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貴州廣播電視臺,貴州 貴陽 550002)
如今飛速發展的新媒體,對國內傳統電視業造成了不小的挑戰,以往電視紀錄片的選題普遍同質化,語言風格過于僵化,對觀眾有一定的審美要求,而當下的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的電視紀錄片不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國外電視紀錄片以高質量的視聽語言和極具針對性的主題吸引了一批忠實用戶,以 《藍色星球2》為例,其超乎平常的攝影技術,追蹤獨特的海洋生物和史詩性的配樂,讓它在國內外備受好評。在新媒體時代下,觀眾品味和審美的提升,對電視紀錄片的編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尋求創新拓寬發展途徑,電視紀錄片編輯極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優勢。因此,順應時代發展,提高紀錄片的品質與內涵,進行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和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的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信息的傳播、呈現和編輯方式,盡管媒體的傳播方式比較固定,但在科技的驅動下,媒介信息的呈現和編輯方式得到了發展和創新。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紀錄片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與要求,改變其傳統的編輯與表現形式,時刻注意觀眾的基本需要,以激發其生命力,促進其持續發展。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媒介中,編輯越來越重視節目的個人化、多元化,既要重視其真實性,又要深入挖掘其內涵與價值[1]。
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傳統的電視紀錄片編輯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在其編輯方法和技術上進行革新。在新媒體環境下,除了要重視傳統媒介外,還要利用好網絡、移動電視等現代傳播手段,加強與觀眾的互動、溝通。通過對新媒體傳播手段的認識,使電視紀錄片工作者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這種新的傳播途徑,并根據觀眾的需求來推動其編輯方法的革新。紀錄片的內容生產和傳播,不僅需要結合融媒體技術的優勢,還要充分利用紀錄片的真實性和歷時性,發揮塑造正確社會價值觀等正向作用,如此才能提高紀錄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2]。
從傳統的廣播電視發展看,電視紀錄片是衡量電視制作水準的一個重要指標,紀錄片有其自身的發展優勢,其創作既能反映出電視藝術的優越性,同時其所具有的新聞性也能給觀眾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制作電視紀錄片對有關工作人員的要求尤為嚴格,特別是編輯和導演,要有多方面的專業技能和審美,要能駕馭多種主題。在短視頻火爆的現今,我國的紀錄片在許多領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不管是素材的選取,還是后期的剪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如《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都引起了熱烈反響,堪稱“現象級”作品。這些紀錄片的出現對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但最近幾年,這樣的現象級電視紀錄片已經很少見了。盡管目前國內的紀錄片投資每年都在增長,可是觀眾的數量卻在減少,也很少有紀錄片能引發社會的討論,在我國目前的傳統媒體受到沖擊的大環境下,高質量、新視角的紀錄片也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雖然紀錄片這幾年的品質持續提高,擁有較為固定的受眾,但就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情況而言,電視紀錄片現在的受眾還不夠多,特別是在新媒體發展的沖擊下,電視紀錄片節目播出環境越來越差,這將給電視紀錄片本身帶來負面的影響[3]。
就傳統的電視紀錄片來說,它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在電視臺的傳統欄目、頻道上定時播出,傳播方式比較單一,但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紀錄片也逐漸融入到了媒體的數字化之中。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引發了一系列以中國美食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拍攝熱潮,它以其別樣的主題和新穎的視聽語言,通過同步電視、網絡、移動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宣發和播出,為電視紀錄片與新媒體的融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舌尖上的中國》的表現來看,如果電視紀錄片在創作上更加創新、題材更加廣泛,再加上對各種新型媒體的有效融合,將會獲得較之傳統宣推更好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以貴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這一站,貴州》為例,其新媒體視頻的點擊率超過了在電視上的收視率,可以看出,現在的電視紀錄片編導已經認識到,在做好紀錄片內容創新外,還要積極地嘗試與其他的新媒體進行融合,同步宣發,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可持續發展[4]。
作為地方臺的紀錄片工作者,除了每年較為固定的為了宣傳任務和宣傳主題而攝制電視紀錄片外,完全市場化和新媒體運營的紀錄片項目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同時達到,二是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夠。這些年能夠稱得上“現象級”的作品,基本上只有央視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地方臺的電視紀錄片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傳播力和影響力很多時候還僅囿于傳統媒體的制作模式和宣推模式,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與“短平快”的新媒體短視頻相比,傳統電視紀錄片在內容上和表現形式上相對單一,在語言規范上更加嚴格和嚴謹,并且時長是一個1 分鐘短視頻的30 倍甚至50 倍,這對于習慣了15 秒刷一個視頻的年輕人而言,傳統電視紀錄片的內容、形式、時長不具備強烈的吸引力。即使是《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24 小時》等美食系列、人文系列這樣的受眾較廣的電視紀錄片,其播出后期的持續性發酵和擴大其熱點的能力仍顯不足。
