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冠南 劉星宏 李璨 孫云龍
(人民日報社 北京 10073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1]近年來,人民日報社持續將AI、5G 為代表的創新應用作為融合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從全媒體新聞報道實際出發,深挖一線采編需求,以智賦能,借智增效,移動創新,以構建全媒體新聞生產新生態為目標,主導研發了人民日報社AI 編輯部,并于2020 年兩會前夕上線投入使用,經持續迭代升級,AI 編輯部現已進入 4.0 時代。AI 編輯部針對性解決報社新媒體視頻業務和紙媒業務面臨的痛點、難點,驅動全媒體高質量內容生產,助力報社全媒體報道提質增效,具有自主可控、靈活搭建、業務融合、智慧先進等特點,并憑借其突出技術能力和“好用、實用、管用”的特性獲得編輯、記者青睞,成為報社重要的公共技術支撐能力之一。其5G 云上精編、智能視頻模板、智能報頭校對等九大功能在國內媒體領域中具有突出創新性和較強借鑒意義。
人民日報社AI 編輯部(如圖1)結合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5G、VR 等新興技術,持續建設面向全社全媒體智能生產工具集,從體制機制確立、基礎能力搭建、業務主線梳理等方面著手助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5G 云上精編、直播拆條、智能審核、5G 云導播、數字新聞、智能媒體海報、一鍵視頻特寫、全息互動連線、智能文生圖、智能助理等四十余項功能模塊(如圖2),涵蓋新聞生產“策、采、編、核、審、評、播、印、發”全鏈路全流程,建成全媒體時代“一次采集、多次編輯、多渠道發布”的一站式生產制作發布平臺。其中智能文生圖和智能助理功能是借力AIGC 技術賦能采訪策劃、配圖生成、素材搜集、精準查詢、內容溯源、智能摘要、智能輔助創作等新聞生產場景的重要探索嘗試。

圖1 AI 編輯部PC 及移動端界面

圖2 AI 編輯部建設內容示意圖
人民日報社響應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2020 年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2]的要求,致力于實現媒體內容制作流程再造和全鏈路上云,在充分調研人民日報社各新聞生產部門的業務場景和需求痛點后,結合海量全媒體新聞素材管理、搜索、快速節目制作、內容安全把控和移動化生產等業務需求,扎實構建具備技術先進、紙媒適用、流程完整、敏捷靈活等多重特色與風格的AI 智能編輯部。
人民日報社結合新興技術,構建面向全社全媒體生產的智能化底座(如圖3),助力報社各類新聞作品創作。智能化底座提供音、視、圖、文的全媒體感知、認知和決策能力,包括業內領先的語音智能(語音識別、多語種判斷、語音合成)、視覺智能(文字識別、人臉識別、人臉美化、肢體識別、新聞場景識別、建筑物識別、物體檢測、畫質修復)、自然語言處理(文本分類、中心詞抽取、實體抽取、情感分析),融合多模態AI 能力(智能標簽、多模態搜索、智能審核)以及基于先進大模型的開放對話、AI 作畫、AI 視頻生成等AIGC 能力,這些能力處理速度快、應用效果好,且以原子能力形式下沉至中臺,為上層各功能模塊提供靈活、強大的底層技術支撐。

圖3 AI 編輯部智能化底座架構圖
除為融媒體宣傳報道提供智能審核能力外,AI 編輯部還聚焦傳統紙媒在稿件、版面審核校對方面的難點痛點,針對性打造五個特色智能審校能力,有效提高編輯記者審核效率和準確性,降低內容違規風險。
2.2.1 人民日報智能核校
該功能可自動將稿件拆句,再逐句與人民日報歷史版面數據庫進行比對,并根據比對結果標注出處,讓核校人員秒級獲取相關文字歷史出處信息,解決過去只能依靠核校人員大腦記憶并人工翻閱核實的痛點,助力提升核校效率和準確率。
2.2.2 人民日報智能報頭校對
該系統對人民日報歷史報頭圖片進行AI 訓練,構造報頭識別模型,可精確審查出圖標被消除、被替換或隱藏不良信息等情況,還可基于神經網絡技術對見報日期、字體信息、位置信息等進行合規審核,對報紙安全出版起到重要智能輔助作用。
2.2.3 人民日報智能語音唱校
