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霞
幼兒感恩教育是幼兒園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一方面可以使得幼兒在物質充裕的成長環境之下得到精神的富足,另一方面也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美德中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與修養。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幼師可以引導幼兒自小就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在感恩培養意識形成下成為積極營造和諧社會的一類具有社會價值的人。
兒童自我認知是指兒童對自身內心狀態、個性特點、能力水平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認知和理解。它是兒童對自我存在和自我屬性的主觀體驗和認知反應,是兒童對自己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覺察和理解。自我認知的發展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形成對自己的認知,包括外貌、能力、性格特點、情緒狀態等方面的認知。兒童的自我認知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層的發展過程。
兒童自我認知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兒童的自我認知是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在幼兒期,兒童對自己的認知主要是基于外在觀察和經驗,他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行為和外貌特征。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兒童逐漸能夠對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情緒狀態進行較為準確的認知和描述。
其次,兒童的自我認知具有主觀性和可變性。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尚未完全發展,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不穩定性。兒童的自我認知會隨著情境的變化、他人的評價以及個人經驗的積累而產生變化。
再次,兒童的自我認知還具有透明性和一致性的特點。透明性意味著兒童的自我認知較為直觀和明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常常表露無遺。一致性指的是兒童的自我認知與他們的行為和表現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最后,兒童的自我認知與社會比較和他人評價密切相關。兒童常常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和他人的評價來獲取關于自己的認知。他們會對他人的評價和期望產生影響,并在自我認知中反映出來。
在探索利用節慶禮俗開展幼兒感恩教育之前,需要明確感恩教育的定義和目標。感恩教育是一種旨在培養兒童感恩心態和感恩行為的教育方式,其目標是使幼兒從小樹立感恩的意識,培養感恩的情感體驗,并將感恩的態度和行為內化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感恩教育的定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感恩教育是一種價值教育,旨在培養兒童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通過感恩教育,幼兒可以認識到自己身處的社會環境和得到的各種資源是來自他人的付出和關愛,從而培養出一種感恩的心態。第二,感恩教育也是一種社會情感教育,旨在引導兒童表達感激之情、關心他人、回報社會。通過感恩教育,幼兒可以學會感恩的情感表達方式,如言語表達、行為舉止等,以及學會通過回報社會和他人來表達對他們的感激之情。
感恩教育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兒童的感恩意識和感恩情感。感恩意識是指兒童對他人的付出和關愛能夠有所察覺和認識,并能夠產生感激之情的意識。感恩情感是指兒童能夠真誠地表達對他人的感激之情,并通過言語和行為來展示出來。第二,促進兒童的社會情感發展。通過感恩教育可以培養兒童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回報社會的情感,培養其積極的社會情感品質。第三,塑造兒童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如謙虛、寬容、熱愛、責任等。第四,培養兒童的道德行為和社會責任感。