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婷 劉浩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推進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取得了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們黨在社會治理理論和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最新成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著眼于社會和諧有序、充滿活力的規劃部署,創新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社會治理,開辟了“中國之治”的新篇章。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中國之治;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62
0?引言
“共建共治共享”即多元社會主體關系共同參與、共同協商、共同分享,是國家、政府、民眾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整合而成的“共同體”實現社會治理格局優化、提升治理效能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模式。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已經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
“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國社會治理制度創新的核心觀點,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的治理理論和治理制度,深入挖掘“共建共治共享”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于建立起中國本土的社會治理體系框架,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夯實“中國之治”的現實基礎,滿足全體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1?“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成邏輯
“共建共治共享”是一種社會治理新理念,也是一種治理方略和治理制度,更是一種實現治理成果普惠,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治理愿景,對當前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治理現實的精準把握是“共建共治共享”邏輯生成的決定依據。
第一,“共建共治共享”是社會主體和社會內生機制充分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重大成果使全體人民的主體性得以充分展現。民眾利益訴求的表達得到更多重視,社會主體已經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發揮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這一轉變推動著社會治理現代化程度不斷深化,使得治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成為必然。
第二,“共建共治共享”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政治民主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天然契合,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應有之義。“共建共治共享”賦予了民眾更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拓寬了政治生活社會化參與、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路徑,是政治民主的應用和體現,能夠實現社會公共事務治理和社會管理領域中更廣泛、更真實、更管用的民主。
第三,“共建共治共享”是消除社會主要矛盾的策略選擇。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共建共治是為了實現共享,通過人民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實現治理成果的共享,共享主體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可以激發人民創造力和主動性,實現各領域均衡發展,可以說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治理生成邏輯的現實依據,社會治理的創新為社會主要矛盾指明行動方向,兩者之間相互協同,相互促進。
“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邏輯體現為一個“共”字。其中,共建是基礎,是治理的前提條件;共治是路徑,是治理的關鍵;共享是目標,是治理的最終訴求,也是衡量社會治理成效的標準和尺度。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互為因果,互為支撐,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構建與塑造了“中國之治”的社會基礎。
2?“共建共治共享”的理論基礎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之所以能夠被提出并不斷完善,在于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嶄新思考,立足于時代變化和國情發展的最大實際,汲取前人理論中進步性、合理性成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理性客觀地發揮理論與實踐的建構性邏輯關系,不斷推陳出新,豐富發展。其中,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給予“共建共治共享”有效的引領和充分的學理支撐。
第一,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觀:“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向度。人民主體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人民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治理體系機制運行中,只要人民獲得應有的權利和地位,才能夠發揮其主動性和能動性。“共建共治共享”與人民主體觀內在契合,是人民主體觀的邏輯延伸和踐行路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充分調動和整合各方資源優勢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基本社會治理形態,以“人民的共識”促進成果共享,從而實現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目標。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內核。“共建共治共享”是黨以時代視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必然結果,它與社會主義本質深度契合,是區別于西方治理思想和理論,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突出特征和優越性的“中國話語”。在治理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反思提煉、創新實踐,在不斷加強以黨為領導核心,多元社會治理主體實質參與社會治理過程的同時,歸納總結出包含了民主協商、社會分配、公共服務、共同富裕等多種理論在內的全新治理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為“共建共治共享”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根本遵循。“共建共治共享”作為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可以說“共建共治共享”的提出,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在公共生活領域和實踐環節的具體落實,通過順暢拓寬民主協商渠道、完善健全公共服務效能體系構建,共商共治、群策群力,匯聚社會資源,充分保證社會決策的有效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的潛在優勢轉換為制度效能最大化,為最終實現人民獲得提出了可行方案。
3?“共建共治共享”的價值旨歸
“中國之治”的本質是“制度之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系統闡釋了“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歸納總結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既是對我國治國理政基本問題的解讀和詮釋,更全面地表明了治理主體之間價值共識和富有活力的結構關系。可見,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社會治理機制體制是夯實“中國之治”社會基礎的重要基石,是探索實現“中國之治”的成功之匙。分析“共建共治共享”的價值旨歸,對基于“中國之治”審視社會治理制度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體現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彰顯。推動治理過程和利益分配的全民化,這既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人民至上”價值底色和“增加人民福祉”目標導向的時代表達,更是我們黨貫穿于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核心理念,是關乎執政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據。