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文 趙迎紅
摘?要:我國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全國農村都在全力推進,但目前山西省農村地區特色農產品尚存在不成熟、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本文基于對山西省岢嵐縣的調查,在梳理國家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政策的基礎上,通過對山西省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發展現狀的分析,尋找紅蕓豆產業化發展的優勢與特色,針對制約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發展問題以及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可行性的發展策略,以推動岢嵐縣紅蕓豆產業的轉型與綠色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05
0?引言
目前,我國對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相關理論及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實踐的探索和總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框架與啟示。但是,現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宏觀視角,探討我國脫貧攻堅時期農產品建設體系的改革思路,而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探討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現階段,面對山西省整體經濟形勢下行和農民收入增速放緩的形勢,在共同富裕的新目標下,山西省岢嵐縣紅蕓豆在實施產業化和綠色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及挑戰,急需開辟出一條產業化發展之路,完善當地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在國家施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岢嵐縣應該把握好國家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竭盡全力推進岢嵐縣紅蕓豆產業的綠色發展,使岢嵐縣農產品成為周邊農村地區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最具特色的農產品。同時,隨著社會消費需求逐漸多樣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上升,健康營養成為現代飲食中最重要的話題之一,這也要求特色農產品必須走健康安全、綠色環保之路,以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高標準要求。因此,對于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及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升級刻不容緩。
1?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
1.1?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基本情況
山西省位于中國的中北部,承東啟西,東部以山地丘陵為主,南部地勢平坦開闊但地形險要,適合葡萄種植;西部則以平原和溝壑地帶為主、交通方便,主要干道環繞著農業生產區域。山西省是全國重要糧食基地之一,擁有豐富天然有機質資源,蘋果品種繁多并且品質優良、產品種類眾多、分布廣泛。但是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起步較晚,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水平較低,規模小、生產分散,以加工和流通環節為主。目前,山西省已建立了一批如臨汾市隰縣玉露香梨、忻州市嵐縣馬鈴薯、“沁州黃”(沁州黃小米)、運城市稷山縣板棗以及山西省長治市上黨黨參等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全國范圍內有較大影響力,并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業品牌。
1.2?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發展環境
1.2.1?地理環境
岢嵐縣是山西省紅蕓豆生產區之一,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生產種植面積小且分散性較強等因素制約了該地區農業種植規模化經營。紅蕓豆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在種植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較低,而山西省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因此,紅蕓豆的年產值高。而岢嵐縣位于山西北部地區且地勢較高、交通不便,再加上資源分布不均,農民種植成本較高且收益低,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制約了當地農業產品的規模化經營與發展,這些都是導致岢嵐縣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因素。
1.2.2?市場環境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促進農產品流通成為發展當地農產品產業規模化經營、提升生產效率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對近幾年研究結果的整理顯示,山西省的農產品的收購市場主要是無形市場,有形市場則起輔助作用,市場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山西省農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是農產品產銷矛盾比較突出,市場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缺乏統一、規范的市場建設規定和目的明確的政策法律規定。因此,導致岢嵐縣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阻礙了其產業化經營的進程。
1.2.3?技術環境
隨著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逐漸完善以及電子商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逐步普及,山西省晉中市、運城市等地已經建立起以現代物流業為龍頭的農產品集散銷售網絡建設和運營管理模式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加工體系與設施,以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為特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2.4?政策環境
隨著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農村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農產品市場需求巨大,為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隨著國家對農業產業化扶持力度的逐漸加大,山西省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如臨汾、平川等地都建立起了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帶動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同時,政府出臺相應優惠措施擴大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
1.2.5?社會環境
發展農村的特色產業,是實現農業產業繁榮以及我國農產品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消費理念已悄然發生變化,我國的消費市場逐漸從以商品消費為主逐步轉向以品牌消費為主。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該文件明確指出,“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更加注重,在保證農產品質安全上也應該有所加強。
2?岢嵐縣紅蕓豆產業發展的主要優勢
2.1?地域優勢
岢嵐縣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是由農業產業化帶動的,特色農產品在整個地區內具有一定規模,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促進就業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與實際作用。同時,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也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使其在區域發展中具有一定優勢,為岢嵐縣全縣脫貧致富提供良好契機。
2.2?人口資源優勢
山西省擁有廣闊的農產品消費市場,盡管山西省并不是我國紅蕓豆產業的生產大省,但卻是我國農產品消費的大省。全國第七次的人口數據普查顯示,山西省大約有3480.48萬人,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為岢嵐縣的紅蕓豆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市場。市場需求的日益旺盛,是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
2.3?產業發展優勢
