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界 高倩 劉德成

摘? 要:文章通過對26名中高職新教師訪談調查,對阿拉爾市職業院校1957名在校生心中理想教師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涉及面廣,成長需求強烈,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學、育人等方面,新教師在教學發展方面的需求如專業能力、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差異顯著;育人需求與其面臨的教學對象、實踐條件、育人環境呈顯著正相關;新教師在科研、職稱晉升方面的認知和需求程度不同,對學術環境改善的需求差異顯著。在明確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為做好新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質量,政府要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職業院校需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培養策略和長效培養機制,教師個人需要有自主發展的目標和意識。
關鍵詞: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5-0147-04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主要體現在科學研究發展需求、教書育人發展需求、服務社會需求等方面[1]。目前職業院校新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相關問題主要表現在環境適應度偏低、教育教學不適應、專業培訓與實踐缺位、職稱晉升意識不強等方面,針對新教師專業需求的影響因素和特點,職業院校需要通過人文關懷、專業培訓、社會實踐指導、教師自我提升等加強對新教師培養與管理,以此促進新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和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調查方法的選擇與研究過程
(一)方法與過程
為從正反兩方面全面反映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本研究通過教師發展需求調查、學生對理想教師的認同兩個維度展開分析。根據教師入職時間的不同,選擇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面談,面談內容主要是新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成長需求,新教師心理變化主要從角色轉換、教學適應能力、教學理念、環境適應度等方面展開,成長需求主要包括學歷提升、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與設計、自主學習、專業實踐能力、專業指導、專業培訓、職稱晉升等方面,根據面談結果進行統計量化,“無需求和無變化”記1分,“有需求和有變化”記2分,“需求較大和變化明顯”記3分。結果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進行統計分析。
職業院校學生心中理想教師問卷調查共22題,主要包括被調查學生情況(共4題)、學生對教師的直觀印象(共3題)、教師授課內容及形式(共5題)、專業教學能力(共3題)、教學管理(共4題)、綜合評價(共3題),調查結果利用OriginPro2018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二)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共訪談阿拉爾市職業學校教師26名,回收訪談記錄表26份,均為有效記錄,有效率100%。其中入職一學年新教師20名,占76.9%,入職一學期新教師2名,占總訪談人數的7.7%,入職一個月新教師4名,占總訪談人數的15.4%;男教師4名,占總訪談人數的15.4%,女教師22名,占總訪談人數的84.6%;年齡在22—25歲的占65.4%,26—29歲的占26.9%,30歲以上的占7.7%;師范類專業教師11人,占42.3%,非師范類專業教師15人,占57.7%;應屆畢業生占55.6%,企業教師占18.5%,其他事業單位調入教師占25.9%;專任教師占77.8%,兼任教師占22.2%;中職階段教師占76.9%,高職段教師占23.1%。
學生問卷調查采用網絡問卷的形式,參與調查學生1957人。其中年齡在13—16歲的占7.46%,17—18歲的占43.79%,18歲以上的占48.75%;女生占52.53%,男生占47.47%;高職學段占42.87%,中職學段占57.13%;文科類占51.31%,理科類占48.65%。
(三)研究理論
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需求從教師成長的遞進關系來看,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職業院校新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可具體體現為對薪資待遇、工作環境、住房、配偶工作的需求。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主要體現在人際關系處理、單位重視程度、學生及社會的認可度、教學效果或科研成就帶來的獲得感等方面。自我實現需求主要體現在自我成長路徑、職業成長途徑與成就感獲得、培訓及進修需求等方面[2]。
二、研究結論
(一)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過程
調查發現,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遵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般而言,經過多年的學習和職業院校的著力培養,職業院校教師的前三層次需求能夠比較順利地得到滿足,而后面兩層則需要個人加倍付出努力方可獲得,以此達到受人尊重與事業成功的目的。職業院校教師來源相對復雜,教師來源不同,在專業需求側重點上有較大差別。非師范類院校畢業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欠缺,生存需求強烈,此類新教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培養,師范類專業教師專業能力提升需求度高,為了讓新教師更快地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職業院校會大力加強專業培訓,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專業實踐等多方面開展工作,調查表明,絕大部分教師在入職一個月后基本能夠勝任基礎的教學工作,入職一學期后能夠自己獨立備課并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入職一年后可以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專業指導能力,還可以擔任部分教學以外的其他工作,此階段新教師安全需求得到滿足,穩定性較好,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方向有了基本的定位,對職稱晉升有了基本的認知,整體來看,阿拉爾地區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尚處在安全需求到社會需求的過渡階段。
(二)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隱性表現
職業院校新教師面談結果顯示,教師在環境適應度、教學適應能力、角色轉換方面的變化較大,需求度較高,這對新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心理狀態變化較為穩定,但也存在部分教師表現出焦慮和盲目樂觀的狀態。
從專業發展的需求情況來看,如表1所示,所有被訪談教師均無科學研究的意識,其次是職稱晉升、學歷提升平均值為1.13,嚴重偏低,在專業指導、自主學習方面的需求最高,平均值達到2.65,其次是專業培訓、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與設計、專業實踐能力。
整體來看,新教師心理變化和專業發展需求表現一致,內生動力高度重合,這主要是受當地職業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職業院校激勵機制欠缺,教師個人發展缺乏動力,專業層次差異不顯著。從阿拉爾市職業院校教師面談結果和內在表現來看,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主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重點體現在專業教學、課堂管理、專業指導等方面。
(三)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顯性特征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可以通過教學對象做出最直觀的反映,將隱性需求顯性化。學生理想教師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年齡要求年輕化,對教師的第一印象期望值較高,在性別方面要求偏低,教師的年齡、性別、第一印象影響學生學習相應科目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效果會對其專業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從專業教學能力方面看,學生喜歡上課方法多、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教師,對教師普通話水平有要求,其介意度占74. 43%,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不再僅限于本學科知識的掌握,其教學能力與教學對象相關性程度高,教師對教學技能、教學知識、教學理念、教學態度的提升需求受教學對象的影響越大,需求也就越高。從教師授課內容與方式上看,學生更喜歡幽默風趣、課堂活躍、自由民主、知識豐富的教師,這也對新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備學生期望的課堂駕馭能力,必須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實現理論創新,豐富課堂教學。從教學管理方面看,學生對不過度批評、遇事當面處理、不偏駁的教師認同感強,其綜合評價表現出學生希望教師具備扎實的學識,責任心強,對學生未來具有一定指引作用。總體來看,學生對新教師的要求趨于完美化,在教育教學、專業知識、人生引領方面有極高的期望,學生的要求越高,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也就越強烈。
