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飛
物理學科是很多初中生極為畏懼的一門學科,因為很多理論知識較為深奧,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邏輯性極強,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停留在枯燥的理論講解和繁重的題海戰術層面,學生將會失去學習興趣。作為一個多年從事物理教學的教師,本文根據學科特點,從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角度談一談,如何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新課的導入應生活化
好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課未始,興已濃”。課堂導入要從實際生活中學生能夠觸及到的物理現象入手,以使課本知識跟實際生活相統一。例如,在學習《變阻器》一節時,導入可以這樣設計:為什么調光臺燈的燈光會變亮或變暗?為什么調節音響的音量按鈕,聲音會變大或變小?為什么調節電腦上的亮度按鈕,電腦屏幕會變暗或變亮?這些問題來源于生活,學生非常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教師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通過這樣的導入實施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在所有的學科中,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是最密切的,幾乎所有的生活現象都能從物理學科中找到對應的學習內容,這就要求教學內容要與生活緊密聯系,這樣做,能讓學生感到物理學習來源于生活,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親切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一節課的時間只有幾十分鐘,這就要求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要學會就地取材,從家庭生活中尋找可以利用的材料,也為學生在家中動手做實驗驗證學習過的知識提前做好了鋪墊。例如,學習慣性時,生活中的生雞蛋、熟雞蛋;學習浮力時,廚房中的雞蛋、食鹽、辣椒、土豆、茄子;生餃子為什么下沉,熟餃子為什么飄起來;這些東西、現象生活中時時可見,但學生并沒有深入思考,把它們引入課堂,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跟著老師走。要做到這些,要求教師平常多了解一下學生,看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過哪些事情,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哪些物理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三、教學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1.課堂進行的實驗活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實驗能夠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他們對所有的未知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趣的實驗還能緩和課堂氣氛,使得教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例如用燒瓶燒開水,觀察水的沸騰實驗后,用冷水澆燒瓶身,可以看到燒瓶內壁有較大的水珠生成,清楚地顯示降溫液化的現象;如果把將燒瓶倒置,用冷水澆燒瓶底可以看到燒瓶里的水重新沸騰。這些有趣的現象,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教師及時進行解釋:瓶內的水蒸氣遇冷液化,使瓶內氣體分子間距減少,造成瓶內氣壓降低。有趣的實驗,生動的講解,就把學生由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轉為對物理知識的興趣。物理實驗中的許多實驗現象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遇見的,當他們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之后,自然也就能夠領略到這一門自然科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使得他們對物理更加感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開展貼近生活的物理活動
教師可以依據學生自身所處的環境,利用自己身邊所能得到的生活用品,因地制宜地開展物理探究活動,這樣能夠更加拉近學生、物理、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這一門自然科學的科學性以及真實性。比如,餃子放進油鍋里炸會變硬,放進水里煮,會變軟;吸盤必須在光滑的瓷片或者桌面上才能使用……。這樣的探究活動能夠更好地對學生起到啟迪作用,因為是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得到的直觀體驗,而不是老師空洞的說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為今后的物理教學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新課改背景下,物理教師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創設輕松、真實、有趣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以使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學習物理知識,讓學生自覺地把物理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進而呈現出物理學科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