感恩教育可以引導兒童在行為上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學會回報社會,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感恩教育是一種培養兒童感恩心態和感恩行為的教育方式,其目標包括培養感恩意識和情感、促進社會情感發展、塑造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以及培養道德行為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感恩心態,并將感恩的態度和行為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對他們的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利用節慶禮俗開展幼兒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兒童自我認知對感恩教育的接受和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認知水平不同,對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會有所差異。較高水平的自我認知能力使兒童更能意識到他人的付出和幫助,并能夠感受到對他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自我認知也使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解讀感恩教育中的含義和價值,從而更好地內化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感恩教育對兒童自我認知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感恩教育通過培養兒童的感激之心和關愛之情,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身份和價值進行反思和認識。感恩教育強調與他人的互動和關系,讓兒童更加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培養出關愛他人的態度和行為。這種關注他人的過程,促使兒童對自己的認知不斷深化和完善,增強了他們對自己的理解和定位。
兒童自我認知和感恩教育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兒童的自我認知水平的提高使他們更能意識到他人的付出和幫助,從而更容易感受到對他人的感激之情。而感恩教育的實施則進一步強化了兒童的感恩意識和行為,促使他們更加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這種相互促進的過程使兒童的自我認知和感恩意識得到了雙向的發展和提升。
中國對兒童期的劃分是從出生到成年的這個階段,其中兒童期分為0~6歲的學齡前期和6~18歲學齡期,幼兒園的兒童屬于3~6歲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對身邊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他們可以開始學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擁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內心變得更加聰慧靈敏,身體協調能力增強,動作也愈發敏捷,這一切都屬于該年齡段所擁有的認知。在這一幼兒發育的黃金階段,幼兒可以憑借自己的語言能力、感知能力、觀察和注意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去處理很多事物,但是由于經驗的缺乏,往往會具象化地思考各種問題。在面對問題時,幼兒往往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幼兒感恩教育作為幼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幼兒處于這個特殊階段,通過幼兒本身具有的認知特征進行引導教育,才能夠發揮基本的功效,達到教育效果。為了讓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方便易操作性,利用節慶禮物開展幼兒感恩教育是幼師值得選擇的一個重要方式。節慶禮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瑰寶,在節慶之時不僅具有濃厚的節慶氛圍,還有諸多的禮俗文化需要幼兒不斷地學習與傳承,幼師抓住這樣的時機,一方面是節慶的影響,一方面是園內幼師的教育方式加成,可以讓幼兒由內而外得到傳統文化思想的滲透和熏陶,從而達到教育幼兒自小要懂得感恩的目的。而文章便是基于認知視角出發,從幼兒所具有的認知特征角度,以節慶禮俗為切入點來探索幼兒感恩教育的方式,從而達到其教育目的。
節慶禮俗作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具有獨特的特點和深遠的意義。節慶是社會共同的慶祝活動,通過特定的儀式、活動和傳統習俗,表達對某種價值觀、文化傳統或特定對象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而禮俗則是人們在特定場合下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是社會互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節慶禮俗與感恩教育結合起來,可以使幼兒在參與其中的過程中感受到對他人的感激和珍惜,從而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和情感表達能力。
節慶禮俗具有直觀性和身體化的特點。在節慶活動中,人們通常通過肢體動作、祭祀儀式、互贈禮物等方式表達感激和祝福。幼兒可以通過親身參與這些儀式和活動,直觀地感受到感恩的情感表達和社會關系的重要性。例如,在春節期間,家庭會完成貼春聯、包餃子、走親訪友等一系列傳統習俗,幼兒可以親自參與其中,感受到家庭團聚、親情關懷和朋友間的祝福。這樣的體驗不僅增強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還培養了他們對家人、朋友和社區的感恩之情。