三、職業院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支持路徑探討與建議
從對阿拉爾地區職業院校教師面談和學生問卷調查發現,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主要體現在剛入職的環境適應、入職一學期后的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入職一學年后的自我發展三個方面。
(一)強化專業培訓,提高環境適應度
新教師專業培訓需求涵蓋角色轉換、教學能力提升、教學理念變化、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通過專業培訓,新教師對學校的發展、辦學定位、管理制度、教學策略與方法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教師了解的越深,對學校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強,越能更早更快地融入和開展好學院的教育教學工作。
職業院校應根據政策要求和院校實際,基于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狀況開展培訓工作,系統統籌規劃,建立健全新教師專業培養制度,經過系統培訓,讓教師對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進行整合完善。職業學校要幫助新教師做好專業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教師群體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對非師范類和企業來源教師,其培訓內容以職業院校校本培訓為主,具有組織靈活、便捷經濟、培訓富有針對性的特點,對新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較快;對師范類教師以實踐能力培訓為主,促使其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和技術應用接軌,構建職業院校、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多元主體的培訓體系[3]。
(二)做好專業實踐指導,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職業院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是培養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高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在西部地區尚處于持續發展階段,教育人才嚴重不足,新教師入職后工作任務繁重,在教學的同時,還需要承擔學生管理、行政業務等相關工作,對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容易懈怠或忽視,加之國家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要求不明確,標準模糊,缺乏制度的引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需求完全由院校和教師自身決定。因此,地方政府、院校需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院校以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職能為出發點,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讓新教師定期進企業參與專業實踐,使專業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
1. 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職業院校要實現服務社會的職能,地方政府需要引領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建立有效的溝通合作渠道,加強對校企協同合作的引導,明確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權責利關系[4],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培養機制,有效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實踐、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使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與社會需要保持高度一致。
2. 師帶徒培養指導。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對教師定位要求表明,職業院校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教學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操作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技術服務能力以及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5]。因此,新入職教師師帶徒培養需采取雙導師培養模式,實現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雙重指導,既有助于教學能力的提升,也能促進實踐能力的提高。其指導形式可采取聽課、科研指導與參與、專業動手實踐等,方法靈活,快捷有效。
(三)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新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職稱晉升、學歷提升等方面。新教師入職時的茫然使得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長時間處于被動工作和學習的狀態,幸福感缺失,部分教師長時間身心壓抑,專業發展止步不前,最終辭職。要完全改善教師被動工作狀態,職業院校需要構建寬松的學術氛圍,創造科學研究和專業學習平臺與途徑,結合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特點,培養新教師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專業知識的積累,不斷地反思和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1. 教學專業知識積累。新教師要站穩講臺,與自身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息息相關,專業知識掌握得越好、理解越深刻,教學中才能夠觸類旁通、靈活運用。除專業知識需要加強學習以外,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也至關重要,其知識內容可以提高教師對教育的哲學思考和教育教學規律性認識,為教師提供了思考教育的視角、內容、方法與結論[6]。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使專業發展的需求得到升華。
2. 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實踐。職稱晉升作為職業院校教師的成長關注點,對學校科學研究工作具有極大促進作用,新進教師在入職一年后會對職稱晉升有基本的了解,雖對學歷帶來的便利產生興趣,但主觀意識不強。按照規定,研究生學歷新教師一年后可直接轉評講師,博士生可直接轉評副高級職稱,與助理講師評聘年限相距5—10年左右,其工資待遇差距明顯,學歷提升的需求顯著增強。研究發現,新晉教師科學研究的意識不強,尤其是自主科學研究的意識,自主科學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需求,職業院校在鼓勵新進教師學歷提升的同時,應鼓勵新教師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多給青年教師課題研究的機會,新教師自身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專業的科學研究中去,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參與,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力。
3. 教學借鑒與反思。新教師缺乏教學和工作經驗,應主動觀摩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通過不斷地觀摩學習,反思自身教學的不足,摒棄生硬的教學方法,將有效的方法和建議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經驗。觀摩學習過程需用心、用腦,杜絕走過場、流于形式,要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方能對自身專業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海濤,葛欣. 高校新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現狀與政策建議[J]. 江蘇高教,2017(09):59-63.
[2] 李倩.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發展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
[3] 孫露,王亞南,林克松. 高職新入職專業教師培訓現狀、需求及建議[J]. 職教論壇,2015(14):8-13.
[4] 鐘嘉月,李婭玲. 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素養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職業教育教師政策分析[J]. 職業技術教育,2019,40(25):29-34.
[5] 石建平,湯萬龍,陳淑娟. 新疆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的實踐與探索——以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教師培養工程”為例[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3):134-135.
[6] 逯長春. 論職業學校教師專業自主性發展[J]. 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3):62-68.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