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梅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現狀,探討影響因素,提出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的應對策略。[方法]采用自編農村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對275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留守兒童的幸福感狀況不容樂觀。[結論]要提升留守兒童幸福感需要綜合考慮品德教育、學業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各方面因素。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38
農村留守兒童是城鎮化背景下產生的一類特殊群體,這類特殊群體的幸福感已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全面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感影響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對促進鄉村振興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本文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法對浙江文成縣、泰順縣和磐安縣共275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從教育的視角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感現狀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研究,希望借此能夠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在品德、心理、學習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狀況,尋求應對策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取樣與分級取樣相結合的方式對文成縣、泰順縣和磐安縣六所學校一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進行取樣調查,發放問卷358份,回收280份,回收率為78%,剔除無效問卷5份,有效問卷275份,有效率為98%。
1.2?研究工具
本課題組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精神,設計編制了《農村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該表包含學生的生活狀況、安全感、心理影響、學業狀況、自信心和社交等幾個方面共19個問題,學生以匿名的方式進行作答,在此基礎上統計出選擇項目的人數與總人數的百分比,以此來了解學生在品德、學業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幸福感狀況。
1.3?數據統計方法
調查資料整理后,將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
2?研究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出的《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影響因素調查表》,我們對浙江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的現狀總結如下。
2.1?品德教育
調查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方面的問題表現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農村隔代教育家庭教育觀念陳舊,意識淡薄,加上農村文化的固有貧瘠使得他們對孫輩采取一種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的態度。留守兒童正處于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但監護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教育方法不當,對兒童引導不力,忽視或是無力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
其次,學校方面。很多學校存在嚴重的“重智輕德”傾向,在繁重的學業任務和升學壓力下,德育活動開展不到位的現象較明顯。
2.2?學習教育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表現出的幸福感較低。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在平時學習中難以獲得有效輔導,讀書沒有目標,接受義務教育也心不在焉,這會直接影響到課程學習效果以及學習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科成績處在中下等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監護人沒有對孩子予以正確有效的引導,究其本質是其自身不具備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被調研的兒童均處于浙江省貧困縣,教學質量無法與城市相比。另外,像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副科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有的主課教師同時還兼職副科教師。落后的教育理念、滯后的教學方式,加上不夠完善的師資隊伍等,這些困境導致留守兒童無法接收到更加優質的教育,幸福感大打折扣。
2.3?心理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因素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一到五年級這個階段是個人成長中最需要父母關愛與家庭引導的年齡,但由于參與調研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長期處于“放養”狀態,心理出現的問題得不到來自父母的及時有效的引導,使其容易在學校產生自卑和孤僻等情緒,也常會受到其他兒童的歧視和排斥。且他們大多又處于貧困地區,家中經濟困難,吃穿條件差,導致生長發育緩慢,身材矮小,極易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幸福感大大降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但留守兒童父母因外出務工而無法發揮甚至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祖輩的隔代教育。祖輩的思想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存在著局限性,有積極的、開放的、樂觀的和健康的,也有消極的、封閉的、悲觀的和危險的。家庭思想教育的欠缺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現狀令人擔憂。
3?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的路徑及對策
3.1?充分發揮管理機構和社會力量的服務職能
第一,針對留守兒童的不同需求,邀請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開辦公益性質的晚托、午托機構,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志愿者投身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二,針對留守兒童與父母親人的分離,報刊、新聞媒體等相關文化部門應適時組織“親情直播間”活動,讓留守兒童通過此活動緩解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針對留守兒童日常精神生活的貧瘠,應充分發揮社區的功能作用。建設留守兒童特別是特困戶建檔立卡,了解他們的基本家庭情況,打造留守兒童的綜合服務平臺,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同時,呵護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使他們擺脫精神貧困,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2?加大教育經費和政策方面的傾斜力度,為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保障
被調研的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校園建設資金十分有限,缺少必要的配套設施,直接影響留守兒童教育的有效開展。
