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沛文
江南的冬天,一向是溫和的。但2022年的那個冬天,寒風格外凜冽,仿佛是為了呼應陷入高三低谷期的我。
看到“一模”成績表上倒數的歷史成績時,我的腦海里只有小說閱讀題答案中常用的那句話——“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為這幾乎是我高中階段最差的成績。年級十名開外的總成績似乎馬馬虎虎,但我對于自己的“輝煌歷史”記得無比清晰——“零模”時,我收獲了“開門紅”,一舉獲得年級最高分和排在全市前列的好成績;后面的幾次模考,我從未掉出過年級前十。老師們的夸贊、同學們艷羨的目光,似乎是我大考后所面臨的常態。而曾考出全市前三十名好成績的歷史,一度是我引以為傲的學科。當下,面對眼前觸目驚心的分數,耳邊傳來歷史老師恨鐵不成鋼的責備聲,一種巨大的落差感涌上我的心頭。
“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早已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學習一直存在問題:只看重課本知識的我,做題的視野還不夠開闊,對常見的答題術語沒有及時進行整理;學習中,我只重視記憶和背誦,忽略了答案與知識體系間的內在邏輯。這些問題在我日常的作業與小測中有所暴露,歷史老師在與我談話時也曾多次提及,但是在幾次大考中,我滿足于看上去還可以的歷史成績,心存僥幸,抱著“我也沒那么差”的想法,對問題置之不理,反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自己喜歡的英語。我明白,千里之堤總有潰于蟻穴的一天,但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天來得那么快,其帶來的沖擊力和灼痛感是那么強。
“一模”的分數,仿佛一只無形的大手,將自欺欺人的我從云端拉回了慘淡的現實。我清楚自己應該直面現狀,奮起直追。于是,我嘗試著閱讀新課本,擴充自己的“史料庫”;買來高考真題,分析答案和知識點的考頻;制作思維導圖,將雜亂無章的基礎知識體系化、邏輯化……但是,現實生活畢竟不是勵志小說,不會很快就迎來轉折。短暫地躊躇滿志后,我又陷入了新一輪的迷茫和焦慮——小測中,我的歷史成績沒有起色,歷史作業中的選擇題也經常會錯到一半。有時,我去找歷史老師分析問題、詢問題目,或許是因為我的問題太“奇怪”,或許是因為我的成績太差,她言語中流露出的不耐煩深深刺痛了我。
那段時間,跌到冰點的氣溫一如我的心情和學習狀態。我變得脆弱、多疑、敏感、不自信,作業本上的紅叉使我懷疑自身的能力,別人沒有惡意的直言也能讓我哭上很久。每次被歷史老師說哭后,我又擦干淚水,繼續做題、畫思維導圖,甚至一邊哭一邊背書,教輔書上的語句都變成了我模糊不清的嗚咽聲。我不知道自己日復一日的努力是否有意義,但我不敢停下前進的腳步。
我向往著十八歲的夏,卻在十七歲的寒冬里踽踽獨行。
轉機似乎是和春天一起到來的。開學后的期初質檢,讓身處寒冬中的我感受到了一絲春日陽光的暖意。由于時間安排不當,那次考試中,我沒能答完歷史試題。本以為自己仍會考倒數,結果我的歷史成績竟處于班級中等水平。仔細地分析了答卷后,我欣喜地發現,已完成的試題正確率很高。這讓我吃了一顆定心丸:雖然考試心態和答題策略方面還需要提升,但至少我努力的大方向是對的。
我慢慢體會到了漸入佳境的快感。在大量刷題的過程中,我逐漸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歷史答題方法,并將其用在日常的作業和考試中,大大提高了我的解題速度和答題正確率,成績曲線圖和我的嘴角一起上揚。雖然,有時我的歷史作業還是做得一塌糊涂,成績還是慘不忍睹,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樣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而是在認認真真地分析完錯因后,為自己加油打氣:“錯得多算什么?改完了錯處,我又可以了!”當自信的陽光驅散嚴寒,我發現自己已經漸漸走出了那個冬天。
書桌上的倒計時日歷由厚變薄,窗外的蟬鳴聲越來越響亮,衣柜里好久不穿的短袖校服終于重見天日,放學路上的火燒云溢出玫瑰般的色彩……夏天的腳步悄無聲息,但無數的跡象昭示著她的到來。“三模”時,我的歷史單科成績又回到了年級前列,明媚至極的夏天觸手可及,仿佛我踮起腳來,就能擁抱她,和世間美好撞個滿懷。
故事的終章便是高考。我更愿將高考比作夏天里的一場不留情面但讓人感到酣暢淋漓的大雨——我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分數比模考低了二三十分。一直喜歡的英語科目讓我領先了其他同學一點,平時考得不錯的數學科目卻沒發揮好,而歷史科目則收獲了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分數,與“突出”二字根本沾不上邊。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一路上,我撫摸過清晨灼熱但不刺眼的陽光,欣賞過深夜安靜而璀璨的星辰。我明白,在每一次突破自我、奔赴嶄新的開始時,人生的盛夏正向我款款走來。
那就勇敢地走下去吧,“祝你以后途徑的每個盛夏,都草木蔥蘢”,我對自己說。
我的歷史修煉秘訣
歷史是最讓我頭疼的科目,為此,我在歷史學習上投入了很多時間。從“一模”到“三模”,三個月的時間,我提升了15分,成了別人口中的“黑馬”。但在我看來,這樣的“逆襲”絕非偶然,而是有章法可循的,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基礎知識不可少,立足課本很重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面對龐雜而瑣碎的歷史基礎知識,我們要做到既能“見微”,又能“知著”,即對年份、人名、歷史事件等細節知識要了然于心,同時也應熟悉課本編排的邏輯脈絡。那三個月里,我把高中階段所有的歷史課本都過了一遍,針對每本書畫出了對應的思維導圖,并利用早自習時間背誦記憶模糊的細節知識。做題時,我能根據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快速鎖定相關時間和歷史事件,明確考點,這和我牢固的基礎知識密不可分。
第二,選擇題重視材料,獨立思考少不了。新高考模式下的歷史科目的選擇題靈活性大,對考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以前我做選擇題時,傾向于看完材料就直接閱讀選項,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判斷選項的正誤,這往往導致我被選項“帶偏”,而忽略了材料本身。因此,我嘗試著在閱讀完材料后,先不看選項,而是反問自己:“材料講了什么?從中能獲取哪些有效信息?可能關聯的考點是什么?”然后帶著自己的思考閱讀四個選項,一一比對。這樣能有效地防止被選項“帶偏”,做題正確率也大大提升。
第三,主觀題著重思維,拓寬視野加積累。歷史科目的主觀題的答案并非知識點的堆積。要想答好主觀題,除了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更要積累答題的邏輯與專業術語。在平時的練習中,做完主觀題后,我會仔細地閱讀標準答案,分析每個得分點是如何得出的,又是如何組織在一起從而構成連貫的答案的。此外,對于在答案中出現但自己不太熟悉的專業術語和表述,我會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其內涵,并分類別進行整理,考前時常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