節慶禮俗具有情感共鳴和情感教育的功能。在節慶活動中,人們常常通過歌舞、戲曲、故事等形式傳遞感激和愛的情感。幼兒可以通過欣賞這些表演和故事,與其中的角色產生情感共鳴,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和親情的力量。例如,在重陽節,人們常常會登高、賞菊、祭祖,幼兒可以通過欣賞秋景、聆聽相關故事,感受到尊老敬老、傳承尊貴家風的情感教育。這樣的情感共鳴和情感教育能夠激發幼兒的感恩之情,增強他們對長輩和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感激。
節慶禮俗具有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的作用。節慶活動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統,通過參與其中,幼兒可以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了解祖國的歷史、風土人情和民間傳說。這樣的文化體驗有助于培養幼兒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使他們能夠從小就建立起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通過對節慶禮俗的學習和傳承,幼兒可以了解到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培養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節慶禮俗與兒童感恩教育具有緊密的契合點,能夠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情境,促進幼兒對感恩的理解和實踐。
節慶禮俗強調家庭情感和社會關系,為幼兒感恩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傳統節日和慶典中,家人、親友和社區的互動成為幼兒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春節期間,家庭團聚、親友交往、互贈禮物等活動都是感恩的表達方式,讓幼兒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親情和友情的重要性。通過參與節慶禮俗,幼兒能夠深入體驗到感恩的情感和行為,并從中學習到感恩的意義和方式。
節慶禮俗弘揚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為幼兒感恩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育內容。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恩思想和行為準則,例如尊敬長輩、敬畏先輩、孝敬父母等價值觀念。通過講述傳統故事、學習節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幼兒能夠了解感恩的重要性以及傳統文化對感恩的強調。節慶禮俗的傳承和實踐,使幼兒有機會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其中感受到感恩的內涵和價值。
節慶禮俗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和互動方式,為幼兒感恩教育帶來了生動的教學資源。在節慶期間,幼兒園可以組織各種慶祝活動和儀式,如舞蹈表演、手工制作、傳統游戲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其中。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可以親身體驗感恩的情感和行為,培養感恩意識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與家長和社區的合作,幼兒能夠擴展感恩的對象和范圍,從而形成更廣泛的感恩觀念和行為習慣。
1.言傳身教,做出榜樣
俗話說“言傳大于身教”,在幼兒的生長環境中,周圍人的一舉一動對幼兒起著重要的影響,幼師與家長作為3~6歲幼兒的重要教育者與引導者,自然在生活中需要以身作則,形成榜樣效果。幼兒園的感恩教育也需要從此處出發,來逐步對幼兒形成影響。因此,幼師平時的一舉一動必須對自己負責,對幼兒負責,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是要做好言傳身教的每一個步驟,讓教育效果達到最佳,從環境上達到對幼兒最積極的影響。
2.親子分享,共話真情
在感恩教育中體會最深的莫過于親子,親子最濃的真情能夠跨越所有的障礙直達對方的內心,達到溫暖彼此、關系和諧的作用。而在教育活動中,學會讓幼兒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獲得的物件,通過親子分享的行為,互相傾訴柔腸,共話真情,使得幼兒發現對愛的需要,通過對擁抱、親吻等行為的需求與獲得達到交流情感的目的,從而在幼兒園感恩獲得教育的基礎上,讓幼兒在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向前進一步,通過節慶禮俗的方式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3.依托教育,體會真諦
在前兩者環境影響,活動教育的基礎上,幼師需要做到幫助幼兒理解自己的行為,滲透教育思想。而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幼師需要本著自己作為幼兒第一階段感恩教育指導者的位置,來打好感恩教育的基礎,依托節慶禮俗等感恩教育的方式,達到幫助感恩教育的基本目標。如此,不僅是為了讓幼兒體會到感恩教育所反映的幼兒能夠理解的親情、友情等,同時也是幫助幼師體會教育真諦,打好幼兒教育基礎的真實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幼師提高教學素質,掌好舵,揚好帆,接好每一任的班。
