等原因,可開辟城鄉接合處。在調研中發現,城鄉接合處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除去種植糧食作物,廠房用地以外,距離工業區距離位置近,種植綠色苗木可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在保留原有天然苗木,糧食種植土地的基礎上,整合其他土地資源,合理規劃,種植多層次樹木苗木,既能起到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可以通過利用近郊游,濕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特色旅游優勢,給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進一步提升城鄉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5.3?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經濟轉型,助推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前L縣經濟建設正處在穩中有升的關鍵期,也面臨提升質量、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如何招商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經濟模式,助推L縣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成為一道亟須解決的難題。近年來,L縣致力“宵衣旰食抓工業”等發展經濟的中心思想,如何打破傳統產業壁壘,向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產業轉型,值得思考。第一,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圈”。政府提供保姆式產業服務,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技術支撐等方面統一規劃、同步實施。第二,加大高新技術人才引進培養。構建“孵化—加速—產業園”體系,大力培訓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工程;支持院企合作建設,積極推進縣域企業和國內高校的交流合作,培養高精尖等高層次人才;設立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獎勵資金,獎勵貢獻突出的產業人才。第三,加速產業高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縣域內具備良好基礎、前景空間廣闊的企業啟動重點工程實驗室建設,政府提供一體化建設以及運營服務等配套措施,逐步實現企業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等行業轉變。
就目前的城市生態環境而言,空氣污染、河流污染等生態問題依然存在,這有悖于打造美麗宜居城市這一理念。要想改善這一現狀,只有將城鄉規劃和生態文明建設牢牢地結合起來,努力從工業經濟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提高群眾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爭取達到自然、人與社會有機融合,營造整體協調、共同發展的共生結構,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做法,根據我國實際,科學規劃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治污染體系,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推動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將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貫徹到城鄉生態規劃的進程中,進而實現城鄉規劃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常夢杰.基于DEA-SBM模型的黃河流域生態效率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04).
[2]殷越,江昶霆.港口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分析[J].中國市場,2018,(13).
[3]楊埏,唐志強.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因子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6,(0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