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琪霞 胡文俊 陳子陽
對于高校參與軍民融合發展的研究吸引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我國學者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研究:一是,關注軍民融合型人才的培養,比如邱柯萍(2018)、何海燕(2018)、王雪(2018)、張近樂(2017)等,提出高校軍民融合的切入可以將育人的理念與實踐的參與相結合;二是,關注高校科研活動軍民融合,比如鐘燦濤(2011)等剖析高校科研活動實現軍民融合的難點所在,學者魏海燕(2011)等從軍民融合視角,提出國防高校科研團隊的績效評估方法;三是,關注國防特色高校軍民融合問題,比如張煒(2017)以西北工業大學為例分析了高校在軍民融合中的地位與作用,屈藝(2017)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中我國國防特色高校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探討。國外學者主要關注:一是,國防科研管理部門的存在模式,比如FUCHS(2009)關注美國國防預研項目署(DARPA)的最主要成功因素分析。二是,軍民兩用技術政策環境的研究(Derk.D,2009)。比如早在1990 年,美國政府出臺了多項有利于國防科研生產上的軍民融合政策,涉及軍民兩用、企業創新、技術轉化等多個領域,對于科技園的軍民一體化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扶持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是大勢所趨,縱然有政策的扶持和實踐的經驗,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策略還需深思。目前我國許多學者對于高校參與軍民融合的研究多是從某一方面,缺乏一定的實操性。國外對于高校推動軍民融合戰略的發展經驗雖然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我國還需要結合國情,發揮我國高校的社會功能在新時期被賦予新內涵的作用。因此,對于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戰略需要規劃。
高校參與軍民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性和優勢。一方面,高校作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人才優勢,能夠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另一方面,高校還具有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優勢,可以為國防領域提供優秀的人才支撐,推動我國國防能力的不斷提升。總的來說,具有以下優勢:
1.科研實力雄厚:高校科研實力雄厚,能夠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
2.人才資源優勢: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能夠為國防領域提供優秀的人才支撐,推動我國國防能力的不斷提升。
3.學科門類齊全:高校擁有齊全的學科門類和廣泛的學術交流平臺,能夠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
4.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高校能夠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推動力。
從高校科研活動、人才培養、技術轉化等方面深度軍民融合,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并進行總結。美國政府有關部門的80%核心技術都可以作為軍民兩用。比如互聯網和衛星定位技術在軍用—民用—軍用中有效地形成了閉環,從而達到軍轉民、民促軍的軍民融合目標。有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成以上的項目,以及負責了大部分“973計劃”“863 計劃”項目。六成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項被高校囊獲,高校還攻克了大量國家科技創新難題。
一是,把握高校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在明確高校“為什么融”的前提下,解決“融什么”問題。(1)高校積極主動地承擔國防科研活動。高校圍繞國家目標和需求開展基礎研究,成為軍民兩用科學技術的重要輸出端。(2)高校提供各類人才服務于軍民融合。在國防、經濟和融合的各軍民融合建設崗位,
高校緊瞄崗位需求,制定特色化人才培養方案。(3)高校為軍、民兩地搭建橋梁和平臺。高校在辦學中與科研院所、軍工單位、社會企業、政府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可以暢通人才、技術、資源等信息在軍、民兩地的交流渠道,讓軍地更好地協調運行。
二是,解決“怎么融”的問題。從資金、政策、人力機制體制上保障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推動軍民深度融合戰略的發展。(1)支持構建軍民融合高校科研工作體系。包括高校對國防科研項目的申請管理(比如有些有申請資質的要求:保密證或者武器裝備生產許可證),高校承擔國防科研任務的保密管理、質量管理及績效評估。(2)支持教育與技術軍民融合平臺建設。包括主動搭建高校與地方“民參軍”企業產學研平臺,開通軍民兩用技術協同攻關平臺,支持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3)支持軍民融合型人才培養。立足學科優勢,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入手制定符合國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培養目標。特別是國防高校,要開展國防特色學科建設工作。
盡管高校參與軍民融合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優勢,能夠為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推動力,但是高校深度參與軍民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難點:(1)高校承擔國防科研任務的保密管理。一是,缺乏科學的保密操作規范。雖然很多高校有承擔國防科研任務的資質(獲取了保密證或者武器裝備生產許可證),但由于缺乏科學的保密操作規范,無形中產生失泄密問題;二是,缺乏專業的軍工專項保密網絡技術。這也使得高校在承擔國防科研任務時對于保密管理產生一定風險。三是,文化沖突和保密管理問題。在高校科研工作中,需要對外交流產生碰撞汲取創新源泉,在這個過程中,保密與交流勢必會產生沖突。這種沖突的解決不止需要考慮基礎技術層面的硬問題,更多地需要協調長期存在于基礎研究領域和國防科技領域中深層次文化層面的軟問題。(2)高校和地方“民參軍”企業的深度合作機制。雙方各司其職,統一目標,在合作中共贏和制約并存。那么,究竟怎樣的合作機制才能有效推動產學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摸索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