4.抓住契機,學會感恩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生活中具有較濃家庭氛圍的節日,是進行感恩教育最好的時間與契機,幼師在此時間節點,需要緊緊抓住機會幫助幼兒深層次體會愛的教育,學會感恩。幼師在活動教育過程中,除了需要利用各種硬件設施、節慶道具幫助幼兒理解節慶中的禮俗文化,還需要通過軟件來達到對節慶禮俗文化中感恩教育的學習與滲透,學會感恩、理解感恩、懂得感恩,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融入幼兒的骨髓,代代相傳,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奉獻自己的一份熱血與力量。
中國傳統中的特定主題節日,都是進行幼兒感恩教育的最好時機,通過不同節日設置不同主題,對幼兒進行有意識地引導是加強幼兒感恩思想教育工作的關鍵。利用節慶開展幼兒感恩教育,可以從很多方面幫助幼兒懂得感恩、知道感恩、學會感恩。節慶中含有的元素眾多,其中一種叫“顏色”,節慶的“顏色”可以使得幼兒更加直觀地從視覺上感受到傳統禮俗帶來的感受。而顏色一般都分色調,有暖色調,有冷色調,節慶“顏色”中的不同“色調”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幼兒能夠感受到禮俗的“溫度”,基于“溫度”來發現節慶禮俗下所應該懷有的感恩情緒,幫助幼兒基于認知視角,利用節慶禮俗開展幼兒感恩教育。
如中國部分節慶禮俗中,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是對幼兒進行感恩父母及先輩教育的重要節日,也基于認知視角中節日的“顏色”幫助幼兒感受禮俗“溫度”,學會感恩的機會。以“母親節”為例,“母親節”的節日主題顏色為紅色,顏色雖都為暖色調,但予以感受與其他節日是不同的,所帶來的節慶禮俗“溫度”也有所不同,傾向于溫暖,與火熱有所區別。幼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幼兒在識別節日主題色彩之后,問問幼兒這樣的顏色帶來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教師通過給幼兒添加春天和冬天衣物的方式來增強幼兒的感受,在分別判斷“母親節”“顏色”背后給予的溫度,繼而引導幼兒溫度背后帶來的內心感受,以此來挖掘節日背后“愛”的語言。
將感恩意識、感恩觀念等從小就與幼兒的思想緊密相連,并將其發展成為幼兒思維意識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樹立“感恩、識恩、知恩”的思維意識滲透于幼兒的思想,就如同人們每天都必須吃飯、睡覺一樣,需要去學。而代表女性魅力、善良、溫柔和無私,也代表“媽媽會永遠愛你”。母親是世上平凡而又偉大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幼兒會慢慢成長,但媽媽卻會被歲月刻畫出道道痕跡,但停留于幼兒心里的“媽媽”永遠是他們最溫暖的港灣,是永不褪色愛的表達,借助不同節日的節日主題將“愛媽媽的感恩教育”融入幼兒的思維意識,是對媽媽也是對幼兒最好的回饋。感恩教育的實施就要積極抓住此類教育契機,借助節日主題活動,充實感恩教育內容更豐富、更深刻。
中國傳統禮俗有很多種,從大處說可涵蓋一個人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所有禮節習俗,如歲時禮俗、交往禮俗、生育禮俗及喪葬禮俗,禮俗的實質不僅是一種節日,更是一種儀式感,是放置于社會發展中的溫度計,是衡量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尺,溫度越高說明它的存在與發展越先進,反之,說明可發展空間更大。而通過禮俗的“溫度”挖掘感恩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開展幼兒感恩教育的一種途徑。
以“歲時禮俗”為例,它所涵蓋的范疇更多是指中國傳統節日及慶祝方法。如中國的“春節”,整個節日氛圍是歡樂與祥和,瑞雪兆豐年的和諧之感,是收獲關懷與親情最有溫度的禮俗節日。而由春節開展感恩教育,其禮儀是眾多節日禮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初一拜年的習俗,其中包括了長輩尊稱的規范要求之外,也可以額外收到來自長輩的拜年紅包。從這種交互的拜年方式中,幼兒可以從早早起床、外面的寒意與初一拜年長輩的呵護感受到其中的不同,外面的寒冷讓人感覺到“涼意”,但是來自長輩的“溫暖”卻裹住了幼兒的內心,對長輩的呵護有一定的反饋,引發他們的感恩之心。
作為幼兒園老師,也可每年都加入一些不同感恩元素,豐富幼兒的感恩思想,鞏固感恩教育的成果。其活動形式可不拘一格,可設置成訪談式也可設置成親子式,將長輩、恩師等無私的愛,呈現出感恩教育里最濃烈的溫度,溫暖有力量,溫柔卻又堅定不移。幼兒的每一分愛都是大江大河。而感恩教育不僅可以從中反觀幼兒對長輩不辭勞苦的理解,也可以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將之轉化為行動,慢慢將幼兒思想從“得到愛”完成向“回饋愛”的轉化,才是感恩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
