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洪生,王翰華,錢桂敏
(浙江藥科職業大學中藥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學前教育、護理、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擴大對初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模。《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是規范中高職學校專業建設和專業教學、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是中高職學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的基本依據[1],其中均涉及醫藥大類中的中藥和中藥學專業教學標準。2022 年,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簡介》中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單獨列出了中藥和中藥學專業簡介。在國家大力鼓勵和提倡發展中高職貫通培養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藥學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意義重大。
推進中高職銜接是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突破口,“五年一貫制”職業教育作為中高職銜接的重要形式,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探索。浙江省從2012 年起開展“五年一貫制”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缺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重復交叉、中職學校對文化課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
中職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和高職教育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層次性和連貫性,但由于中職和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專業名稱審批和調整都是在兩個不同的系統中進行的,中高職學校間專業設置“不對口”現象比較普遍,已成為影響中高職銜接的重要因素。另外,大多數中高職學校制訂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未深入全面地對中藥學專業畢業生面向的主要崗位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市場調研,中高職學校和企業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研討、論證,所以中職學校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中藥企業輸送初、中級技能人才,側重于學生中藥調劑技能、藥事服務技能的培訓,但存在輕理論、重實踐,輕理解、重操作的問題。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但存在重理論、輕操作的問題。
目前,中高職中藥學專業還沒有統一的中高職一體化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中高職學校大多根據學校師資和教學資源設置課程,并由授課教師選擇相應的教材,授課教師間缺乏有效溝通,導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重復,既浪費教育資源,又削減了學生學習興趣。
部分中職生文化課基礎較差,中職教育以就業和升學為導向,開設的課程多為側重于升學考試的文化課或側重于就業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校不重視+學生基礎差”的現狀,以致大多數中職生文化課基礎差。目前國內高職文化課內容以普通高中生學習標準為起點,中職生文化課基礎差成為其無法適應高職教育的主要因素[2]。
科學制定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是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準確定位及有機銜接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3]。2020 年,《浙江省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方案》提出,以人才成長規律為遵循,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核心,立足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長學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明確目標定位,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規范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全面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為適應中藥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對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下中藥師、中藥炮制工、藥物制劑工、藥物檢驗員、醫藥商品購銷員等職業,滿足中藥調劑、中藥學咨詢與服務、中藥飲片生產、中藥制劑生產、中藥質檢、中藥購銷等崗位(群)要求及中藥產業領域高質量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浙江省職業院校中藥學專業聚焦長學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深入貫徹落實《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浙江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浙江省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方案》相關文件,堅持省域統籌、調研先行、一體設計、科研引領等課程改革原則,在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參照國家相關標準編制要求制定教學標準。
以就業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依據PGSD(professional,職業;general,通用;social,社會;development,發展)職業能力分析框架提煉形成人才培養目標[4],將各個典型職業活動中的職業能力、通用能力、社會能力及發展能力要求整合提煉成為人才規格中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目標。依據課程體系設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根據人才規格、課程內容及要求提出支撐目標達成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實訓基地、師資隊伍等,制定中藥學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
中藥學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研制組成員由浙江省中高職學校領導、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及職教專家組成,研制過程如下。
研制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實地走訪、電話詢問等方式對行業企業專家、企業管理人員、教師、畢業生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包括3 方面:(1)行業企業的崗位設置及人才需求對學生素養、知識、能力、職業資格的要求。(2)中高職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招生與就業要求。(3)畢業生和企業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調研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專家、職教專家的作用,深度剖析浙江省中藥產業發展趨勢及對人才的需求,總結凝練,為形成符合實際、體現特色的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奠定基礎。
基于浙江省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人才的需求,以復合型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研制組運用PGSD 職業能力分析框架,通過“策劃—分析—梳理—優化—提煉”5 個階段的討論與總結,確定了中藥調劑、中藥購銷、中藥學咨詢與服務、中藥質檢、中藥炮制、中藥制劑6 個職業崗位群、26 個典型職業活動、197 個職業能力,為后續制定一體化教學標準和核心課程標準提供依據。
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緊貼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同時與職業資格證書、1+X 證書接軌。
為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由高職學校牽頭,中職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制定中高職一體化核心課程標準,規范中高職不同階段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避免重復。
