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琪 秦偉
摘?要: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原始數據來源,以“翻譯”+“科技”為檢索詞,對1992-2022年間收錄的科技翻譯研究文獻進行整理歸納,結合傳統的文獻計量統計方法與CiteSpace的信息可視化工具,對高影響力作者、發文數量及高頻關鍵詞等信息構建可視化圖譜,針對具體數據進行闡釋,對近30年以來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基本態勢進行客觀評價,以期為國內科技翻譯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科技翻譯;文獻計量統計;CiteSpace;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21
0?引言
自1992以來,由于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高速發展,科技翻譯已成為翻譯研究的熱點。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對近年來的國內科技翻譯研究進行了梳理與總結:一是針對某一特定時間范圍內,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現狀的綜述(方夢之,1992,2002;單宇,范武邱,2016);二是針對每年召開的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的綜述(文軍,2002;王華樹,2018);三是科技翻譯研究中的問題綜述(范武邱,2012;黃忠廉,2013)。本文將借助CiteSpace這一科學計量分析工具,梳理分析30年間國內科技翻譯研究核心期刊論文,總結階段性共時研究特色,以可視化方式呈現科技翻譯研究的演變,嘗試探索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發展趨勢。
1?數據收集與分析
1.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核心期刊(包括CSSCI和CSCD)。核心期刊因其影響力較高,論文的專業性和學術性較強,最能代表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成果。筆者通過高級檢索的方式,檢索主題為“翻譯”“翻譯”或含“科技翻譯”,共得到相關文獻1628篇。經過人工篩選、文獻去重、剔除訪談、會議、報紙、講座等弱關系文獻及重復數據后,共得到有效文獻573篇。考慮文獻的可靠性,筆者將檢索時間按年度劃分,得出科技翻譯相關的首篇論文創作于1992年這一結論,因此將研究時間跨度定為1992-2022年。
1.2?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結合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對篩選后的文獻進行處理分析。文獻計量法是對文章的題目、作者、發表年限等有關信息進行量性分析,借助計量可視化方法,以探究1992-2022年間有關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趨勢;CiteSpace則是通過軟件對數據進行運算,從而得到關鍵詞共現、突現及時區的可視化圖譜,以期客觀直接地呈現近30年以來國內科技翻譯的發展狀況,為未來該領域的發展提供有效信息。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發文量情況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國內關于科技翻譯研究的發展態勢,首先對所選文獻的歷年發文量進行了匯總和梳理,圖1為1992-2022年國內科技翻譯研究文獻發文量折線圖。筆者將1992-2000年劃分為第一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有關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文獻發文量穩步上升,并在2000年到達首個小高峰,這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眾多學者討論譯學理論以及有關學者要求建立科技翻譯學(或稱科學翻譯學)有關,此階段科技翻譯研究發展較為迅速;2000-2014年為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研究文獻多為探討科技英語中特定詞句的翻譯問題,發文量較為平穩,但總體呈上升趨勢,直至2014年達到第二個小高峰;2015-2022年為第三階段,自2015年起發文量有所下降,直至2018年發文量再次增加,呈快速增長勢頭,或許與機器翻譯的興起等有較大關聯。總體而言,翻譯技術研究文獻發文量雖有較大波動變化,但國內對科技翻譯研究持續關注,發展態勢仍呈上升趨勢,
2.2?研究主體分析
通過將高產作者及其所在單位、所發刊物導入CiteSpace分析,有助于了解作者間的合作關系以及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核心群體,更進一步把握研究的發展趨勢。圖2是1992-2022年間國內科技翻譯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作者知識圖譜。作者間的節點連線代表著不同作者的合作關系,連線越多表明其間的合作越密切。如圖2所示,作者分布較為分散,大部分作者之間連線較少。目前以范武邱為首形成了小聚類,與楊壽康、單宇等作者的合作較多,文獻多與科技翻譯相關的可視化分析有關,影響較大,與其他作者間的合作較少。通過與其他作者知識圖譜對比可知,科技翻譯相關研究文獻的學者合作較少,目前學界研究仍需加強交流合作,推動科技翻譯的發展。
2.3?研究機構分析
將所選文獻的被引數據導入CiteSpace,可得到國內科技翻譯領域的研究機構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可知國內關于科技翻譯領域以綜合性大學外國語學院為重要研究基地,同時以專業外語院校為支撐,各院校間有較多合作,其中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為范武邱等作者所在院校,發文數量較多,共計20篇,且作者以本學院為中心與其他多個院校作者均有合作。與此同時,各類研究機構在這一領域研究地側重不同,多數外國語院校側重科技翻譯的理論研究,研究文獻理論性較強,而安徽新華學院外國語學院與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工程科技能源交叉戰略研究中心等機構則推行校企合作,研究方向側重實踐研究。通過分析發現,盡管高等院校為科技翻譯研究機構的主力軍,但近年來學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頻率也呈上升趨勢,正逐步成為科技翻譯研究的主體機構。
