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葉紅

摘要:古詩因形式和內容的雙重陌生感 ,一直以來是教學難點,其雋永的語言、美好的意境需要為學生層層 “撥開 ”。三層級文本解讀 ,即把課文的閱讀理解分為釋義、解碼、評鑒三個層次。由此,古詩教學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 :注重完整釋義 ,獲得充分感知 ;解碼藝術特色 ,抵達審美體驗 ;綜合評鑒詩歌 ,實現深度理解。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教學 ;三層級文本解讀 ;《關雎》
古詩因形式和內容的雙重陌生感 ,一直以來是教學的難點 ,其雋永的語言、美好的意境需要為學生層層 “撥開 ”。南京師范大學黃偉教授倡導的 “三層級文本解讀 ”方式為古詩教學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指引。所謂三層級文本解讀 ,即在教學中 ,教師把課文的閱讀理解分為釋義、解碼、評鑒三個層次。[1]教學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關雎》一課 ,我帶領學生嘗試三層級文本解讀 ,感受詩歌的內在情韻。
一、注重完整釋義 ,獲得充分感知 釋“義,簡單地說 ,就是解讀文本的意思。包括文本的內容、主題、思想、情感等。”[2]教
師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使其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 ,掌握與這類文體相對應的閱讀策略。古詩教學中 ,不能只簡單地疏通文本大意 ,而要帶領學生進入詩歌 ,充分感知古詩的內容。這里 ,我通過設置情境任務,引導學生進一步發揮想象 ,沉浸到古詩意境中。
《關雎》一詩的內容總體上不難理解 ,在疏通大意后 ,我設置了一個情境任務 :討論如何拍一部《關雎》同名影片。首先要完成的任務是拍長鏡頭表現故事情節。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
師我們可以把整個拍攝的內容分為幾組長鏡頭 ,以表現劇情的發展。(補充長鏡頭的含義 ,略)請用一句話概括你要拍攝的長鏡頭的內容。
生我看這首詩有三個章節 ,可以分成三個長鏡頭。根據第一章 ,可以拍一個景物的鏡頭 ,鏡頭里水鳥在洲上鳴叫。根據第二章 ,可以拍君子追求淑女的過程 ,但是最終沒有追到。根據第三章 ,可以拍一個兩個人結婚的長鏡頭。
師這位同學根據詩歌的三個章節分了三組鏡頭。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 ?
生我覺得要加一點內容。每個章節里反復出現了 “參差荇菜 ”,這是不是可以加入長鏡頭里 ?
師你是從具體畫面構成考慮的 ,我們現在先設定具體的情節。
生我認為還可以再細分一下 ,比如第二章 , “寤寐求之 ”“輾轉反側 ”可以分成兩個長鏡頭來拍攝 ,前者是白天的追求過程 ,后者是晚上的難以入眠。
師你很細心 ,對詩歌的層次把握得更加細致。那你認為第三章要不要再分為 “琴瑟友之 ”和“鐘鼓樂之 ”兩個鏡頭呢 ?
生我覺得不需要。第三章是寫他們在一起彈琴、敲擊鐘鼓 ,這可以放在一個鏡頭中展現。
師我補充一下 :只有在婚慶典禮上 ,才能享受鐘鼓樂聲帶來的莊重與祥和。在這之前,男子強烈追求女子 ,女子也接受了 ,所以兩個人在河邊 ,一個彈琴 ,一個鼓瑟,琴瑟傳情 ,相親相知。所以 ,我們可
以通過五個長鏡頭展示這一段愛情的完整經過。師同學們 ,如果這是敘事的影片 ,根據剛剛的研討 ,我們可以從誰的視角來拍 ?
生我認為以男子的視角比較好。因為這里的詩句基本上都在展現男子的動作和心理。
師你閱讀得很細致。如果長鏡頭要有各自的側重點 ,你們會怎么拍攝 ?
