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立,石少婷,李 健,張祖維,李倩倩
(山東省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煙臺 265200)
目前,我國各地都開設了一些職業體驗館且體驗的職業非常豐富,包括醫生、警察、消防員等,但是這種體驗館開設的目的是以娛樂為主,缺乏專業性和科學性。2017 年9 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為“職業體驗”。醫學職業體驗是以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方針為指導,通過參與、觀察或訪談的形式,讓學生發現并體驗醫護職業、了解醫療衛生行業的職業環境和職業要求、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為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1-3]。近年來,各省市相繼出臺了加強中小學生職業體驗教育的各類政策和文件,均提出職業院校要立足學校的專業特色,精心設計符合中小學生興趣的職業體驗項目課程,要將職業體驗課程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相關課程體系[4-5]。目前職業體驗活動多是由職業院校開展的面向中高職生的活動,且往往是利用學生假期時間開展的短期活動[6-10],而在小學開展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的很少。山東省教育廳和衛生健康委員會尚未發布關于小學生醫學職業體驗的相關文件,也沒有相關的研究案例。本研究通過描述和分析健康知識、健康環境等變化來探究小學生醫學職業體驗對健康素養的影響。
在我市轄區內的34 所小學中,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隨機選擇4 所學校,其中城市和農村各兩所。隨機抽取每所學校的一年級學生各100 名,選擇經過篩選后的396 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城市組200 人、農村組196 人。
1.2.1 工具 自制包含健康知識、健康環境等的綜合問卷,所用的問卷先進行預實驗,之后根據調查者與被調查者的反饋內容進行反復調整后修訂形成。測試以學校為單位,安排在同一時間,使用統一指導語進行測評。調查采用實名制,基于研究對象識字量少的情況,請家長協助填寫調查問卷。
1.2.2 方法 實驗前,先對城市組和農村組分別進行第一次問卷調查,比較兩組在健康狀況、健康知識等方面的差異。之后分別組織上兩組開展醫學職業體驗活動,再次比較兩組間的差異。由山東省萊陽衛生學校和學校附屬醫院牽頭安排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由兒科、口腔科、眼科、傳染科等相關人員開展科普講座、臨床示教、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訪學等活動。由我校附屬醫院的雙師型教師負責設計具體內容,力求簡單、有趣,具有科學性和科普性。醫學職業體驗的內容包括操作類(血壓測量、手衛生、心肺復蘇、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等急救技能)和理論類(人體基本的解剖生理特點、傳染病的防治、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等)。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結束后,分別比較城市組和農村組前后的變化,分析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次共發放調查問卷800 份,第一次收回問卷400 份,第二次因為部分學生轉學只收回396 份。篩選問卷,選擇醫學職業體驗前后兩次均填寫問卷(問卷的數據完整、填寫符合要求)且參加醫學職業體驗的納入統計范圍。共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問卷792 份,其中農村組392 份,城市組400 份。統計數據通過EpiData 進行雙錄入核對,并進行基礎運算,以平均值和標準差表示。通過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歸類整理,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推斷性分析,對數據采用單因子方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
2.1.1 Rohrer 指數 對青少年群體而言,通過Rohrer 指數來評價營養狀況比體質指數更為準確。Rohrer 指數=體重(kg)/身高(cm)3×107。Rohrer 指數<92 為過度瘦弱,92~109 為瘦弱,>109~140 為中等,>140~156 為肥胖,>156 為過度肥胖。在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過度瘦弱和瘦弱的占比分別為3.1%和5.6%,城市組過度瘦弱和瘦弱的占比分別為1.5%和6.5%。在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分別降至2.0%和5.6%,城市組降至0.5%和6.0%。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城市組肥胖和過度肥胖的占比分別為16.5%和38.5%。農村組肥胖和過度肥胖的占比分別為20.4%和29.1%。在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和城市組過度肥胖的占比分別降至27.0%和36.0%。具體見表1。

表1 醫學職業體驗前后根據Rohrer 指數判斷的小學生營養狀況[n(%)]Table 1 Pupils' nutritional statu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l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Rohrer index[n(%)]