2.4?高頻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能夠體現文獻研究的核心內容,展現某一領域內的研究熱點。關鍵詞的共現頻次越高,點中心性越高,說明節點在該中心性越為重要。圖4為利用CiteSpace繪制的1992-2022年間科技翻譯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為了便于梳理及分析,僅采用了前60位高頻關鍵詞。Cite?Space圖譜中,通常以字體的大小呈現點中心性的高低程度。由此可知,圖4中,科技翻譯、科技英語、翻譯等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翻譯技巧、翻譯策略等關鍵詞。
根據關鍵詞的屬性,將其進行分析和歸類為三大類,第一類為科技翻譯研究(如“科技翻譯”“術語翻譯”等);第二類為英語語言本體研究(如“句子結構”“復合句”等);第三類為翻譯主體研究(如“中國譯協”“翻譯者”等)。這些高頻關鍵詞某種程度上呈現了1992—2022年間國內關于科技翻譯研究領域的普遍熱點問題。
2.5?發展態勢分析
關鍵詞的突發節點(Burst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研究的態勢。將關鍵詞數據輸入CiteSpace中,可得有關1992-2022年間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持續突現關鍵詞。如圖5所示,科技翻譯研究領域在1992-2022年間共有12個突發節點較高的關鍵詞,1992-1998年期間,科技翻譯的研究重點在翻譯人員及翻譯學本身,此時期是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的早期階段;1998-2013年,研究重點轉向科技類文本上,注重研究文體本身的特點,集中地對詞、句等語言結構進行分析;從2014年起,翻譯技術及策略研究成為科技翻譯的研究重點。各類翻譯標準開始用于解釋科技翻譯的語言現象,機器輔助翻譯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同時,科技翻譯研究呈現專業化的趨勢,“礦業工程”等突發節點表明科技翻譯的研究內容已由純理論研究的層面拓展至專業實踐層面。
關鍵詞時區圖可呈現研究熱點及內容的逐年變化,如圖6所示,以年份為跨度進行數據分析,圖中的每一圓圈代表不同的關鍵詞,連線代表關鍵詞間的聯系。觀察可得,從1992年起科技翻譯研究的重點為科技類文本的特點及翻譯標準等層面,同時注重翻譯人員的培養與發展;2000年左右,“科學技術”等關鍵詞成為研究熱點,“準確性”“經濟性”等關鍵詞出現,意味著這期間開始注重科技翻譯的標準;至2014年前后,科技翻譯研究進入新時代,“軍事”“工程”“材料”等不同專業領域的關鍵詞逐漸出現,科技翻譯正在逐步專業化、具體化。
3?結論
本文的統計研究基于中國知網CNKI對國內科技翻譯領域在核心期刊上的登刊情況,從發文量分析、研究作者及研究機構分析展開,通過高頻關鍵詞的共現、突現圖譜及時區圖分析,探討近30年來國內科技翻譯領域的發展態勢。
基于對科技翻譯領域研究的態勢分析,可以得到這一結論,即科技翻譯總體而言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1)國內科技翻譯研究內容呈現多樣化。科技翻譯研究內容受政策、社會形勢、需求、時間、地域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2)國內科技翻譯研究角度多樣化。研究角度不僅限于詞、句、篇等語言層面,隨著科技翻譯的發展轉向認知、美學等角度的視角。
(3)國內科技翻譯研究導向多樣化。不論是科技翻譯或科技英語等方面的研究,或是各類理論指導下的科技翻譯策略,都是以具體應用為導向。國內科技翻譯研究應更注重探索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模式,推動應用型的科技翻譯研究發展。
(4)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群體呈現多樣化。科技翻譯的研究群體原先多為各外國語院校,研究群體相對集中,多以各外國語院校教師為主體,近年以來新增合作研究機構如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工程科技能源交叉戰略研究中心等,研究主體逐漸擴大,由學校擴展至企業,將英語與科技專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目前各研究機構應推行校企合作,彌補專業知識的欠缺,為該領域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
在未來,有關科技翻譯仍有需進一步深化的部分:
(1)加強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譯者是翻譯研究的根本,譯文質量也直接受譯者水平影響,應加強科技類專業譯者的培養。
(2)加強科技類翻譯實踐。科技類翻譯研究中的理論研究較多,但很少能與翻譯實踐相聯系,較多論文無法突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應加強科技類翻譯實踐,使理論與實踐更進一步融合。
(3)加強科技翻譯的多元化、信息化培養。科技翻譯在計算機科學、語料庫語言學、機器翻譯等多學科都有交叉研究,應支持科技翻譯走向多元化、走向信息化。
參考文獻
[1]楊壽康.論科技英語與科技翻譯[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2]方夢之.近半世紀我國科技翻譯研究的回顧與評述[J].上海科技翻譯,2002,(03):14.
[3]單宇,范武邱.國內科技翻譯研究現狀綜述(1997-2014)——基于CNKI557篇碩博論文的考量[J].中國科技翻譯,2016,29(01):1417.
[4]梅陽春.論中國科技翻譯研究思索期的問題與對策[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2):7985.
[5]耿智.中國科技翻譯理論研究(1990~1999)的發展態勢[J].中國科技翻譯,2000,(0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