生第一個長鏡頭側重拍攝這一對鳥的動作和叫聲 ;第二個長鏡頭側重拍攝女子在采摘荇菜 ,男子對她一見傾心 ;第三個長鏡頭拍攝男子一個人深夜輾轉難眠 ,翻來覆去的情形 ;第四個長鏡頭和第五個長鏡頭老師您剛剛已經說得很好了 ,我也差不多是這么想的。此詩作為凝練的藝術作品 ,往往三四句
就能將讀者帶入情境。抓住 “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輾轉反側 ”“琴瑟友之 ” “鐘鼓樂之 ”幾處關鍵句 ,學生發現這首詩歌在簡短的文字里講述了一個一波三折卻又美好動人的愛情故事。學生雖然在一開始對 “拍攝鏡頭 ”這樣的專業術語有點抵觸 ,但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 ,領悟到了這一教學環節的用意 ———梳理詩歌大意 ,感受詩歌畫面 ,領略詩歌意境。
這樣的教學 ,比常規的翻譯更有趣味。學生不僅感知了《關雎》這首詩的內容 ,也明白了運用想象和品句策略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詩。古詩教學的 “釋義 ”應該指向有意義的理解 ,讓學生真正地讀懂、讀通 ,引導他們抓住關鍵詩句 ,結合背景文化知識 ,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讀出隱含在詩歌字里行間的文化。在教學過程中 ,我發現學生缺乏一些背景文化知識 ,便適時進行補充 ,豐富和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二、解碼藝術特色 ,抵達審美體驗解“碼,就是解開文章作品的技術密碼和藝術密碼。……這里主要解決隱含在文章作品中的手法技巧與藝術奧妙等。文本的技藝密碼包括 :藝術結構 ,建構匠心 ,表現手法 ,言語智慧等。”[3]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要能夠由表及里 ,引導學生領略古詩在藝術上的獨創性 ,進而獲得古詩閱讀的獨特審美體驗。
接下來 ,我設置了 “在每組鏡頭中加入一個特寫鏡頭來表現詩中人物內心世界 ”的任務。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 ,這首詩中有兩個人物出現 ,你認為他們具有什么樣的形象特點 ?
生我覺得這里面的男子率真勇敢 ,對喜歡的女子展開持之不懈的追求 ,最后結局圓滿。
師 他的追求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求而不得的時候 ,他是什么態度呢 ?生默默承受相思之苦。師孔子曾經用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來評價《關雎》這首詩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是不是有分寸的意思 ?師對,在愛情這件事上 ,男子可以直面失敗,不會過度沉迷哀傷 ;在談戀愛的時候,也是采用高雅的方式相處。發乎情 ,止乎禮 ,很有君子之風。那我們一般人可以做到嗎 ?
生我感覺這兩方面能做到一方面就很了不起了。
師這首詩用樸實的語言展現日常生活 ,塑造了一個君子的形象。這首詩的創作年代雖然離我們很遠 ,但是其中蘊含的情感卻離我們不遠 ,它與現在很多人的情感歷程有共通之處。那么 ,你會選擇什么畫面作為特寫呢 ?
生我想拍女子彈琴、男子鼓瑟的畫面 ,重點放在男子用欣賞、喜悅的目光注視著女子,滿臉幸福 ,但是默默不語。
師這是一種思路 ,拍攝男主人公普通生活中某個具有君子風范的特寫來顯示人物的形象與內心的情感。那拍攝女子有沒有別的角度呢 ?
生 我覺得詩中反復出現 “參差荇菜 ……”這
樣的句型很獨特 ,是不是有別的用意 ?師你覺得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通過采摘荇菜、挑選荇菜的過程
表現女子的勤勞呢 ?師這是一種寫作目的 ,還有別的作用嗎 ?生這個采摘、挑選的過程讓我覺得這個女
子很細心。男子看到這樣做事認真、細致的女子怎么會不心動 ?
師你很有自己的見解。老師在這里補充《詩經》中常見的三種藝術手法 :賦、比、興。(幻燈片出示含義 ,略)了解了這些藝術手法 ,你們對 “參差荇菜 ”有沒有新的理解呢 ?
生 “參差荇菜 ”這些句子既有追求淑女的起興,也比喻了追求淑女過程之艱難。
師面對愛情 ,就像是采摘、挑選荇菜一般仔細、矜持、慎重 ,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認同的淑女。所以 ,這個特寫鏡頭可以實拍淑女采摘、挑選荇菜時臉上的神情。教師不應只通過講述來向學生傳遞古詩
的藝術特色和技巧 ,還要通過具體的課堂對話讓學生明白詩歌為什么會采用這樣的藝術技巧 ,體現了怎樣的藝術獨特性。由此學生才能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內化為自己的閱讀能力,并最終理解語文學科的專業性 ,形成自己的審美能力。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 ,我主要帶領學生感受了《關雎》兩個方面的藝術特色:一是文風樸實 ,關注現實 ,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是《關雎》的現實主義以及生活化風格。二是《關雎》中賦、比、興手法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旨的表現有關鍵作用。解碼詩歌藝術特色 ,可以讓學生對這首看似平常的民歌有不一樣的理解 ,抵達審美體驗。
《關雎》直白易懂 ,學生在內容的理解上不難 ,難就難在如何引導學生從平實的文字中找出詩歌藝術的奧秘。教師在進行三層級文本解讀與教學實踐的時候要遵循從內容理解走向審美體驗的路徑。教學中要注意抓住詩歌中的細節驅動學生的想象。學生只要沉浸其中 ,就容易產生代入感 ,會產生共情與理解。帶領學生進入詩歌之境是一個關鍵步驟,這是消除經典古詩與學生之間的隔膜的重要手段 ,也是學生從淺層次內容理解走向深度理解并觸及藝術特色的必經之路。在此基礎上 ,學生就容易抵達審美體驗。
三、綜合評鑒詩歌 ,實現深度理解
所“謂評鑒 ,就是對文章作品的評論、評判、鑒別和借鑒。……就具體操作來看 ,評鑒可以分為兩大步驟四個項目。評是評議、批判與質疑、反思。鑒則是比較、對照和借鑒、化用。”[4]古詩教學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其他資料 (各種理論或是同類文本 )形成對文本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且能在賞析同類古詩時遷移和運用這些經驗和知識。同時 ,教師需要在該層面的教學中 ,幫助學生形成古詩閱讀個性 ,真正提升古詩閱讀能力。
由此 ,教師設計的第三層任務是 :為影片結尾寫一段畫外音 ,評議《關雎》。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師拍完了長鏡頭和特寫以后 ,我們可以在結尾處放一段畫外音 (文字 ),評議《關雎》,讓觀眾明白《關雎》的價值。先來看一看孔子對《詩經》和《關雎》的評價。 (教師出示內容見圖 1。)
材料一 :孔子在《論語 ·陽貨篇》中說到《詩經》有四種作用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興”就是起興 ,用來引發大家內心的興致或者情感體驗 ;“觀”是指通過詩歌觀察社會風貌 ;“群”是指合群 ,與人交往 ;“怨”則是指用詩來表達內心的不滿與控訴。
材料二 :《論語 ·八佾》中記載了孔子對《關雎》的評價 :“《關雎》,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圖1師結合兩則材料 ,你認為《關雎》的價值是什么 ?