在版面制作的文字唱校環節,語音唱校功能可借助AI 語音合成能力取代傳統人工讀稿,通過AI 標準化發音避免了人工讀稿可能帶來的發音干擾,提高校對效率并降低人力負擔,尤其在重點長篇稿件唱校場景下優勢更為凸顯。
2.2.4 人民日報透版檢視核查
該功能可按照版次與紙張的對應關系,將紙張背面的版面內容做橫向鏡像,與紙張正面的版面內容進行透視疊加,形成透印后的預覽效果,確保版面、照片印刷出版質量,防止可能出現的透印不利影響。
2.2.5 人民日報折印預判
該功能模塊可通過技術手段標畫出人民日報電子版上的折痕預估線,根據所有樣本的像素線高計算折痕預估線的算術平均值,將其作為折痕高,并據此在透版模擬系統上畫出折痕模擬線,方便編輯對重要版面進行折印預判,有效防止重要照片的重要部位出現在折痕上。
人民日報社積極構建“一次采集、多次編輯、多渠道發布”的全媒體AI 編輯制作平臺,實現人工智能“感知+認知+決策”的全技術能力建設、全鏈路智能輔助、全流程數據驅動,助力報社宣傳報道提質增效,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趨勢,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創新采編流程,實現內容快速采集、智能化標引、AI快捷編輯生產、一站式審核、多渠道分發等功能,并著力構建移動終端智能生產能力,全面支持移動協同,提升融媒體記者在重要報道中的到達率、自采率和首發率。
同時,全媒體AI 編輯制作平臺支持分眾化互動化設計。基于用戶不同需求針對性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提高新聞宣傳的私域流量傳播效果。平臺提供互聯網輿情熱點分析、傳播力分析等工具,各業務平臺能實現網絡熱點快速反應,及時傳播;AI 編輯部支持跨場景全息會面/直播、超高清云桌面(5G云上精編、5G 全媒體生產)、會議語音轉寫、智能會議紀要、事實核查等能力,從一橫(內容深度)一縱(內容廣度)兩個方向對新聞內容生產模式進行優化。
此外,全媒體AI 編輯制作平臺還實現了“資源通融、內容兼容”。為豐富內容表達形式、提升傳播力,報社有著較高的圖文、音視頻等全模態新聞素材生產、管理需求,業務部門還需支持跨類型內容制作以呈現多樣化、新穎、有沖擊力的優質新聞作品,AI 編輯部據此打造了數據新聞、視頻轉GIF、一鍵轉視頻等跨模態生產工具,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使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滿足多終端、多模態傳播和體驗需求。在疫情期間,全媒體AI 編輯制作平臺采用的精細化全息連線、異地分身、降噪、窄帶高清等核心技術,構建跨地域、跨場景的全息會面能力,在兩會重大報道中實現記者與被采訪人隔空面對面互動,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現場采訪體驗。
原有新興技術落地賦能新聞采編生產的集成方式存在敏捷性不足、定制研發工作復雜、交付周期長等明顯不足。為提升業務流程的敏捷性,加快新興AI 技術在業務應用場景中的落地應用,AI 編輯部引入了低代碼可視化搭建平臺,通過使用簡單的邏輯模型和拖拽工具即可快速將AI 能力集成至業務流程中,實現融媒體業務敏捷創新。
在國家5G 戰略背景下,基于移動互聯網性能提升的大前提,人民日報社與阿里云聯合創新建設AI 編輯部移動端。移動端提供采集回傳、直播錄制、作品管理、智能剪輯、內容審核等功能,從發現線索、獲取素材,到拍攝制作、審核簽發,從發起直播、實景播報到連麥訪談、現場采訪,真正做到“一部手機完成現場報道”。
移動版AI 編輯部適配各型號主流移動終端,并與網頁端用戶、內容、數據、功能互通,便于前方記者隨時隨地進行新聞素材采集、剪輯、上傳、發布,較好保證了短視頻作品的時效性。同時,移動版AI編輯部適配阿里視頻云自研s264 編碼器算法,使視頻轉碼效率提升至原來的6 倍,并可更加智能和精準地控制碼率,實現帶寬、時延、存儲和畫質保真四個方面的動態調整,帶給用戶極致體驗。未來,AI 編輯部還將適配針對倚天CPU 進行s264、s265 編碼器深度優化的ARM 視頻編碼器,進一步提升國產化適配能力。
AI 編輯部4.0 版本集成先進大模型算法,深度結合報社數十年歷史版面數據和各權威資料庫,打造智能助理、智能繪圖兩大創新應用,為編輯記者提供秒級歷史數據溯源、版面定位、素材搜集、智能創作、以文生圖等實用AIGC 能力。在2023 年兩會重大報道期間,上述功能得到編輯、記者廣泛使用,智能助理服務被調用超500 次,生成智能繪圖作品372 幅,大幅提升了素材供給能力。
