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應用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按照謀劃三年、展望五年的時間表,提出兩個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到2025年,形成一套科學適用、標準規范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方法,基本建立涵蓋制造業各門類重點產業典型產品的技術體系,分類分級建立短板技術攻關庫、長板技術儲備庫及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庫,通過有效應用,技術體系在產業科技攻關、科技成果產業化、新技術推廣應用、產業基礎能力建設、產業鏈強鏈補鏈、產業集群發展、企業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效能初步顯現。
第二階段到2027年,建成先進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聯通的技術體系網絡。技術體系全面應用于產業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推廣,有效指導地方制造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發展,有效引導企業建立先進的研發體系和科學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為制造業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的主要框架可以用“1295”來概括,即:按照產品生產流程或產品構成劃分環節,構建1套環環相扣的技術體系分析框架,圍繞產業技術供給和支撐2條主線,形成關鍵技術、物料、企業、研發設計工具、生產制造裝備、質量、標準、管理服務、關鍵軟件9張清單,依據技術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模型,對比國內外差距,形成5個評價等級。
根據《實施意見》規劃,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了以建設、評估、更新和拓展為主要模式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機制。
《實施意見》中還提出了六個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應用,一是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支撐科技成果產業化,三是支撐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四是支撐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五是支撐區域產業發展,六是支撐企業技術研發和供應鏈管理。
8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前沿材料產業化重點發展指導目錄(第一批)的通知》顯示,為加快前沿材料產業化創新發展,引導形成發展合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聚焦已有相應研究成果,具備工程化產業化基礎,有望率先批量產業化的前沿材料,組織編制《前沿材料產業化重點發展指導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第一批)》〕,后續將根據技術發展情況,適時分批發布。
據悉,《目錄(第一批)》涉及超材料、超導材料、單/雙壁碳納米管等15種前沿材料。其中,超導材料包括稀土鋇銅氧超導材料、“銅系”超導材料、“釔系”銅基超導材料、“鉍系”超導材料、MgB2超導材料、Nb3Sn超導線材、超導同軸纜材等,鈣鈦礦材包括有機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光伏材料、全無機鹵化物鈣鈦礦量子點、鹵化物鈣鈦礦單晶等,石墨烯包括高導電石墨烯銅基復合材料、石墨烯電極材料等,液態金屬包括鎵基液態金屬、鉍基/銦基/錫基低熔點合金、功能性液態金屬復合材料等。
《目錄(第一批)》還對各個材料的性能特點和潛在應用領域進行說明。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到2025年,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引領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標準加快形成。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成果的比例達到60%以上,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更加高效。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 000項以上,培育先進團體標準300項以上,以標準指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加有力。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10 000家以上,以標準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300項以上,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支撐和引領新產業國際化發展。
到2030年,滿足新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持續完善、標準化工作體系更加健全。新產業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以標準引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更加顯著。
到2035年,滿足新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供給更加充分,企業主體、政府引導、開放融合的新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全面形成。新產業標準化發展基礎更加鞏固,以標準引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全面顯現,為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