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松
?摘要:初中物理教學要想真正落實做中學、用中學理念,首先要摸清學生的物理學習基礎以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在學生現有基礎之上確定分層學習目標,讓學生能夠在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創新思考,動手操作,學以致用。教師還可以以概念為支架凸顯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既能將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和物理生活經驗運用到實驗當中去,又能夠通過物理實驗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初中物理;落實;“做中學”“用中學”理念;研究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物理學科,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有效學習途徑。教師不僅可以根據教材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項目任務式教學,而且教師要關注實驗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實驗教學動手操作,在親身實踐當中構建物理知識架構,讓更多的學生在做中思考物理知識運用的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體系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以互動探究為核心組織初中物理教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層次,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采用分層目標分層學習要求,讓更多的學生在自身物理學習能力的基礎之上動手動腦,巧妙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
一、開展項目任務式教學,確定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學習目標。
初中物理教材體系分割成很多小的物理教學任務,教師可將物理教學任務設置成項目教學讓學生通過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動手操作完成項目任務,展示項目成果等過程在項目實施的過程當中學習物理知識,在運用物理知識解決項目問題的時候構建物理知識結構。教師可以以問題導向的形式,引領學生在教師展示項目任務的基礎上將物理問題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有效融合科學探究與傳統教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能夠在項目式學習過程當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依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可以開展不同的項目式學習任務的設計。教研組全體教師要能夠根據物理學習能力培養要求和新課標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要求,確定項目式學習任務以及做中學、用中學教學目標。要凸顯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做中、用中”提高物理知識的建構能力。如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教師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為主要項目式教學目標。要想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當中常見的慣性現象出發,體會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理想實驗以及推理過程和推論,讓學生可以實踐操作慣性實驗,建立科學思想。從生活經驗出發,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讓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在運用物理知識的過程當中去體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設計,去分析物理結論“牛頓第一定律”這個物理規律形成的過程,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做中學、用中學的學習策略。
二、依據學生現有學習能力和學習層次設計分層做中學、用中學學習目標,兼顧不同學習層次學生,保證學生實踐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物理學習的基礎不同,動手操作能力也各不相同,運用物理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也有所差異。教師在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好、中、弱三個物理基礎層次的不同,在確定物理學習任務和實踐任務的時候要兼顧學生學習層次的不同,保護學生在做中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將自身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運用到不同層次的物理習題訓練當中。教師在授課當中要能夠凸顯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運用,結合物理學科課程的特點,分層發展學生的綜合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學習和樂于實踐的興趣,讓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積極探究、主動實踐,在研討和綜合分析當中感悟物理知識體系。如在《光的反射》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就是要引導學生能夠認識光的反射規律,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教師可以設置分層動手操作目標,讓不同動手能力的學生去在不同的實踐當中感悟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差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物理基礎知識,嘗試進行不同層次的物理實踐活動,將物理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巧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社會問題既體現了用中學,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使用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當中獲得了實踐的快樂。授課當中,教師可以以光的反射概念圖為支架,構建層次化課堂整體架構,凸顯學生的分層動手互動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物理知識的趣味性和嚴謹性。
三、巧用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物理知識,并將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驗當中去動手操作。
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實驗的授課教師要能夠保證課堂結構清晰,要能夠在物理實驗問題的驅動下引導師生的層層互動,讓學生能夠在做中學,在實驗中感悟物理知識學習的情境,在實驗中悟到物理知識學習規律,讓物理實驗教學更有物理學習的味道。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物理實驗要求確定物理實踐方案,讓學生能夠經歷初探、再探、深探的有深度、有層次的探究,建構物理知識邏輯。如在《串聯和并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去感悟串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要想順利完成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連接,那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實踐角度出發,先體會串聯和并聯電路連接的方法,讓學生從電路的基本組成為基調去認識并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在學生實驗過程當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試錯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實驗探究去感受電流的路徑以及各電器之間相互的影響和開關的位置擺放。學生只有真正在做中學,在應用中學,才能真正感悟到物理知識的實踐價值。
總之,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初中物理學科教師,要能夠把握初中物理知識教材體系確定學生做中學的課堂授課邏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對物理知識應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物理知識結構,形成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雷霞.初中物理課堂做中學、用中學有效性及策略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21.
【2】黃佳風.分析初中物理課堂做中學的有效性及策略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2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