在尊敬長輩方面,家長平時要以身作則,比如從孝順自己家的老人開始做起,這樣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會學著做,并在思想中深刻地明白何為孝,如何孝,這種言傳身教是對幼兒教育的最有利一面。為此,幼兒園也可結合不同節日開展不同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將感恩教育與傳統禮俗相融合,將其中所表達的豐富內涵通過簡單動作或畫面展現出來,進而助力感恩教育向更深處延伸,幫助幼兒建立“知恩”“感恩”“施恩”與“報恩”的世界觀,對世界有清晰的認知,更有獨立判斷意識,是他們成長的關鍵。
例如,節慶禮俗“動作”所包含的內涵是相當深刻的。再以春節為例,一是叩拜,未成年須向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行叩首大禮。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教師可以幫助幼兒了解行禮的規則:行禮時,雙手抱拳前舉,左右握右手,拱手其美,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輩之間的拜年,標準的是男子自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頭,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而感恩的教育不僅可以感長輩之恩,可以感同輩之恩情,所以學習作揖的禮俗可以幫助幼兒在幼兒園游玩的過程中“習慣”以作揖的方式去互相感激對方的幫助,從而在“動作”之下懂得感恩,使得教師在無形中完成感恩的教育。進而在幼兒幼小的心靈里就養成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同輩的好品質,借助“禮俗”時機,充分發揮禮俗“動作”是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機。
節慶禮俗每一年都會如期而至,但是隨著每年發生的事的不同而使得節慶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正是思維意識的建設時期,對具象化的畫面理解更加容易。例如幼兒園結合不同節慶禮俗,開展別開生面的實踐活動,而利用節慶禮俗的“故事”來幫助幼兒習得感恩,是其中最容易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不僅可以使之油然而生一種內在的情感,同時也可以使得幼兒培養出一種不動聲色的人生態度,對培養幼兒感恩教育有一種積極的影響。
而如果要以節慶禮俗的“故事”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故事”展開實踐活動,在幼兒園創建不同的活動,深化感恩教育內容。例如,五一勞動節時,幼兒園可聯系勞動模范,結合幼兒園的活動展開一場實踐活動,增加其一定的生活體驗,提高幼兒對勞動認知,讓幼兒懂得吃苦、學會吃苦。例如,幼師在幼兒園開展“我為模范包餃子”的活動,讓幼兒們親身體驗包餃子的全過程,從如何和面、做餡并攪拌,如何搟皮、包餃子、燒熱水等全流程了解并參與其中,用行動告訴他們一個小小的成品餃子是需要多少道工序完成的。只有親身體驗過并付諸實踐去做時,才根植于思想不被輕易忘記。
感恩教育是一個人成長必修課,在平日幼兒園也可增設以不同主題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具體可包括:讓幼兒體驗整理桌椅的過程,老師也可采取適當“示弱”方式,讓幼兒主動承擔擺餐具、整理小鞋子、自己疊被子等工作,其實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不僅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抗挫力,而且在增強孩子幸福感知力時也會收獲更多快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常懷感恩,擁有感恩之心。
感恩“語言”是外化的,也是內隱的。需要懂得巧妙利用移情的方法來幫助幼兒感知內心的情緒。在幼兒眼中,世界萬物皆有生命,老師在教授幼兒感恩時,可運用移情方法,將世間萬物都賦予生命而且有思想的,讓幼兒們真切體驗到他人的感受。例如,當幼兒損壞了班級圖書書皮時,老師就要及時對幼兒說:“老師雖然看到了你的不小心,但是,那是書的衣服,如果沒有書皮,這本書要多冷啊!”通過形象化了的人類語言,幫助幼兒們搭建起了愛心橋梁。
其次,運用節慶禮俗中的“語言”開展幼兒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幼兒懂得感恩。感恩教育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將其人生成長中的必修課,例如我國古詩詞《游子吟》便包含對子女感恩父母之情的教育主題,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因此,可以通過節慶禮俗,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教會幼兒賦予感恩意義的古詩詞,以誦讀、比賽的方式讓幼兒在一遍遍中感知我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讓幼兒以“母親節”禮俗,贈予鮮花的方式對母親父親報以養育之恩,感受父愛和母愛。因此,將感恩之心適時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是驗證感恩教育成果的高效通道,感恩不僅存于心,更落實于言與行。
綜上所述,感恩教育不僅是中國文化傳統,更是培養幼兒堅強獨立的重要手段,感恩教育無處不在,只要有意識地進行感恩思想的輸出,在幼兒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幼兒們的成長會獲得更多快樂。為此,幼兒感恩習慣的養成,讓感恩成為幼兒的內在品質,還需要家校一起行動,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