岢嵐縣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良好基礎,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對農民收入產生巨大拉動作用;另一方面,社會、文化教育等資源要素有效整合利用,為地區提供了物質支持與精神支撐。我國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要求之一就是產業興旺。順應國家政策發展,山西省岢嵐縣的特色產業——紅蕓豆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政策的推動和產業的發展要求下,山西省的企業及時把握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機會,企業間群策群力,根據現存的產業基礎和產業發展優勢,把“綠色、有機、生態”作為紅蕓豆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推動岢嵐縣的紅蕓豆產業優質發展,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增長同時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3?岢嵐縣紅蕓豆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3.1?技術基礎薄弱
隨著山西省農村經濟的繁榮,民眾的消費水平持續提升,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健康等方面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岢嵐縣的農產品加工業在硬件設施上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農民收入較低、農業生產條件差,導致農產品價格偏高,從而降低了其市場競爭力,不利于產業化發展。再加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利以及農機具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地區交通閉塞、信息不靈使得農產品生產成本高、風險大。從另一方面來講,岢嵐縣的互助合作組織數量較少且規模較小,導致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另外,存在著技術壁壘和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也阻礙其進一步發展。
3.2?基礎設施建設緩慢
一方面岢嵐縣交通運輸設施不完備,交通運輸存在不足,導致其運輸成本較高且效率低下,從而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道路修建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費用并且施工難度較大,從而降低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效益,這都也限制了農民收入水平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生產積極性。
3.3?缺乏科技創新建設
技術水平的落后使農產品深加工的能力較弱,農產品加工設備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影響了產品深加工程度高層次提升。另外,缺乏科技創新性,產品生產與加工環節不專業,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產品的生產結構較為單一,銷售渠道窄,品牌意識薄弱。同時,在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來指導工作,農民對適用的先進技術知之甚少且掌握程度低。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進程緩慢、科技含量不高、規模效益差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該行業持續健康穩定地向前推進。
3.4?難以形成強大的產業化優勢
目前,山西省紅蕓豆產品在全國范圍內整體市場占有率并不高,國內市場還未完全打開,導致了紅蕓豆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影響力不足。農戶在種植過程中選擇單一品種或小范圍進行種植,單純的提高產量又不利于產業化發展,因此,難以形成強大的產業化優勢。再加上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導致農戶對于綠色無公害食品消費意識淡薄,缺乏必要專業知識,從而造成了農村居民購買率低且不穩定,這些都是影響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因此,要想讓岢嵐縣紅蕓豆這個富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廣為人知還有待時日。
4?鄉村振興背景岢嵐縣紅蕓豆產業化發展策略
4.1?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政府應通過專項資金、稅收減免等政策優惠,鼓勵企業發展特色種植業來帶動經濟增長。通過當地政府牽頭,協調各鄉鎮、村組相關干部,建立農民生產互助組織。在農村合作經濟中組建合作社,通過政策傾斜和資金補貼等措施鼓勵合作社發展壯大規模化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同時,還應該積極爭取國家對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投入資金補貼和財政支持,促進和諧發展,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使廣大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積極支持和鼓勵農村外出務工和經商人員返鄉創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多種手段為返鄉農戶提供更好地工作崗位及生活保障。
4.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通過完善農產品加工設施,改善生產條件,大力發展以紅蕓豆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產業。在當地建立合作社組織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共同進行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工作,鼓勵農民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提高其競爭力、開拓創新新思路并實現農產品產業化經營模式的轉變。積極開發有機紅蕓豆等綠色環保型農副產品,不斷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建設,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的,努力改善農產品加工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以及安全的市場環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4.3?建立、健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積極發展互助型農戶。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培訓,使其了解到資源、市場等要素在區域內配置與優化的關系。同時要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以實現農民增收效果最大化為目標,來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為特色產品創造良好條件。在政府引導下,合作社與企業共同組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等措施吸引外來投資機構進入農村地區進行建設,管理新土地及種植模式的開發。同時要加強對農民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其生產效率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另外,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體系,鼓勵農產品深加工程度高、效益好以及具有市場競爭力產品,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來帶動當地經濟增長。
4.4?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
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的發展步伐,推動電子商務的應用,促進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同時,要推廣新型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并給予農技推廣工作一定優惠政策以吸引外來投資機構參與其中,與外界交流學習先進技術經驗、引進新品種,提高農民生產素質,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以當地政府為主導,設立專門針對農民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工作的組織機構,為農民提供相應平臺并制定相關規定來規范基地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強對農民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其農業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
參考文獻
[1]甘慕儀.鄉村振興背景下順德大良牛乳綠色發展策略[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2,43(17):227228.
[2]平欲曉,劉月平.鄉村振興背景下完善農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研究——基于中部S縣的調查[J].農業考古食,2022,(04):247252.
[3]魏后凱,葉興慶,杜志雄,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權威專家深度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34.
[4]程國強.為新發展階段重要農產品保供穩價提供理論與決策支撐[J].農業經濟問題,2022,(12:)142143.
[5]方國柱,祁春節,賀鈺,等.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理論邏輯與治理機制——基于集體行動理論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2,(12):8294.
[6]唐忠,陳衛平.深化農村改革、推動鄉村振興——首都農經理論界紀念農村改革4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9,(09):137144.
[7]郭少華.論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農產品流通[J].中國商貿,2009,(1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