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
你可曾因為成績不上不下而覺得自己愚笨?你上課認真聽講,按時按量完成所有的作業,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反觀其他成績好的同學,好像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就能一直名列前茅。
你可曾因為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差而羞于表現自己?別的同學在寒暑假時去旅游、上興趣班,你卻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從來沒有出去游玩過,也從來沒有培養過興趣愛好。你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學不是一個世界的人,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和強烈的羨慕。
……
你不用過于焦慮。其實大部分人的內心世界里,都曾經有過自卑,或自卑于外表、學識、財富、能力,或自卑于自己的內心。有人說“少年人的自卑是藏在心里無法宣之于口的海嘯”,也有人說“孤獨、自卑、崩潰是我的青春的代名詞,我的高中沒有閃閃發光的自己,沒有開心的回憶”,還有人回望高中時代時說“高中的我,要是再自信一點就好了”。現在坐在教室里的同學們大多也各有各的自卑點,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放大自己的不足,同時會放大他人和世界的美好,然后在這種情緒中自我折磨。如果一直放任這種自卑心理自由生長,我們的青春會留下很多遺憾,我們的人生也會被束縛。
在青春結束之前,我們要盡快擺脫自卑情緒,找回自信和尋找自己的價值,然后享受青春帶給我們的朝氣與蓬勃。
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青年作家盧思浩曾說過:“成長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鑣、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敗、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接受自己的缺點。然后發自內心地去改變。”
我們很多人總是因為自己不夠漂亮、成績不夠好、家庭經濟條件差等而感到自卑,但是人無完人,而且有些不足是與生俱來的,不是我們造成的。因此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認知,學會用全面、客觀的認知來辯證地看待別人和自己,不要只看到別人的優點,也不要只盯著自己的缺點,少和別人做比較。當你注意到自己又在和別人做比較時,首先記得提醒自己:這樣的比較是毫無意義的,“我”要做的是自己跟自己比!
連太陽都有黑點,人類有缺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不完美才是最真實的。不必過分苛責自己,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人的自信,可以從一件小事上失去,也可以從一件小事上撿回來。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積累成就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成績不好的人可能動手能力很強,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人可能擁有堅韌的品質,等等。哪些事情能最大限度地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就去做哪些事情。重要的不是這些事情本身,而是成功是一個連鎖反應,如滾雪球一般讓自信心越來越大。
缺乏自信的同學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每一次成功都是對自信心的強化。但是,自信心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切記不可著急,應從一連串小小的成功開始。當你表現自己時,期望值不要過高,也不要操之過急,而是循序漸進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管你有多慢都不要緊,只要你有決心,最終都會到達想去的地方。”
缺乏自信的同學還可以試著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培養堅韌、果斷、勇于進取等優秀品質,以逐步擺脫自卑情緒。
發展其他方面的長處
自卑雖然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種束縛,但是它也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憑借這一靈性,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績。這種靈性是潛在于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即維持個性,對抗外來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嚴和人格。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戰勝自我。因此,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成為發展自己的跳板。”
美國前總統林肯出身寒微,他對自己的缺陷十分敏感。為了補足這些缺陷,他力求從教育方面來汲取力量,拼命學習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他最終成為有杰出貢獻的美國總統。
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了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從而趕上或超越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正是這一心理適應機制的作用,自卑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的動力。所以說,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而是要看個體愿不愿意改變。只要找到正確的補償目標,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從另一方面得到補償。
建立自己的關系支持網絡
俗話說:“傾訴,是憂傷的另一個出口。”建立自己的關系支持網絡,學會做出正確歸因,是擺脫自卑情緒的好方法。與家人、朋友或是關心自己的人傾訴,尋求鼓勵和支持,能夠給予我們勇氣和積極的能量。鼓勵和支持讓我們可以感受和領悟到從別人那里得到的肯定和尊重,更有助于我們強化自我認同感,從而擺脫自卑情緒的束縛。
嚴重自卑的同學也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分析治療。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個體可以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歷的回憶找出導致自卑的深層原因。經過心理分析,個體可以領悟到,一個人之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因為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因為潛藏于意識深處的癥結。等我們深入了解導致自己自卑的深層原因,就會發現被過去生活中的陰影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感到豁然開朗,最終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
學會自我鼓勵
心理學家馬爾慈說:“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悅的事,它會做出喜悅的反應;你看到一件憂愁的事,它會做出憂愁的反應。”因此,當我們用積極的語言給自己暗示的時候,我們就會有積極的、向上的心理狀態。
可見暗示法就是個體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進行自助的方法。自我評價實際上就是對自我的一種暗示作用,它與人的行為之間有很大的關系。普通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會太大,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可以不斷地暗示自己:別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
“我行”“我能”“我可以”,我們多用這樣的詞暗示自己,慢慢地就真的可以擺脫自卑情緒。只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們才會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繪就一個熱烈的青春。