第一,針對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學校應為留守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加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第二,挖掘他們身上潛在的特長,并給予其相應的幫助與輔導,積極鼓勵留守兒童參與各種比賽,在競賽中鍛煉他們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
第三,要定期舉辦留守兒童教育系列講座,為留守兒童帶去精彩紛呈的活動、節目形式,以幫助留守兒童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積極融入校園生活,讓其真正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關注,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3.3?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家校合作
由于祖輩思想的局限性,能否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為他們提供正確的“三觀”引導,并幫助其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學校和教師身上。
第一,重視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樹德比樹才更重要,素質比知識更重要,先做人,后成才。不僅要為留守兒童開展知識理論教育,還應關注兒童的情緒變化和思想動態,不定期地為他們舉辦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講座,配備有愛心的專業心理咨詢老師,與兒童一對一地進行交流,化解他們心中的困惑,給他們幼小的心靈播下愛的種子,以此為提升兒童幸福感提供心理支撐。
第二,搭建親子溝通平臺。教師應充分利用高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扮演好親子溝通交流的中介和橋梁作用,利用智能手機等現代化通信設備,約定時間和留守兒童父母就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進行交談;待其父母返鄉后應盡快進行家訪,旨在面對面地告訴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勸導其盡量抽出一些空閑時間和孩子溝通,此舉能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以此降低產生消極情緒的概率,從而提升兒童幸福感的搖籃。
第三,利用大學生農村支教的機會和資源,農村教師要多向大學生請教、學習。大學生支教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從經濟發達地區帶來的理念更加先進,他們更加擅長用趣味性的活動吸引兒童,而農村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更加專注于文化知識的講授,二者結合,優勢互補,在他們的相互合作中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逐步提升兒童的幸福感。
3.4?傳播科學的養育理念,發揮監護人的教育功能
第一,幫助留守兒童父母建立起符合家庭自身實際的科學養育觀。很多留守兒童父母仍認為能夠通過物質彌補自己在孩子成長的缺失,嚴重忽視留守兒童的精神層面需求。這種問題主要是由于其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在教育問題方面的認識相對膚淺。為此,需要社區和政府能認識到這一現實,采取不同的宣傳教育形式,或是開展家庭教育線上宣講等,既有助于父母增強自己的教育意識,也可以從學習中有效改變傳統家庭教育觀點,把子女教育與工作掙錢關系處理好,并掌握相應的溝通技巧,在滿足子女物質基礎的同時滿足精神需求,并依據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需要,將優良家風有效傳承,通過身體力行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第二,認真對待監護人的選擇,督促他們承擔起家庭教育的監督義務。由于父母需要在外打工,無法承擔相應的監管責任,此時需要委托具備監護資格的其他成年人代其履行監護職責。身為監護人,不僅要幫助留守兒童處理好生活問題,也必須肩負起教育重任。一方面要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在其成長中產生的問題且能引導糾正,另一方面需改進溝通、教育的方法,勿要因為寵溺而疏忽教育,而應積極和教師聯系,了解其在校情況。
第三,提升留守兒童監護者的能力素質水平。因為家庭教育的作用功能是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無法取代的,其也是學校教育的進一步延伸,所以學校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以主題講座、家長會等形式,探討關于心理健康、成長教育等有關問題,針對監護者開展系統性培訓,確保監護者能掌握正確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為兒童幸福感提供教育支持。
4?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令社會普遍關注的特殊人群。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的提升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更是未來一段時期內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的重要問題。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感迫在眉睫,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和監護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從學習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幾方面來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感狀況,試圖為留守兒童成長和鄉村振興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皮海峰,吳興柏.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基于巴東縣X鄉的實地調查,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5(01).
[2]汪義貴,徐生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評(2004-2022)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1).
[3]張顯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精準幫扶的偏失與矯正.現代中小學教育,2022,38(09).
[4]趙可云等.教養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成就動機的影響,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22,(12).
[5]馬璐娜,張春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2,(04):4748.
[6]原新園.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7):301304.
[7]張博奕,戴贊媚,王佳炫,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決策探索(下),2021,(06):5354.
[8]蔣艷,畢東.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鄉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04):5459.
[9]丘鈺瑩,黃冰,鐘詩華,等.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分析——以陽山縣戶稠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2):166167.
[10]杜天鳳,徐東,楊川林,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現狀解析及趨勢[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5):107113.
[11]惠衛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實證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0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