中高職一體化教學標準既要體現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又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因此,邀請由中高職學校專業帶頭人及骨干、企業行業專家、職教專家組成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教學標準進行論證審定,審核通過后才能實施。
中藥學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主要包括概述、適用專業、培養目標、入學基本要求、基本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及學時要求、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及畢業要求等基本內容。
中藥學專業培養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救死扶傷精神及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藥學服務、中藥生產、質量檢驗、藥品經營等基本知識,具備調劑與用藥指導、醫藥營銷與管理、炮制加工與制劑生產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中藥學專業所屬專業大類為醫藥衛生大類,所屬專業類為中醫藥類,對應行業為衛生、醫藥制造、專業技術服務業,主要職業類別為中藥師、中藥炮制工、藥物制劑工、制藥工程技術人員、藥物檢驗員、醫藥商品購銷員,主要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為中藥調劑、中藥學咨詢與服務、中藥飲片生產、中藥制劑生產、中藥質檢、中藥購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執業藥師。
(1)公共基礎課程。中職學段將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外語、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等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將黨史國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文寫作、藝術、勞動教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健康教育、美育等列為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高職學段將思想政治理論、體育、軍事理論與軍訓、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應用文寫作、國家安全教育、信息技術、藝術、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養、醫學心理學等列為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
(2)專業課程。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及實踐性教學環節。
①專業核心課程:中職一般設置7 門左右的課程,主要為中醫學基礎、實用中藥學、中藥鑒定技術Ⅰ、中藥調劑技術Ⅰ、中藥炮制技術Ⅰ、中藥制劑技術Ⅰ、中藥倉儲與養護等。高職一般設置8 門左右,主要為中藥化學技術、中藥鑒定技術Ⅱ、中藥調劑技術Ⅱ、中藥炮制技術Ⅱ、中藥制劑技術Ⅱ、中藥制劑檢驗技術、常見病的辨證用藥、醫藥市場營銷等(見表1)。

表1 中高職中藥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與要求Table 1 Teaching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for core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②專業拓展課程:中職主要包括本草經典初讀、天然食品與健康、醫學基礎、藥食安全、中醫藥美容、藥學倫理學、藥學史、醫藥應用文寫作等。高職主要包括中醫養生學、中醫文化學、中醫藥膳學、GSP 實務、GMP 實務、中藥倉儲與養護技術、醫藥電子商務、藥店經營與管理、醫藥商品學、藥學文獻檢索等。
③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訓、實習、實驗、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在校內外進行藥用基礎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及儀器分析)、藥用植物識別、中藥化學、中藥鑒定、中藥調劑、藥學服務、中藥炮制、中藥制劑、中藥制劑檢驗等的綜合實訓,在中醫藥醫療機構及中藥經營、中藥生產、藥品檢驗檢測類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實習應注重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嚴格執行《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高等職業學校中藥學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等的要求。
④相關要求:中高職學校應結合實際開展課程思政,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及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的有機統一。應開設社會責任、綠色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拓展課程,并開展相關專題講座活動,將有關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環節中;開設其他特色課程,開展德育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
(3)學時安排。總學時一般為5 500 學時,中職學段總學時不少于3 000 學時,二年制高職學段總學時不少于2 500 學時,每16~18 學時計1 學分,軍訓、社會實踐、入學教育、畢業教育等活動參與1 周計1 學分。
按照“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一”、“四個引路人”的要求建設師資隊伍,將師德師風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
(1)隊伍結構。原則上,中職、高職學生數與專任教師數比例分別不高于20∶1、18∶1,“雙師型”教師數占專任教師數比例不低于80%,高級職稱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20%,要考慮專任教師職稱、年齡,以形成合理的隊伍結構。
(2)專業帶頭人。原則上,專業帶頭人應具有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副高及以上職稱,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中藥學專業知識和企業相關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精湛的實踐技能;了解中藥相關制造、經營等行業發展現狀、趨勢、需求及職業崗位變化;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能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并具有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實習實訓教學研究、專業建設、技術革新等的能力;能在中藥學專業中高職一體化教學改革與發展中起引領作用。
(3)專任教師。具有教師資格證書;原則上,具有中藥學、中藥制藥、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草藥栽培與鑒定、藥學等相關專業本科學歷,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不低于30%;能落實課程思政,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能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等;能及時了解技術發展前沿,開展技術研發及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等;每年至少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1 個月,每5 年累計不少于6 個月。
(4)兼職教師。主要從本專業相關行業企業的技術技能人才中聘任,應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原則上應具有中級及以上相關專業技術職稱,能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指導、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指導等任務。中高職學校應出臺專門針對兼職教師聘任與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
教學標準是開展專業教學的基礎,是學校實施教學、加強專業建設、開展質量評價的依據[5]。中藥學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教學標準開發立足于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中醫藥產業發展需求、區域辦學特色發展需要、學生專業發展需要,構建課程思政“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強調學生專業能力、通用能力、社會能力、發展能力的培養,注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從而實現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