人民日報社AI 編輯部一直走在科技創新的路上,不斷吸納優質先進的新興技術能力,探索嘗試全媒體采編報道量質齊升的新契機、新可能,成功助力報社全媒體矩陣在生產效率、內容革新、出版安全等多方面獲得顯著提升,具有突出創新性和實效性。
經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查新中心科技查新認證,以下9 項創新應用均為人民日報社AI 編輯部項目首創提出和應用:(1)5G 云上精編。該功能旨在解決個人筆記本終端算力瓶頸問題,充分發揮云端資源計算和存儲的優勢,集成Premiere、大洋非編、新奧特非編等主流非編工具,編輯人員只需一鍵連接云桌面,即可將云直播的視頻流拉流并存儲在云桌面上,并實現與后方團隊的協同辦公。(2)媒體智能海報。提供海量不同風格及主題的海報模板集,編輯可根據生產需求檢索相應主題模板,通過快速替換其中的核心元素快速生成和發布海報。(3)一鍵視頻特寫。該功能將16:9 的多人視頻素材快速裁剪形成多個單人豎屏視頻,便于聚焦關鍵人物特寫,突出視頻核心內容。(4)全息互動連線。該功能集成Cloud ME 全息通信技術,可將兩地采集的直播畫面以全息影像方式呈現在“全息艙”中,實現訪談從“兩地”到“同框”、視頻從“平面”到“全息”的蛻變。(5)基于神經網絡的智能報頭校對系統。該功能可對報頭圖標、見報日期、字體信息、位置信息等進行合規性審核,確保報頭不出差錯。(6)智能核校系統。提供內容溯源核實和固定語序、引用、表述糾錯能力。(7)智能語音唱校系統。通過AI 語音合成能力取代傳統人工讀稿,提升唱校環節效率與準確率。(8)
智能繪畫(智能文生圖)。編輯、記者通過簡單輸入關鍵詞或上傳參考圖即可生成符合需求的圖片。(9)智能助理(對話式智能知識庫及報紙版面查詢服務)。該功能支持以對話方式及時查詢相關主題見報稿件內容,查看歷史報紙版面及相關視頻,并具備輔助創作功能。
人民日報社AI 編輯部自上線以來得到報社各部門、單位編輯記者高度認可和廣泛應用,在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建黨百年、冬奧會、進博會等重大報道期間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生成了“王毅的這些話,很剛!”“珠峰登頂成功!”“聽!兩會聲音微紀錄”等大量傳播力、影響力較高的爆款新聞作品。僅2023年兩會期間,經由該平臺制作的作品全網累計閱讀量就超過2 億,微博話題閱讀量超23 億。該平臺有效提升了報社全媒體新聞采編生產力,已成為報社重要公共技術支撐平臺之一。
AI 編輯部系統是人民日報社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次重大創新,它顯著提高了新聞信息利用率,革新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提升了新聞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僅助力人民日報社全媒體宣傳報道提質增效,助推人民日報融合轉型升級更進一步,也為媒體同行提供了5G、AI 等新興技術賦能新聞采編生產可供參考的新范式。
雖然人民日報社AI 編輯部系統取得了“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喜人成績,但技術發展和創新永不止步。下一步,我們將實現AI 編輯部與人民日報社專屬協同辦公平臺“人民e 家”的深度融合以及與其他各業務系統的融通聯動,并以在建全媒體資源、中央數據庫等各類權威數據庫為語料庫,不斷優化打造更具黨媒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屬性、更加智慧好用的人民日報社垂直領域大模型。AI 編輯部還將接入正在建設的“人民審校”智能勘誤平臺能力,使其校檢功能更加完善、高效、可靠。同時,我們將開發建設數字人功能,使每位編輯記者都能輕松擁有自己的數字分身。人民日報社將與廣大媒體同行一道,充分借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媒體融合轉型升級謀良策、為全媒體宣傳報道提效率、為國際傳播力的擴大和提升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