任何重大決定和改革都要從“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人民立場思考和制定,“共建共治共享”支持和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權利、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方面著力于保障民生,維護人民的生存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另一方面堅持守住民生底線,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其次,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巨大調整,制度創新的滯后性以及管理理念僵化,不可能避免地引發社會治理危機和風險。民眾對社會管理介入和利益訴求表達越發強烈和主動,成了推動社會治理制度創新的重要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強調多元主體之間協同參與,著力于促進各種資源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呈現出整合發力的同向形態,形成穩定持久社會成長增量要素,體現出社會治理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從根本上保障了良好的社會秩序,極大釋放了社會發展活力,同時也是衡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最后,實現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關鍵所在。平安,國之大者、民之所盼、發展之基。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一直是人民最樸素,最平實的要求,也是深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復興的前提和基礎。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日益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要求社會治理模式產生轉變,必然涉及國家、社會、民眾三者關系的探索和調適,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基礎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順應了新時期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是對治理主體框架、利益分配的形塑和重構的新型治理模式。它整合優化社會多方資源,多元主體協商、溝通與對話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暢通,影響社會穩定的各類風險得到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堅固國家政治安全防線。“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平安中國邁上新臺階,在更高起點上凸顯中國特色和制度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4?“共建共治共享”的實踐路徑
通過《決定》可以得出,實現“中國之治”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就是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是黨對最大限度地凝聚價值共識、集體行動意愿、共同利益目標的經驗總結,是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制度優勢的實踐努力和最新注解。因此,作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新理念,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就需要形成以堅持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以民主協商制度為中心的體制創新,融合“五治”提升“善治”水平的現代社會治理思路,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可靠的運行機制、有效的實施路徑。
首先,堅持發揮黨全面領導的顯著優勢。歷史證明,無論是新中國的成立,還是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黨的領導。社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黨始終負擔著抓大局、管大事的領導作用,發揮其獨特的主體優勢,保障了人民和其他社會治理主體能夠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并把“共建共治共享”落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多個領域的總布局之中。因此,堅持發揮黨的全面領導不僅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也是黨和國家事業的根基和命脈。
其次,加快以民主協商制度為中心的體制創新。民主協商是我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社會治理的根本方式,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治理層面的規定和表達,直接影響社會治理制度建構和實踐路徑。只有堅守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不斷拓寬多元主體自主自治路徑,提升路徑的系統性、規范性與閉合性,才能長期有效地增強社會活力、激發人民創造力。隨著人民主體力量不斷壯大和社會公共事務日趨繁雜,如果再不繼續以強化相關制度作為回應,就會制約社會治理效能的持續釋放。因此,“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治理主體元素平等地位、權力平衡的結構關系,保證社會治理運行的方向性和科學性,是調節及引導社會治理機制,消除政府職能的有限性和增強社會力量協同構筑良善社會的關鍵。一方面、社會治理就是處理和解決治理民主不足、自主自治無序、社會力量缺失的過程,這就需要政府角色從傳統社會管理中“治理者”單一定位轉變為提供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的“服務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健全政府負責體制,打造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的最佳狀態,從準入門檻、規范引導等方面健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其在發展公益性、服務型、互助性行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加強治理成果共享的執行、監督、保障體制創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最終目標是共享。治理水平和成效需要人民來檢驗和分享,這就要求不僅注重治理參與的廣泛性和治理過程的科學性、民主性,更應當行之有效地執行和保障治理成果分享。注重公共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關注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注重縮小各領域、各行業之間收入差距,積極推動基本。著力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等突出問題,使人民獲得感更加持久、更加充實。
最后,融合“五治”引擎筑牢“善治”保障。“善治”就是通過治理方式和治理路徑創新,使社會管理真正轉化為社會治理的過程。回應時代訴求,關注現實變化是“共建共治共享”制度的內生動力和發生邏輯,體現出治理過程中治理方法現代化思維的重要性。實踐中,以“五治”融合來矯正和消除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導致的治理難題,將政治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智治為支撐,多點發力加快提升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水平,才能化解利益矛盾,推動利益平衡,不斷推動社會治理提升至更高水平。在新時代智能化背景下,社會治理還應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強化科技支撐的數據覆蓋,充分借助智能互聯技術,打通各應用系統數據,拓寬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推動政府與社會、不同領域的信息互聯、相互復用。
5?總結
“中國之治”也是“人民之治”,人民至上是中國社會治理的價值基石,是社會治理的價值歸屬和價值原則。“共建共治共享”對傳統社會管理模式進行揚棄,是創新型人民自主治理體制,它重構了傳統社會治理主體框架,賦予了多元主體更廣泛、更民主的權利分配、利益共享,結構性地調整了中國社會現代化治理體系,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社會內生活力,為推動更高水平的社會治理和實現“中國之治”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行動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馬繼偉.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歷程與啟示[J].新長征,2022,(08):2627.
[3]張曉.“共建共治共享”的歷史向度、價值維度與實踐行度[J].新西部,2020,24(18):1012.
[4]古江波,王金華.簡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的發展軌跡[J].法治研究,2011,24(04):1215.
[5]徐漢明,邵登輝.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J].法治研究,2019,(03):94108.
[6]汪曉雪,周政,李易芃,等.在制度建設的守正創新中開啟新時代偉大航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體悟[J].黨史博采(下),2021,(01):5254.
[7]劉旭雯.論“中國之治”的三重邏輯[J].理論導刊,2021,(04):8186.
[8]劉燕妮.“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生成邏輯和制度優勢[J].重慶社會科學,2022,(1):6979.
[9]張天培,亓玉昆.新時代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續寫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N].人民日報,202203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