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清
(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分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編輯是科技期刊工作的主體,從組織、策劃、審讀、選擇到優化加工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編輯的付出和參與,沒有高質量編輯就難以挖掘優秀稿件,期刊持續發展目標也難以實現。四部委2019 年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提出,需要做強、做精一批在傳統媒體領域有著突出優勢的期刊,不斷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發展水平,強化科技期刊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該意見不僅為科技期刊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對相關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編輯賦予了全新的重任。在這一背景下,為助推科技期刊改革與轉型,需要積極合理地針對編輯展開培養,不斷提升編輯綜合素質以及能力水平,助力科技期刊編輯成長與發展,讓其可以更好為科技期刊效力。
媒體融合是“智網”與“智媒”的融合,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最早提出,后續美國學者浦爾所作的《自由的技術》當中針對其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界定,即媒體融合是各類媒體呈現一體化趨勢[1]。本研究從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分析。從狹義層面分析,媒體融合主要是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傳輸通道多元化背景下的新作業模式,是將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傳統常規媒體與手機、互聯網以及智能終端等各類新型媒體有機整合,實現資源共享以及實時處理,并衍生出形式各不相同的信息產品,借助不同平臺為受眾傳遞。從廣義層面分析,媒體融合屬于一個發展轉變的過程,是所有媒體全媒體化的過程,最終目標就是實現全媒體化。
現階段,在媒體融合環境下,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各類新興技術快速發展,許多具有持續化發展視野的期刊也在深入展開互聯網業務探索,積極主動建立信息數據庫,探索在線期刊銷售以及數字版權經營運行等數字化模式,以實現數字化與集約化轉型[2]。對此,作為科技期刊編輯,也需要不斷增強自身信息素養,以此來更好應對數字化發展轉型。例如,需要規范合理應用大數據技術以及信息化平臺,組織展開論文查重與檢索工作,預防剽竊、抄襲等各類不端行為;學會運行與管理期刊相關的公眾號、網站、QQ、微博以及微信等各類平臺,通過多媒體傳播、開放獲取等模式,擴大期刊影響力;學會借助校對軟件以及設備等新興技術,持續提高編輯工作質量和效率;學會借助計算機軟件與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針對學術研究現狀、重點以及實施質量進行分析,以此來增強自身學術研究領域的洞察能力,保證選題策劃的效率、質量以及精準性[3]。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工作范圍不斷擴大,涉及線上線下期刊管理、發布等各個環節。這也對科技期刊編輯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編輯必須要掌握業務知識、基礎知識,以及編輯出版工作運行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擁有扎實牢固的編輯技巧以及知識,以此來更好地適應工作要求,讓刊物線上線下發行出版任務高質量完成。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編輯的知識儲備量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由于科技期刊涉及的領域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對于編輯業務素質要求相對較高,不僅需要編輯擁有較高的知識儲備量,寬廣的知識面以及眼界,還需要對科技期刊涉及的學術領域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以此來維護與保障期刊內容的正確性與穩定性,讓科技期刊具備的社會效益可以真正發揮出來,保證學術傳播的有效性與真實合理性。
一方面,科技期刊不僅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關鍵工具,也是組織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載體。特別是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必須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因為一旦出現政治導向問題,不僅會對科研領域版權歸屬產生影響,而且對我國科研的實際發展速度以及國防安全也會產生影響[5]。所以作為科技期刊出版的管理者與維護者,一定需要擁有過硬、優異的政治素質,嚴把政治關卡,摒棄價值取向有一定扭曲、政治導向不正確、有悖社會主義的文章,及時發現剽竊與偽造的文章,營造價值取向合理的期刊氛圍與學術研究氛圍。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承擔著中國科技文化選擇與傳承傳播的重要任務,只有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才可對涉及領土完整、國家主權以及宗教民族等內容保持高度警惕與敏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好的服務。
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受眾群體的思維形式、閱讀模式、興趣點與價值觀念等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人們面對的信息資源以及數據更加多元,導致閱讀模式“快餐化”趨勢更加明顯,讀者傾向于選擇創新型、創造型文章。因此,科技期刊編輯不可局限于校對文字,還需要跟隨時代熱點,把握科研技術前沿,改革創新出版模式以及內容,為科技期刊創造與提供全新的價值增長點,以此來進一步推進科技期刊創新化發展[6]。
科技期刊編輯承擔著校對、排版以及印務等多項職責,對科技期刊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在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轉型發展背景下,為更好地適應期刊發展趨勢,滿足崗位工作需求,需要不斷強化理論知識學習探索,培養政治素養,健全知識結構體系,提升職業能力,規范合理學習應用新媒體技術,提升信息素質以及創新意識,主動適應環境改變以及新型技術變化,讓自己可以在融媒體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科技期刊持續、長效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作為科技期刊內容把控的最核心門檻之一,在思想層面必須符合《出版管理條例》要求,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合理把控輿論導向,這也是編輯發展與成長的核心點。
1.增強政治意識,堅持正確價值觀念