2.1.2 其他健康狀況 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后,對農村組和城市組分別進行血壓、近視、齲齒等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兒童血壓與成人血壓不同,血壓偏低。2~12 歲兒童的正常血壓可用公式推算,收縮壓(mmHg)=(年齡×2)+80,舒張壓為收縮壓的2/3。一般比正常血壓高20 mmHg 即為高血壓,低20 mmHg 即為低血壓。研究對象為一年級學生,平均年齡為7 周歲,因此正常血壓為94/63 mmHg。結果顯示:在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高血壓的占比為15.3%,城市組為18.5%;在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高血壓占比為13.8%,城市組為16.5%。在醫學職業體驗前,近視在農村組和城市組的占比分別是8.2%和9.5%;醫學職業體驗后,近視在農村組和城市組的占比分別是12.2%和11.5%。無論是農村組還是城市組,齲齒的發病率均較高,其中各組研究對象存在1~2 顆齲齒的占比最多。具體見表2。

表2 醫學職業體驗前后小學生其他健康狀況[n(%)]Table 2 Pupils' other health con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l professional experience[n(%)]
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后,對農村組和城市組分別進行健康環境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和城市組每周體育課不足4 節課的占比分別為96.9%和99.5%,其中沒有體育課的占比分別為22.4%和19.0%;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和城市組每周體育課不足4 節課的占比分別為93.3%和98.5%,其中沒有體育課的分別為6.6%和11.5%;醫學職業體驗前后,無論是農村組還是城市組,每周1~2 節體育課的占比最多。在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每天睡眠時間不足8 小時的占比為49.0%,城市組為66.0%;在醫學職業體驗后,二者比例分別下降至40.8%和42.5%。研究對象家中有抽煙人群的占比很高,均在79%以上。在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和城市組分別有76.1%和59.5%的家人會當著孩子面抽煙;在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和城市組的這一比例均有明顯下降,分別是43.2%和35.5%。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和城市組家庭中不會在孩子面前吸煙的占比分別是23.9%和40.5%;在醫學職業體驗后,該項占比分別增加至56.8%和64.5%。具體見表3。

表3 醫學職業體驗前后的健康環境[n(%)]Table 3 Health environment before and after medical position experience[n(%)]
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后,分別對農村組和城市組進行健康知識的測驗,得分以平均值和標準差表示,并進行組間的橫向比較。結果顯示: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后,農村組和城市組在用眼衛生、口腔衛生、燒燙傷處理、意外事故的處理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分別對農村組和城市組進行醫學職業體驗前后的自身縱向比較。結果顯示:醫學職業體驗后,無論是農村組還是城市組,在用眼衛生、口腔衛生、燒燙傷處理等各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醫學職業體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結束后,調查研究對象對活動的評價。結果顯示:在講授的醫學知識方面,農村組和城市組學到最多的是口腔衛生方面的知識,占比分別為96.4%和97.0%,其次是常見的急救方法和常見傳染病的預防。研究對象自覺學到了很多知識且與家人分享的比例,農村組為40.8%,但是城市組只有31.0%。90%以上的研究對象希望該活動繼續開展。具體見表5。

表5 學生對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的評價[n(%)]Table 5 Student evalu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ctivities[n(%)]
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城市組中過度肥胖的占比高達38.5%,明顯高于農村組。這可能與城市組的學業壓力大、課后興趣班多、運動時間少、飲食不合理等有關。同時,城市組過度瘦弱的比例比農村組高,這可能與精細化喂養、過度挑食有關。在醫學職業體驗后,無論是農村組還是城市組,過度肥胖、肥胖、瘦弱和過度瘦弱的占比均有下降。醫學職業體驗前,無論是城市組還是農村組出現高血壓的比例很高,均在15%以上;隨著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的開展,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其家長或學校均對此較為重視,所以醫學職業體驗后的發病率有所下降,這可能與飲食控制、體重控制、意識增強有關。醫學職業體驗后,近視的發病率仍在增加,但發展速度是否有所下降仍需進一步研究。
小學生醫學職業體驗的開展,間接影響到其所在的學校及其家長等。學校及家庭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并落實于具體行動中。醫學職業體驗前,農村組和城市組中每周沒有體育課的情況較為明顯,但在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和城市組每周參加1~3 節體育課的比例增加至86.7%和87.0%,每周4 節體育課的占比也有所增加。體育課學時的增加體現了學校對體育的重視以及對國家政策執行力度的加大。醫學職業體驗后,每天睡眠不足8 小時的占比明顯下降,但仍是占比最高的。這說明雖然家長和學校層面已經意識到睡眠的重要性,但是學業成績和才藝特長仍是家長考慮的首要因素。研究對象家中有抽煙人群的占比很高,醫學職業體驗后略有下降,但效果不明顯,這就會導致小學生過多接觸“二手煙”和“三手煙”。醫學職業體驗后,當著孩子面抽煙的狀況有明顯改善,說明家長的健康意識有所增強。
