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丙強
在新課改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討新的學習模式意義重大。學習模式思想起源于1970年代,近年來獲得普及。學習模式是假定能夠使個人達到最佳學習狀態的方法。這一理論提議教師應該評估其學生的學習模式,并使其課堂教學方法能夠最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模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加強對學習模式的研究,對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的特殊性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任務更突出
所有學科都有育人要求,需要教師尋找育人契機,結合所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但其他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在本學科范疇內,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承擔著德育的首要任務。雖然道德與法治學科也具有知識學理性,但知識本身就是育人的。道德與法治課始終把德育任務放在首位,以育人為核心任務開展教學。無論是知識教學、能力培養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都體現了德育性質,德育任務更加突出,是一種顯性育人的教育方式,在育人過程中具有直接作用和靈魂地位。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更注重品德培養
不同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一脈相承,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也在不斷深化。但在對學生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教學主題。根據課程標準中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性質的規定,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更注重促進與引導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與小學階段的學生相比,初中階段的學生所面對的生活問題比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加復雜。同時,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和判斷能力,開始對道德知識和社會現象產生思考。因此,對學生的品德培養不僅要告訴學生“怎樣做”,更要告訴學生“為何這樣做”。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更注重育人內容的系統性
其他學科是在其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育人要求的隱性課程,育人內容具有隨機性,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過活動產生育人效果,具有不穩定性。然而,作為顯性育人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系統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課程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載體、以理論性為基礎,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對初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國情教育。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其他學科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難以實現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育人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有很多,如班主任工作、班隊會活動、活動課程、社會實踐、紀念日、學校文化育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育人方式和場所具有隨意性。其他學科的德育滲透也不是其教學的主要任務。與之相比,道德與法治課是在課堂中,
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等教育,是中學德育的一個主要途徑,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道德與法治課是由專門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等專門教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有計劃有組織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初中生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階段性與連續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等特征。
初中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處于從幼稚期到成熟期的過渡時期,其心理發展具有過渡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心發展既有幼稚期的特點,又有成熟期的特點,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狀態。二是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熟的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各種心理特征逐漸接近成人。
封鎖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某種含蓄、內隱的特點。不再輕易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年齡越大,其內心的封鎖性也就越明顯。他們常常不愿意對長輩訴說心里話,更愿意向同齡、同性別的人,特別是“知己”,坦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隨著中學生社會活動的增強,他們越來越關注社會問題。同時,隨著他們與社會環境接觸得越來越多,社會環境對其社會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中學階段是理想動機、興趣、價值觀、世界觀和品德發展的重要時期,理想、動機、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性正是中學生心理發展中的社會性的重要方面,品德也在中學階段形成并初步成熟。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模式
由于受初中道德與法治育人的特殊性和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的影響,因此在初中生中需要重視學習模下面主要探索三種學習模式:
探究學習是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并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它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并經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是指從學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發,設置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和教師指導等活動的交互作用,完成一定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以達到每個學生在認知和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積極發展,在平等的氣氛中開展學習和研討,借助集體的智慧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
在新課改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基礎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研究,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知識的積累轉化為學習的能力,與學科的基本素質緊密聯系起來,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技能和素質。在這種情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方法應該根據課程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探究學習方法。既符合學生的認識發展,又順應新課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