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毅

新華社通信技術局局長、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長 羅毅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經意間回首,《中國傳媒科技》雜志從誕生到如今已經走過了30 年。在歷任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雜志社編輯與傳媒業界、學界同仁共同努力,《中國傳媒科技》已然成為中國新聞傳媒技術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30 年間,中國傳媒事業所經歷的技術變革,《中國傳媒科技》都積極參與,從未缺席,并努力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介紹新聞傳媒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和發展動向,在推動中國傳媒技術不斷突破和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一個十年,1994 年,中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網絡媒體異軍突起,傳統媒體同時開始信息化建設。新聞界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術的最新動向,了解傳媒技術的最新成果,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便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傳媒科技》按照穆青同志對雜志提出的“讓新聞事業插上科學的翅膀”的要求,以前瞻性的眼光,接連推出重磅話題。如創刊當年即為新聞媒體的領導干部開辟“新技術講座”專欄,發表《新聞標識語言(NewsML)——未來的新聞信息技術標準簡介》等文章。十年中與時俱進,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傳媒共性技術,廣電、報業的發展策略等方面推出不少頗有價值的專業性文章,持續引導、推動傳媒的數字化。
第二個十年,三網融合提速。在平臺融合、終端融合以及業務和服務融合的行業大勢下,《中國傳媒科技》多次參與舉辦“中國傳媒科技高峰論壇”“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等大型活動,同時,刊物質量和報道的專業性不斷提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引發了廣大新聞技術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傳媒科技研究人員的充分認可,成為從業者的重要參考文獻,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和相關機構的熱心參與,促進了行業產、學、研、用的一體化融合。
第三個十年,媒體融合成為國家戰略。《中國傳媒科技》當仁不讓,積極參與其中,先后組織了“融合發展路徑與愿景”“新型內容生產平臺建設”“XWorld 媒體融合分論壇”等多場活動,在欄目設置上專門增加“媒體融合”這一主題,并且始終保持對媒體融合技術發展的敏感性,將先進適用的新技術和成功案例推送給更多需要的讀者,獲得了讀者和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廣大會員單位廣泛好評。
當前,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移動通信等新技術發展迅猛,新應用層出不窮,《中國傳媒科技》身在其中,恰逢其時,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又將在不斷變革的技術浪潮中屹立潮頭。早在2016 年,《中國傳媒科技》就與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共同承辦“人工智能與媒體未來”研討會,會上提出的很多觀點即使今天看來依然很有價值和參考性。區塊鏈、元宇宙、ChatGPT、通用大模型等新技術一經發布,《中國傳媒科技》便及時跟進,第一時間向業界學界約稿,聚合成專題發表。前沿和專業成了《中國傳媒科技》的標簽。
內容的專業和對新技術的敏感,源于雜志30 年來不斷拓展技術創新的視野,源于身后眾多熱心人士的無私支持。作為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會刊,《中國傳媒科技》天然地就與用戶需求、用戶關注點和傳媒技術發展關系緊密,其中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很多會員單位都是行業翹楚,實力雄厚,依托這種人才優勢和產業優勢,面對新變化、新趨勢,《中國傳媒科技》更有底氣,更有動力,更能把握時代脈搏,更有成效地去服務國家戰略,服務行業發展和長期支持雜志發展的讀者。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在新聞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傳媒科技》將繼續秉承使命擔當,與趨勢攜手同行,煥新傳媒行業的內涵,翻開歷史的新篇章!且期待,下一個美好的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