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敏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青島 266061)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深刻總結發展經驗,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立足國情、面向未來,以創新為驅動力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明確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戰略思想。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針以來,全社會對科技進步和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各行各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高樹科技創新旗幟,大批人才涌入科技工作中,國家科技創新實力不斷提高。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需要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加強前瞻布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此外,還要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實現科技創新價值,實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為創新型城市注入新動力。近年來,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各區域發展的制勝武器,只有切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才能大幅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研發經費密切相關,研發經費投入越多,地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越高,而投入渠道的差異會顯著影響科技創新的能力。為了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和政府都會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支持,以促進科技創新率的提高,進而提高地區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青島市研發經費投入一直居于主要地位,所占比例持續穩定上升,作為國內沿海科技創新的重要城市,以青島市為例展開研究,對城市的下一步發展計劃和政府的管理方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究政府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與科技創新產出的關系,對提高科技創新研發投入的效率、促進區域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青島市為例,測算并分析各年份的創新效率,在此基礎上對各區市科技創新效率進行對比,對青島市創新效率提高和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具有現實意義。
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世界上興起的新技術革命使科學作為第一生產力獲得了技術進步,使科學知識向生產所需的技術和社會所需的各種產品轉化的時間越來越短,科學知識和技術創新的日益發展,使科技創新這一概念逐漸產生。當前,科技創新最根本的界定包括原創科學研究及技術創新,創造并運用新的知識、技術、工藝、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等,開展新產品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的過程,即科技創新的過程。
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進步不斷推動經濟增長[1]。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可以有效刺激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研發活動是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故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可以顯著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2]。我國企業在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規模越來越大,企業也漸漸成為研發活動中的重要主體,所以要注重提升企業科技水平[3]。企業科技創新水平不僅取決于其技術能力,還依賴于其所處區域的政府決策、文化背景及外部環境等因素[4]。大多數學者認為政府R&D投入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5],Boeing等(2022)[6]基于我國2000—2010年省級數據的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科技創新具有積極的影響。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效率有抑制作用[7],政府研發經費具有顯著的擠出效應,助長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惰性[8]。科技創新效率是反映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指標[9],部分學者通過構建區域創新效率指標進行分析評價[10],還有一些學者則考慮計算技術創新效率來衡量創新績效,通常采用DEA或SFA方法進行測算[11-12],通過比較創新效率對地區科技創新水平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在對研發經費投入和科技創新之間關系的研究中,學者多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其內在關系進行研究,有益于了解分析區域科技創新效率,推進關于科技創新的研究。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完善:第一,采用橫截面數據測算技術創新效率,難以體現其動態變化趨勢;第二,現有研究容易忽略科技創新投入產出冗余分析,導致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得不到重視。本文通過對青島市科技創新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對青島市科技創新發展進行量化評價,發現近年來科技創新方面的問題和不足。同時,基于2010—2020年青島市科技創新相關數據,本文根據DEA模型測度與比較科技創新投入的冗余情況和效率差異,為青島市科技創新發展的優化和完善提供決策參考和依據。
本文通過研究研發經費投入對三類科技創新活動的影響,進而分析青島市目前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薄弱點,因此選取2010—2020年青島市研發經費支出、地區收錄論文數量、專利申請量、新產品銷售收入四個主要指標繪制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

圖1 R&D經費支出與三類科技創新活動變化趨勢
由圖1可知,2010—2020年,R&D經費支出總體上是增長的趨勢,但增長率較低,保持低速增長,與之相應的三類科技創新活動整體上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在2016年后上升幅度加大,體現了地區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強;而專利申請量則波動幅度較大,應用研究發展較為曲折;新產品銷售收入在2019年出現大幅下降,說明青島市各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強度,真正發揮創新成果的經濟價值,提升商業化水平。整體來看,隨著研發經費投入的增加,三類科技創新活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專利申請數增長幅度較大,可以反映出青島市技術發展活動較為活躍,社會活力充沛,而且大多數發明人對專利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這也是社會創新精神的重要進步。