對農村組和城市組進行健康知識的組間橫向比較,發現無論是醫學職業體驗前還是體驗后,兩組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在醫學職業體驗前后分別對兩組進行縱向比較,發現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和城市組的得分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上結果說明醫學職業體驗活動可以增長小學生的健康知識,使他們獲得用眼衛生、口腔衛生、急救處理、日常意外處理(燒燙傷、扭傷、鼻出血等)等知識和技能。
醫學職業體驗后,農村組和城市組均學到了各種醫學知識,包括人體解剖和生理知識、傳染病的防治以及急救方法等,但在人體解剖和生理知識方面學到的相對較少,可能與該部分知識較難有關。所有研究對象在本次活動中都學到了知識,但是農村組相比城市組更愿意和家長分享醫學知識,這可能與城市組家長工作更加忙碌以及親子溝通缺乏有關。
醫學職業體驗活動不同于在職業體驗館體驗當小醫生或小護士。首先,組織者不同。醫學職業體驗活動是由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發起,由專業的醫院組織實施,比規模不一的職業體驗館更規范和專業。其次,體驗內容不同。醫學職業體驗是在廣泛的需求調研基礎上,由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設計體驗內容,選擇的體驗項目更具有針對性,教授的體驗內容更具科學性。而職業體驗館往往是體驗消防員、警察、醫生等很多行業,內容很多,但體驗的時間非常短,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淺嘗輒止。最后,體驗形式不同。職業體驗館的活動一般是換上職業服裝完成幾個簡單的場景活動,對職業的認知遠遠不夠,孩子們只能見到某個職業光鮮亮麗的一面,但是對于職業風險認識不到位,缺乏對職業的敬畏感。而醫學職業體驗集中在醫藥衛生這一個大范疇,針對牽頭學校、醫院的專業和科室開展活動,小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一個職業的從業環境、職業要求,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小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參觀、訪學、實踐等形式學習理論知識,還可以動手操作儀器、練習技能。本項醫學職業體驗活動獲得了小學生和社會的高度認可,能讓每一位學生“走進一所學校、了解一個職業、體驗一些項目、感受一種文化”,提升健康素養,體驗職業樂趣,了解職業精神,增加職業認知。
醫學職業體驗得到了學生正面的活動評價,這說明醫學職業體驗是卓有成效的。目前,醫學職業體驗只局限于研究對象本身,對于家長和學校的健康宣教工作沒有深入開展,所以需要拓展活動的深度。今后,將持續開展醫學職業體驗活動,有針對性、循序漸進地對小學生及其家庭和學校開展各類傳染病的健康宣教和各類意外(中暑、溺水、火災等)的急救技能培訓。
醫學職業體驗不僅要針對小學生及其家庭,對于初高中生乃至大學生都可以開展。要拓寬活動的廣度,對更多學生、家長和學校開展此項活動。中小學生的醫學職業體驗應以技能提升為主,因為中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使得很多醫學專業知識不能被其很好地理解,所以理論部分的內容要通俗、易懂、有趣。要增加與學校的聯系,幫助學校嚴格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保護視力,注意口腔衛生,保持良好的作息等。
醫學職業體驗包含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在理論內容的選擇上,人體解剖和生理特點等知識過于深奧,對小學生而言難度偏大。因此,需要精簡內容,內容在“精”不在“多”,要保證醫學職業體驗的質量。同時,要注重內容的科普性,使理論知識更加淺顯易懂,更加適用于小學生,也便于小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家長和同學分享。2021 年“世界急救日”的主題是做學校、社區的急救英雄,因此本項目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傳授急救技能。在實踐技能的選擇上,要緊扣國家政策導向,將小學生需要的實用、適用、能用的技能傳授給他們。
小學生醫學職業體驗的前期以參觀的形式為主,后期則更加注重實踐,以技能練習的形式為主。學習金字塔理論提出:被動學習(聽講、閱讀、試聽、演示)最多可以留存30%的學習內容,但是親身實踐則可以留存75%的學習內容,所以這種前期參觀、后期實踐的形式安排不夠合理,影響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因此,建議改進醫學職業體驗的形式,先以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再采用參觀等形式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
2021 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體藝廳函[2021]16 號),通知中提出要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小學校要嚴格落實國家規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剛性要求,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4課時,有條件的學校每天開設1 節體育課,確保不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與健康課程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在研究過程中,學校的體育課課時已經有所增加,但是距離國家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所以醫學職業體驗活動仍需持續開展,以助力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