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1]。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工作攸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開啟。在新時代青年組織也蘊含著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時期的歷史使命,如何更好引領“強國一代”使之成為堪當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之問。
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青年的基本年齡范圍是14-35 周歲。對照“兩步走”的戰略規劃分析,處在這個年齡段的當代青年成長發展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高度吻合。當代青年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參與者、見證者,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者。基于此,用“強國一代”來指稱這個時代的青年群體。以“強國一代”做研究視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青年特質的新時代青年組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對新時代青年組織進行研究,是在黨領導青年工作的原則下借鑒過去青年組織理論開展的,新時代青年組織在現實形勢中有著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文化水平較高,受現代社會多元文化影響,大多青年思想較為活躍,興趣愛好較為廣泛。他們不只單純追求學習成績,而是按照自身喜好和適合程度進而多元選擇未來的職業和發展方向。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也愈發增強,在自然災害或者社會救助等方面自發匯聚力量,積極組織或者參加到各項志愿服務救災中。
社會組織目標對組織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組織目標是每個組織都必須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達到的某種有待實現的未來狀態。它是組織開展活動的依據和動力,代表著一個組織的未來和發展方向”[2]。以組織目標做切入點進行界定研究,新時代青年組織必須具備明確的組織活動目標,也就是其歷史使命,這種目標結構既有階段性的又有長期堅持的使命愿景,其長期性的使命定義了組織歸屬地位。放眼全球,在現實活動中組織之間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是由更大的母體(政黨、國家等)決定的。“強國一代”視域中新時代青年組織內部的運行依賴一套正式而穩定的關系結構,用以協調組織的多樣化活動,明確組織成員在社會時空中所處的位置關系,實現組織的整合狀態。受宏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人類活動的物質工具功能也將與時俱進,新時代青年組織要具備穩定合法的規則與規章制度作為維持組織運行的必要手段,以此來實現自身目標和發揮自身功能。
具體到“強國一代”視域中新時代青年組織歷史使命的界定,需要綜合考慮其青年主體、國家性質、政治愿景等多維度歷史使命的因素。所謂青年主體,即該組織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其要實現完成青年在時代宏觀背景下的歷史使命。所謂國家性質,是指新時代青年組織要實現其所在國的國體、政體以及政黨結構所要實現的歷史使命。所謂政治愿景,是指該組織的基本目標愿景是實現一定的政治使命。基于構成要素分析得出結論,新時代青年群體要緊跟時代潮流,新時代青年組織歷史使命要立足于亟需完成的本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使命。
肩負歷史使命的“強國一代”是當下時段及中長期時段新時代青年組織的構成主體,也是其引領面向的主要對象。觀照“強國一代”青年群體新變化,才能實現青年組織研究視域的對接轉換。新時代青年組織要整合多元社會力量協同參與青年工作,為更好引領培育青年投身現代化建設提供現實的抓手參照。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就是新時代青年組織的典型代表,共青團作為黨的政治性群團組織在歷史進程中肩負重要政治使命。準確把握共青團作為政治性的新時代青年組織這一職能定位,才能切實履行好引領培育青年投身現代化建設的職能。
作為新時代青年組織的典型樣態中國共青團的成立與發展在中國具備深厚的現實土壤,其中內含深刻的歷史邏輯。共青團作為青年組織區別于其他群團組織的獨特性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梳理不同階段黨團關系的發展脈絡,以“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定位,使得共青團使命與共產黨事業和命運高度相關。共青團的使命是其作為新時代青年組織服務大局的一條紅線。
20 世紀20 年代的基本國情給予青年群體肩負責任、追求使命的社會環境。正是基于當時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現實,具備歷史使命的青年團工作機制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同中國青年運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1920 年陳獨秀在籌建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過程中就主張:“組織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中共的后備軍”[3]。“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一基于黨團關系的政治性定位,決定了共青團要在實踐中履行使命,這是共青團與生俱來的使命源頭。共青團的基本歷史使命也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共產主義不懈奮斗。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莊嚴宣示:“堅定不移跟黨走就是我們的初心,為黨和人民不懈奮斗就是我們的使命。”這一決定性的宣示,要求共青團的時代使命是為黨和人民不懈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團100 周年的講話上提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4]。在未來的15 年里,青年一代必將日益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實現2035 年遠景目標的諸多歷史性使命,將越來越多地需要青年一代承擔,而收獲的碩果也將由包括青年群體在內的全體人民共享。
綜上分析,引領青年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是新時代青年組織共青團的時代使命。基于此,新時代青年組織必須把接近青年的先天優勢,轉化為引領青年的主動優勢。立足當代青年群體特質,發揮其組織功能引領青年投身強國建設,將“強國一代”培育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青年組織引領青年的現實取向和應有之義。