科技期刊編輯的政治意識,就是要求編輯對于出版物以及出版工作等各類工作本質有正確、合理的認識,深刻理解與認識到編輯工作作為意識形態領域、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顯著的政治屬性與特征,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落實各項工作。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搞新聞工作,要政治家辦報”。同樣,要想搞好編輯工作,也需要政治家來辦刊。編輯需要強化政治理論知識學習,通過看原文、讀原著、悟原理等手段,深刻認識與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正確的價值觀與思想理論武裝自身[7]。
2.做好理論知識學習,堅持正確發展導向
科技期刊編輯必須要強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遵循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將社會效益放在核心、首要位置,積極合理傳播與積累有助于經濟發展、民族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的文化知識以及科學技術,弘揚與傳播傳統優秀文化,豐富與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新時代青年編輯,年齡相對比較小,其成長時期極易受到西方文化觀念的影響,并且思維十分活躍,必須要強化政治理論學習,從而保證自身政治立場的堅定性與敏感性,增強社會職責感。例如,在稿件編輯校對以及選擇期間,需要結合科技期刊辦刊方向,嚴守紅線,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堅決不跟風,注重創新,堅決杜絕政治差錯問題的出現。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文化熱點、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作為全面反映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期刊,科技期刊內容必須要聚焦熱點、跟進時代發展步伐,全面反映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而編輯作為期刊內容的重要管理者和“工匠人”,需要做好學習與探索,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為期刊長久發展提供支撐。一是科技期刊編輯需要結合國家相關要求,借助考試獲取新型專業技術職業資格。資格考核與備考期間,也是系統化掌握與學習出版專業知識的過程。二是對已經獲取資格證的編輯,每年堅持部署安排繼續教育培訓,這也是科技期刊編輯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好機會。培訓必須要精心組織,從編輯業務、運用管理控制、版權管理、數字出版以及印刷復制等多個不同方面進行系統化、專業化講授,讓編輯可以迅速增強專業能力,掌握國際高質量、高水平期刊實際發展方向和運營模式,并以此反思國內科技期刊的不足和優勢,結合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導向以及國內期刊改革轉型方向,優化與完善科技期刊工作模式。三是科技期刊編輯需要規范合理應用各類資源優勢,積極主動參與研討會以及學術報告會等,通過主動聆聽專家的學術報告、現場實時答疑等,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與掌握不同專業以及科研領域的發展動態,不斷開闊自身視野,提升見識。
媒體融合發展進程的加快,使傳統媒體面臨極大的沖擊與影響。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調查研究,自2017 年開始,中國科技期刊數量持續降低,到2020 年總數量為0.43 億冊,與2019 年相比減少約0.17 億冊,同比減少達到28.95%,下降趨勢十分明顯。在這一背景下,科技期刊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迫使相關科技期刊創新常規工作模式,轉變采編手段、出版模式、傳播手段以及服務形式,從單一傳統的紙質出版逐漸朝數字化方向轉變,讓期刊傳播的時效與速率全面提高,提升期刊的影響力、權威性、知名度。在科技期刊轉型與融合發展時期,編輯工作也發生一定的改變,對于信息素質與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編輯處理能力,而且還需要擁有復合、多元化技能,以全面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轉型發展趨勢。
1.依托新型科技創新編輯工作模式,提高編輯工作效率與質量
需要改變傳統常規的編輯工作流程,借助功能全面、專業現代的采編系統組織展開各項工作,包括收稿、初審、復審、發稿、校對與編輯等,不僅明確清晰,并且有據可查,方便編輯針對相關作者的統計、查詢,有效節省時間成本,提升信息交流溝通效率與編輯工作質量。例如,《湖北農業科學》在2019 年重新組織建設全新的采編系統與門戶網站,重新規范與界定編輯實際出版流程,編輯可以實時有效借助此類采編系統落實編輯工作,可以及時有效回復作者的信息。同時,為保證編輯工作能夠及時有效落實,編輯還需要強化新技能與技術的學習與探索,熟練掌握圖表制作軟件、office 辦公軟件、校對軟件,建立讀者與作者微信群、QQ 群,及時有效展開互動交流。需要保持強烈、濃厚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能夠及時有效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技能與新技術進行學習,借助APP 以及微信等各類智能化、網絡化平臺,收集整合資料,持續提升業務能力,更好地適應科技期刊現代化發展要求。
2.規范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創新與完善編輯工作內容與流程
需要以科技期刊學術論文質量提升為目標,通過新媒體手段與技術,針對期刊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探索。一般來講,無論媒體行業如何改變,內容始終是期刊的關鍵與靈魂。編輯需要善于應用新技術與新媒體手段,拓展與豐富內容增值渠道,加大論文傳播推廣力度,爭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一方面,微信、微博以及抖音等是現階段受眾應用度較高的平臺,也是媒體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編輯也可借助微博、微信與抖音等,升級與創新科技期刊實際出版流程,具體來講,利用此類平臺積極合理發布新型期刊,與傳統紙質雜志相對比,可以讓期刊傳播速度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目前紙質期刊發行量有一定的降低,而微博、微信與抖音等受眾較多,粉絲數量增長相對比較快,明顯超出紙質刊物的實際發行量,能夠縮短稿件的實際生命周期,保證稿件的經濟效益以及時效性。同時,在融媒體環境下,受眾對期刊信息獲取的需求也有明顯改變,編輯需要改善視聽表達意識與態度,創新與優化視聽實際表現形式以及基本方法,豐富與優化刊物產品與信息類型,以此來更好地適應不同媒體平臺期刊信息獲取需求。具體來講,科技期刊編輯可通過機構培訓或者自主學習,深入掌握音視頻處理軟件、主流圖片實際設計技巧與應用方式方法,借助知名自媒體平臺以及短視頻平臺建立立體化、現代化的視聽內容宣傳推廣體系,實現視聽文本全媒體發布與推廣。
綜上所述,編輯素質是科技期刊質量的最基本保障,也是影響科技期刊工作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新時期,媒體融合進程加快,為科技期刊帶來巨大的挑戰與發展機遇,對期刊編輯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必須要重視自我培養、自我修煉,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與作用,提升政治思想覺悟,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研究相關政策方針,完善知識結構,充實自身知識,不斷突破自我,應用新型技術手段,努力成為兼具編校、學術以及運營、策劃能力的新時代編輯,從而助推我國科技期刊轉型改革任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