生我覺得有 “興”的價值 ,雎鳩鳥在河中間的小島上 “關關 ”地叫著 ,尋找配偶 ,這就是起興 ,引出君子也期待找一個好配偶。
師你認為《關雎》主要是為了抒發心中對愛情的期待。還有嗎 ?
生我覺得有 “觀”的價值。孔子選編這首詩,就想告訴大家當時淑女采摘荇菜的情形 ,體現了當時的風土人情。而君子追求淑女的克制有禮 ,又讓人感受到西周禮樂制度下愛情的特點。
師那有 “群”的價值嗎 ?
生是不是希望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理解 ,并期待有人產生共鳴 ?
師這個 “自己 ”是誰 ?
生孔子啊。
生孔子應該非常贊賞這樣的愛情。
師為什么 ?
生因為《論語》中能找到的對《詩經》里具體篇章進行評價的只有關于《關雎》的,說明孔子很看重這首詩 ,很喜歡這首詩。讀不出 “怨”的情感。
師你的推斷很有道理。
生而且詩中體現了愛情的美好 ,過程雖然一波三折 ,但是結局是圓滿的。這樣的故事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期待 ,即使相隔千年 ,現在讀來依舊感覺親切。愛情的美好是可以跨越時空的。
生我也讀不出什么 “怨”,我感覺孔子說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其實就點出了他挑選這首詩的目的。他希望大家學習男子對待愛情的態度。
師你讀出了什么樣的愛情態度 ?
生除了之前同學說的分寸感和堅持不懈 ,我覺得還要加上 “尊重 ”。
師你從詩里讀出了君子該有的愛情觀。或許,這也是孔子希望后人學習的。
生這會不會是儒家所追求的 “君子 ”這種最高道德水準中的一部分 ?我們在學習《論語十二章》的時候了解到 ,孔子對君子的理解是安貧樂道 ,有崇高的理想。面對愛情 ,也應該表現出一種君子風度。
師你能從《關雎》聯想到孔子的追求 ,很新穎。老師也覺得孔子是喜歡這首詩的 ,而且希望天下人都能像男女主人公一樣。“君子 ”“淑女 ”是符合 “禮義 ”標準的群體 ,他們的愛情也是一種精神契合的愛情。
教師以孔子對《詩經》和《關雎》的詩話內容作為切入口 ,引導學生評鑒 ,激發了學生的思考 ,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文本。隨著交流的深入 ,學生對詩歌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讀 ,表現出其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在評鑒中得到了提升。不難發現 ,評鑒其實也是對釋義和解碼的實踐運用。
古詩教學中的三層級文本解讀 ,引領學生深入閱讀 ,深刻理解 ,深度領悟 ,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此外,我認為 ,文本解讀與教學實踐都應該以語言的表達與運用為根基 ,在師生對話中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激活進階、審美能力的開發提升以及優秀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學魅力的熏陶浸染。古詩是一種凝練的文學藝術 ,語言的簡約所帶來的意境與意蘊是無限的。教師又必須通過學生語言的表達來判斷學生對詩歌理解的程度。所以關于古詩的三層級文本解讀和教學實踐 ,都必須扎根在語言運用中。
參考文獻 :
[1]黃偉 .為教搭橋鋪路讓學通向深度———“三層級閱讀教學理論 ”問與答 (一)[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2021(5):21.
[2][3][4]黃偉 .教學解讀與閱讀能力發展層級簡論 [J].學語文 ,2019(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