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的背景下,“強國一代”登上歷史舞臺,這給新時代青年組織引領青年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機遇,同樣也帶來了發展與挑戰。在這種境遇下,新時代青年組織引領青年工作發生新變化。包括其引領對象,引領陣地等因素都呈現出新的特征,這些特征也成為在黨管青年的原則下引領青年投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認識基礎,對于厘清現實變化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青年組織的生命力在于組織主體構成,當代青年思想被其他人所引領,又通過自身的所學所感引領周圍青年人。當代青年組織成員構成的主體和引領工作所面向的青年客體都發生新變化,呈現新特征。
第一,由青年構成的主體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從當前的教育數據分析,構成使命型青年組織主體的 “強國一代”整體受教育程度處于歷史最好水平,當代青年知識儲備豐富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由青年構成的主體存在高頻的流動率。當代青年城鄉間流動、境內外流動十分頻繁,青年流動走向發生新變化。截至2022 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92071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5.22%,新型城鎮化質量穩步提高。在社會分布多樣化的現實中,新時代青年組織要有效組織和動員青年人勇于面對新挑戰新機遇。
第三,突破“偽內卷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首次“觸網”年齡呈現低齡化態勢,這一時代的青年人可謂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網絡媒介具有極強滲透性和極具個性化等特點,這使得社會中涌現出一批具有創造性的新興青年以網絡的形式從業工作,青年職業結構日趨多元。
隨著互聯網媒體的迅速發展,且對青年群體覆蓋面呈現全方位態勢,新時代青年逐漸占領“線上時空”陣地是大勢所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不僅在網上娛樂放松,還在網上積極參與社會熱點問題討論,日益興起的存在各種形態的新媒體平臺已經逐漸成為新時代青年表達訴求、提出意見與建議的渠道。
網絡的出現將人的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轉移到“線上時空”,當代青年在網絡時空表現尤為積極與活躍,但也因此導致要重塑引領青年工作的陣地形態,深入引領凝聚青年必須面臨適應網絡環境的新挑戰。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黨管青年的原則,黨是青年工作的領導者,政府、社會作為主體參與方則是青年工作政策的執行者,在此基礎上,還有像作為新時代青年組織典型的共青團等具有政治性的群團組織作為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各類社會組織特別是青年社會組織競相發展,這既為新時代青年組織進一步整合資源、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利契機,也對更好引領青年、更好組織動員青年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人在現實中面對著無法回避的不同文明的碰撞所帶來的價值沖突,導致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為激烈。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國際局勢,這勢必對新時代青年組織引領培育“強國一代”,使其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具有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時代青年組織必須要提高引領青年的工作水平,這是搶抓歷史機遇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中國國際地位轉換中必須回應的現實關切。
從黨管青年原則來講,對新時代青年組織發揮引領青年的作用做出回應,就要推動完善其參與青年引領的制度設計與工作體系,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履職效能。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5]。在“強國一代”理論視域下,青年組織工作的理念也要與時俱進,引領“強國一代”成為時代新人,更好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理應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并提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性、 戰略性的新論斷與新要求。目前,深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不斷深化與發展。面向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青年工作理論需進一步完善,全面提升青年群體組織化水平[6]。青年組織理論的建構必須回應青年的需求和愿望,面向現實的理論建構需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解與把握,二是要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進程中去尋求。
互聯網時代加速了現代性社會的發展,對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目前青年人群的社交陣地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轉換,這是不可逆轉的現實常態。新時代青年組織對青年引領方式、組織的運行方式都要與時俱進,深化轉型。青年交往改變,決定新時代青年組織必須增強網絡化思維,適應信息社會、數字時代的新要求,善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青年工作實效,處理好引領與服務的關系,切實做到引領好青年,服務好青年,走在“線上時空”的前列[7]。
中國共產黨提出黨管青年的原則,黨是青年工作的領導者,新時代青年組織不僅要同各類社會組織競相發展,也要在黨對青年工作領導下進行整合資源。特別是以共青團為典型代表的新時代青年組織,要在整合發展中聚焦主責主業。一方面,要增強協同性思維,借助并引入社會力量和資源,加強與各類青年社會組織的合作,充分共享配置資源,以此來構建多元社會支持系統。另一方面,加強組織自身建設,通過引領青年來服務青年,變工作對象為工作力量,推動新時代青年組織朝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在擴大青年領域覆蓋面的同時,更加完善組織工作機制,將接近青年的先天優勢轉化為引領青年的主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