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藝術形式,其較長的制作周期和較大的開銷費用,所謂的“慢工出細活”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導致電視紀錄片的產出速度較慢,特別是地方電視臺的電視紀錄片,近些年來產出的部數大不如前。究其原因,雖然地方上能提供部分經費支持,但電視紀錄片需要較長的拍攝周期和較多的人力物力,經費只能解決部分制作費用問題,而且地方臺和媒體對于紀錄片的重視程度遠不如新聞要聞,甚至面臨著經營壓力,導致電視紀錄片的更迭產出緩慢,并且出精品佳作和“爆款”的難度增加,為了有效推進地方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有關方面應予以充分的重視和支持。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習慣于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收聽收看音視頻作品,需要觀眾靜下心、長時間觀看的電視紀錄片如何在移動終端依然能捕獲觀眾轉瞬即逝的興趣,是紀錄片創作者們必須重視的問題,如何化長為短,還不影響敘述和畫面,更需要努力探索和實踐。簡單地把紀錄片分段拆條,只是“碎片化”作品而不是二次加工的電視紀錄片,很難在新媒體的語境下得到青睞。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質發展,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在內容選擇上也開始有了較大的改變,由原來的“大視角、全方位”變為“小切口、多角度”,以貼近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為中心,實現由傳統視角向創新性視角的轉變。《舌尖上的中國》就是展現中國百姓對于食物的熱愛與珍惜,從播種、制作到烹飪的整個過程,將中國人民與美食的情感通過富有美感、詩意又貼近生活的角度呈現出來。發展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成為當今社會各領域發展的重要條件。而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與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須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對自身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提高,以滿足廣大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往我國傳統電視紀錄片多是全局性、提綱挈領性地展現各行業、各地區的歷史文化、產業科技的發展、變化,而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紀錄片更多更多地將視角聚焦在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隨著網絡視頻平臺上自媒體創作者的大量出現,紀錄片不再專屬于擁有專業素養和技能的專業媒體,自媒體創作者拍攝的紀錄片的視角無距離感地貼近人們的日常,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待時代變遷,這樣的視角變化,為受眾帶來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近年火爆全網的《人世間》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人文關懷的接地氣的電視紀錄片,其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引發其感同身受,從而在短視頻的沖擊下仍得到認可和好評。
誠然,在新媒介、新載體的不斷沖擊下,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被逐漸擠壓,但面對著必然的融合與改革,電視紀錄片編輯不能一味地哀嘆抱怨,應該主動地擁抱這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創新編輯思維,順應時代需要,加強拍攝技術、制作模式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1]。
電視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融合創新,首先要從編輯思維著手。可以說視聽語言、時長節奏、人物故事等都是電視紀錄片看得見的“外表”,而電視紀錄片內里表達的思想理念、議題探討,則是其摸不著的“內核”。創新編輯思維,就要找準新媒體時代下人民群眾關注的選題和熱點,通過“以小見大”的切入點去發現百姓生活中那些各種各樣的閃光點、淚點等。例如,央視網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嗶哩嗶哩出品的《人生第一次》,講述了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重要節點,以點帶面地反映出中國人對于人生不同階段的情感共鳴和哲思感悟。
為趕上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步伐,滿足時代需要,各地方臺、傳統媒體皆全力打造推出自營的新媒體客戶端,以期達到“大小屏聯動”,打造“新媒體矩陣”,提高在新媒體業態中的受眾量。而電視紀錄片不僅要在傳統媒介如電視、電影院里播出,更要在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并拓展紀錄片幕后、周邊人物等相關故事,制作成平臺推文、短視頻等利于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傳播的作品,增強電視紀錄片的互動性、互文性,擴大傳播影響力,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雖然“內容為王”一直是創作者們強調的口號,但在如今“流量為王”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從業者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最新的制作模式和拍攝技術。央視的紀錄片能夠“出圈”,不僅靠的是優秀的敘事文案和具有人文關懷、美學思想的情感表達,還依靠著《航拍中國》中對無人機、穿越機等新型設備的高超運用能力。例如《假如國寶會說話》中讓千年文物“活起來”的動畫、特效等后期技術,《舌尖上的中國》中展現食物紋理構造細節的高清微距攝像,《書簡閱中國》中采用真人演繹和動畫特效互補的制作模式等。
“媒介即人的延伸。”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這樣認為,媒介擴展了人的感知能力。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當下,視聽語言更新出奇,拓展了電視紀錄片的表達手段和技術技巧。電視紀錄片編輯要學習和運用這些先進的藝術表現形式,增強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電視紀錄片的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全媒體時代,紀錄片不再簡單地歸屬于電視、電影或新媒體,而是一個全媒體項目,它可能以多種形態存在。”[6]作為從業者,眼光不能局限于電視熒幕,紀錄片可以作為視聽傳播矩陣中的一員,與短視頻、直播、綜藝節目等其他類型的視聽產品進行良好的融合互動,以達到持久繁榮。
在新媒體時代下,想要提高電視紀錄片的編輯效果,就需要充分了解觀眾對電視紀錄片的評價。電視紀錄片的編輯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及新媒體平臺,來了解觀眾對不同電視紀錄片的喜好程度,還需要充分分析備受觀眾好評的電視紀錄片具有哪些特點。在新媒體平臺下與觀眾進行交流,了解觀眾的內心真實想法,這樣在進行電視紀錄片編制時,編輯人員就能夠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采用這樣的方式去了解觀眾對紀錄片的需求,又能夠總結優秀紀錄片中的獨特之處。以此來解決現階段電視紀錄片編制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提高電視記錄片編制效果,這樣也會逐漸提高收視率。發揮電視紀錄片的價值,提高電視紀錄片在受眾心中的影響力,實現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紀錄片編輯的融合創新效果。
守正創新,是新時代電視紀錄片發展的關鍵詞,作為電視紀錄片編輯,要有使命擔當,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中,把握好時代的脈搏,善用巧思新意和新技術、新方式去呈現真實影像的魅力,拓寬紀錄片的選題內容和視角,加強各媒體平臺的多元傳播,讓電視紀錄片煥發出新的活力,與時代、與人民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