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澤偉 姜卓妍|文

黃中愛,1982 年9 月生,中共黨員,2003 年入職五礦二十三冶礦業公司,現任內蒙古鑲黃旗蒙金礦業加不斯鈮鉭礦項目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經理。他用責任踐行初心,用汗水詮釋擔當,在內蒙古大地持續奏響著奮斗進行曲。
“千里戈壁灘,大風冰雪滿;宿舍自個建,沙塵暴遮天”,這是鑲黃旗蒙金礦業加不斯鈮鉭礦項目的真實寫照。然而,有一位礦業戰線的“老兵”,卻堅守著“護航礦業發展”的灼灼初心,以自身為旗,以奉獻為本,用過硬的堅守、執著的跟進,圓滿守護了項目的建設進程。他,就是內蒙蒙金礦業加不斯鈮鉭礦項目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經理黃中愛。
鑲黃旗蒙金礦業加不斯鈮鉭礦項目是五礦二十三冶礦業公司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首個礦山項目,該項目主要基建工程量11 812 米,體積147 802立方米,涵蓋了1 080米(含)以上開拓工程、探礦工程、采準工程、切割工程、回采(鑿巖、爆破、出礦、運輸)、采空區充填處理等“全鏈條”建設流程,以及相關的全部輔助性作業、管理工作和1 080 米(含)以上井下通風、排水、照明、運輸、提升、機電等系統安裝工程。施工量之大、施工技術之多、施工內容之廣,均開創了項目建設的多宗“最”。然而,相比起施工的“硬杠杠”,惡劣的天氣更是一道必須克服的“攔路虎”。除了大風、干旱、寒冷等“常規動作”外,當地年平均氣溫僅為0℃~3℃,結冰期長達5個月,且寒冷期長達7個月,是華北最冷的地區之一。
“進了項目部,就敢吃大苦!”從2018年5月初項目進場開始,擁有15年礦齡的黃中愛便堅定了發展奮進的信心和決心。針對業主的相關手續不全、欠缺爆破資質、相關審批長期不到位、重大設計變更導致提升運輸成本增加等一連串難題,黃中愛主動當起“聯絡員”,一邊做好施工技術處理,一邊協助項目經理跟業主多次溝通談判。“不能只看到困難,畢竟問題還是要解決的。”黃中愛緩緩說道。剛進場的時候,吃飯都是問題,需要靠人從二三十公里外送過來,有時候出點問題就要餓肚子,但他們依然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建起了自己的食堂;項目吃不上水,黃中愛主動參與廢井維修,解決員工飲水問題……一連串的“帶頭輸出”,問題逐個破解,2019年9月,項目部與各方達成了“予以調價”的共識,建設步入正軌;一座座堅固耐用的宿舍連同辦公區平地而起,為荒漠平添了生機和人氣。
2019 年10 月下旬,業主的火工材料資質全部通過審核,施工正式提上日程。然而,新的難題接踵而來。此時的工地已經十分寒冷,最低氣溫驟降至-30℃以下,石子、沙子結冰,極寒天氣讓施工無法正常開展,不僅影響員工的正常生活工作,對項目初期的混凝土澆筑施工和井下出渣更是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低于-5℃的氣溫就會嚴重影響混凝土凝結,沒辦法,我們必須給混凝土蓋上被子,配上暖氣。”黃中愛介紹道。為保證混凝土溫度和出渣量,黃中愛親自帶班施工趕進度,時而舉著沉重的風鎬,把凍連在一起的石頭逐塊敲開,時而以“澆開水”方式為混凝土“解凍”,他們還在井口處搭建保溫棚、溜槽下方搭建加熱棚,還用煤爐加熱以防溜槽結冰,一掃沙漠的寒冷,保障了每條井100立方米/天的出渣量,20立方米/天混凝土的正常供應,為項目后續施工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項目施工,面臨的不僅有工期的催趕、環境的制約,更有不時涌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然而,面對頻繁來襲的施工故障,黃中愛始終信心堅定、意志堅韌,堅持把“安全生產”作為推動項目進度的“必修課”,常態跟進,常抓不懈。
