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慧
近日,四川成都樹德中學物理老師屈川的實驗演示——特斯拉線圈放電,因畫面酷似《西游記》里“銀角大王”,引來現場陣陣歡呼,網友更是紛紛點贊:“這樣的課堂太生動了!”“有這樣的物理老師,還有什么理由不上課呢?”
類似的創意實驗,還有讓學生觸摸“閃電”、用電流“唱歌”等,屈川已經堅持做了7年,大大小小的課堂實驗進行了近百次。他不僅經常在學校做實驗演示,有時還會走進其他中小學和高校。除此之外,他還曾在網絡平臺分享創意實驗視頻,受到了很多學生和網友的歡迎。充滿創意的實驗不僅讓課堂充滿了歡樂和溫度,也讓學生受益匪淺。寓教于樂的背后,是屈川在學生的心田上播下了興趣的種子。
枯燥乏味的教案講解常常會禁錮學生的思想,學生單方面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輸出,很難打破扁平的文字描述去理解知識、驗證真理。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往往讓學生浸潤在題海中,哪怕是傳統的實驗課,如果不是考綱劃定的部分,也會變成所謂的“非必要教學”的課程。相比之下,有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和興趣。把震撼、炫目的物理實驗引入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縮短學生與知識的距離,能夠大幅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從應試教育逐漸偏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屈川老師的創意實驗不同于“填鴨式教學”。當學生沉浸于炫目的實驗時,屈川緊跟著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這就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一直以來,大家常常忽視了實驗的情感功能。實驗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灌輸外在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去喚醒學生內心的創造力和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秘,勇于將真理投向實踐,在實踐中習得真知。教育也是如此,唯有播下興趣的種子,學生得以在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汲取知識的養分,才能更好地生根發芽。
正如屈川所期待的那樣,給孩子們播下一粒興趣的種子,相信這些種子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當科幻大片走進物理課堂,屈川將興趣的種子撒在了一個個充滿溫度和趣味的教室里,也在教學中啟迪學生,賦能每一個求知的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