科技創新需要匯聚多元創新力量培育創新內生動力,近年來青島市研發經費逐年增加,也相應地帶動了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近十年來,青島市研發經費支出一直保持小幅增長趨勢,增長率雖有下降但總額一直保持增長,與之相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穩步上漲,在2020年突破50%,說明青島市政府對科技創新的發展愈發重視。近年來,更加注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且加大了相關方面的扶持和撥款,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方面的突破,研發經費投入的增加也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增加,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
隨著研發經費支出的增加,技術合同交易額也在大幅增長,且增長率逐年提高。區域的研發經費投入會對技術合同交易活動產生激勵作用,從而促進交易市場的活躍程度。同時,技術合同交易活動也反映了青島市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程度,技術合同交易額的增加說明青島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狀況較好,體現了科技創新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區域科技創新態勢活躍。技術合同的增多也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因此各企業應根據自己的情況,準確地選擇技術開發的重點,以便使技術開發取得更好的經濟效果,使青島市高端技術服務和產品的含金量得到明顯提高。
作為沿海重要城市,青島市財政投入很大,但其對經濟發展的引導效率不高,具有研究的典型意義。近年來,青島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強城市創新活力,黃島區的海洋經濟、即墨區的藍色硅谷發展成績令人矚目,城陽區被劃為主城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各區市都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然而一些非主城區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通過探討青島市研發經費投入和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各區市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本文以2010—2020年青島市數據為樣本,所涉及的數據包括青島市及各區市科技創新投入與產出信息等,樣本數據來源于青島市統計年鑒,并根據搜集到的數據分析青島市政府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地區的科技創新是一個多投入、多產出的動態過程,本文基于青島市的實際情況及大量文獻對科技創新效率的界定,選擇政府研發經費投入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作為投入指標,反映區域研發經費投入水平;選擇收錄論文數、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反映區域科技創新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
本部分基于DEA模型,將青島市不同年份及不同區市分別作為決策單元,通過BCC模型,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進行靜態分析。根據青島市2010—2020年的投入產出原始數據,基于DEA-BCC模型,運用Deap2.1軟件對其創新效率進行測度,得出以下實證結果:
(1)縱向分析。縱向分析是指從時間維度對青島市近11年的創新效率進行分析比較。運用Deap2.1軟件,得到青島市2010—2020年的創新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的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20年青島市創新效率及其分解
由表1可知,青島市2010—2020年整體的創新效率水平介于0.85~1,所有年份都處于0.5以上,而2017年相比前1年出現大幅下降,創新效率只有0.883,往后有所提高。純技術效率水平和規模效率水平波動不大,漲幅也不大,故青島市各年科技創新效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從三者的整體變動趨勢來看,與創新效率和規模效率的變動幅度相比,純技術效率的變動幅度更加平穩,因此青島市整體創新效率想要繼續提高就主要需要考慮規模效率水平的原因。
(2)橫向分析。橫向分析是指對青島市10個區市的創新效率進行橫向比較分析,也是對縱向分析的補充。創新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規模報酬變動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20年青島各區市綜合效率及其分解表
由表2可以發現,青島市10個區市的創新效率均值為0.838,總體狀態較好。不同區市之間在較大差異,其中市北區、城陽區、即墨區、平度市和萊西市達到了DEA完全有效;李滄區和黃島區僅純技術效率達到有效,而規模效率有待優化。市南區、嶗山區和膠州市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達到有效。其中,嶗山區和膠州市純技術效率較低,表明其技術及管理水平存在問題,應提高資源利用率;市南區規模效率略有不足,規模效率不能達到效率前沿面,表明研發投入存在不合理配置,投入產出效率較低。
此外,規模報酬遞減的只有黃島區,表明其雖然注重創新活動并為之投入了大量資源,但過大的創新投入并未使資源得到合理使用。規模報酬遞增的區市有5個,應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適當增加創新投入,并加以合理利用,適當擴大生產規模,以期通過提高規模效率來拉動綜合技術效率,進而實現DEA完全有效。由分析可知,青島市較為重視創新發展,但各區市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個別區市需要及時調整自身創新發展戰略,不斷優化創新投入規模,以實現投入產出比最大化,減少不必要的創新資源投入,著力提高自身的創新效率及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對青島市研發經費投入與科技創新之間關系的分析,研發經費投入近幾年雖然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但增速放緩,且青島市的科技創新效率沒有同頻增長。通過DEA模型可知,青島市科技創新效率提高的關鍵在于技術效率的提高。本文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表明,青島市研發經費投入與科技創新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近年來科技創新效率波動較小,保持在較高水平。各區市之間創新效率存在較大差異,有半數區市未達到DEA有效,各區市應正視自身問題,因地制宜。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企業在科技創新的社會發展體系中的角色應不斷調整。政府應由主導逐漸轉變為引導,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企業科學編制科技研發計劃、優化研發資金投入資源配置、保持研發資金投入連續性,杜絕“短視”行為,同時給予各種政策的支持。
第二,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引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從城市、行業戰略需求入手,著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卡脖子”的科技難題,拓寬政府科研扶持補貼政策途徑,科學調控和激勵企業創新活動。改革城市創新體系和強化技術保護制度,加大科技創新與生產資源的投入。
第三,堅持創新驅動,將新技術轉化為經濟價值,提升企業產業化、商業化水平。以城市和行業戰略需求為出發點,高度重視新產品所創造出的經濟價值,綜合已有知識創造新的應用,將研發經費充分轉化為社會的經濟價值,支持產學研相融合,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第四,綜合施策,引導企業創新管理和經營模式,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從區域角度來看,根據各區市短板問題及時對癥下藥,改善資源配置問題,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對青島市科技創新薄弱地區加以政府補貼扶持,保持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大力扶持各地區有代表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帶動周邊企業發展,科學調節激勵企業創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