每天早會,黃中愛總會提前到達會議室,詳細了解生產情況,對遺留問題當場安排整改,保證員工安全正常工作。每次下井帶班,他都會認真查看工作面的一絲一點,大到一臺設備、小到一個螺絲都認真把關。溜坡系統因為施工工藝復雜、施工難度大,被公認為難啃的“硬骨頭”。對此,黃中愛積極組織“諸葛亮會”,每天匯合大家一起想點子、找方法,群策群力梳理應對舉措,一點點消除安全隱患。2022年1月28日,井下排水系統出現故障,在闔家歡聚的春節長假里,黃中愛連夜從老家趕赴工地,冒著零下20多度的刺骨嚴寒和瓢潑大雨進行搶修,以最快時間化解了故障,守護了公司的利益。
排查安全隱患,就是守護公司品牌,這是黃中愛一貫的行動理念。2022年8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內蒙古局及鑲黃旗應急管理局向項目部亮出“黃牌”:主、副井未與北風井進行短路貫通,未能形成全礦通風系統,必須在3個月內完成整改。對此,黃中愛迎難而進,著眼貫通巷道長達1 300米且即將進入冬季施工期的巨大困難,集體研討整改方案,積極優化施工效率,并會同技術人員研究出長距離獨頭巷道地面打孔分段式通風方法,以熱水沖刷方式創造性解決了廢石黏結問題。最終帶領項目部圓滿完成了貫通任務,贏得了政府、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的一致好評。
實現創造效益與發展利益的“雙贏”格局,是項目部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黃中愛一貫的初心。行動中,他始終把“加強施工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引領項目部創造效益”作為奮進坐標,堅持向提升管理水平要效益,通過不斷地創新創造,有效推動了高效施工產量;通過加大質量管控力度,堅決避免返工現象,為公司節約了建設成本,拓寬了提升經濟效益的發展空間。
針對施工中每個工作面都需要安裝1 臺2×22kW軸流風機才能滿足通風需求的“傳統經驗”,黃中愛研究提出了“改變通風方法,積極節能降本”的大膽構想。通過積極溝通協調,甲方從地方直接往井下打出3個通風孔,僅需安裝3臺18kW風機就能滿足施工需求,既有效節約了施工成本,又降低了每月的用電需求。
為嚴格把控材料消耗,黃中愛堅持加強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根據月度生產計劃編制材料采購計劃,確保材料消耗在控制范圍內,努力用有限經費解決更多難點。每一次,黃中愛都會同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合理下料,不僅為公司節省了許多的材料成本開支,更有效將材料損耗降到了“最低值”。
款項結算是經費管控的“最后關口”,也是黃中愛緊盯不懈的重點領域。為此,他堅持把“及時辦理月度結算”作為嚴格的經營制度,對月度工程量及時驗收并及時編制月度結算,督促甲方抓緊審核付款,及時收回工程剩余尾款,盡早回籠資金,減輕項目財務費用。他嚴把材料采購環節,通過嚴格的審核、審批制度,現場區分各類材料堆放區,確保材料易找且不浪費不丟失;嚴格控制車輛外出,節省車輛費用,努力為項目建設當好“守門員”,用嚴格較真的理念,贏得了員工的信任和尊敬。大家常說:“跟著這樣的黨員干,俺們心里舒坦!”
從測量技術員到項目常務副經理,二十載風雨磨礪,黃中愛潛心技術、安全管理,數年如一日。在工作中,他緊緊圍繞項目建設目標,認真嚴謹,抓難點、補短板,帶頭沖鋒在前。
一路走來,荏苒之間,只留下一串串深淺不一的腳印和努力奮斗的背影。黃中愛是奮斗在礦業一線的建設者和守護者,用責任踐行初心,用汗水詮釋擔當,在內蒙古大地持續奏響著奮斗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